一、解讀教材
“圓的認識”是蘇教版五年級數學下冊第十單元“圓”的第一段教學內容(教材第93~97頁),這部分教學內容共安排了三道例題、兩道“練一練”以及八道練習題和一則“你知道嗎”. 其中,三道例題包含10個知識點、5次交流、4次操作、1次觀察和4次思考.
10個知識點,即:“圓和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有什么不同?”“什么是圓心?”“什么是半徑?”“什么是直徑?”“在同一個圓里有多少條半徑?”“在同一個圓里有多少條直徑?”“在同一個圓里半徑的長度都相等. ”“ 在同一個圓里直徑的長度都相等. ”“同一個圓的直徑和半徑有什么關系?”“圓是一個軸對稱圖形. ”
5次交流,即學生觀察教材呈現的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幾個圓形物體后:“說說生活中哪些地方還能看到圓?”“想辦法畫出一個圓,在小組里交流. ”“圓和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有什么不同?”“對例3小組討論的結果進行交流. ”“你還有什么發現?在小組里交流. ”
4次操作,即:“想辦法畫一個圓.”“你能試著用圓規畫一個圓嗎?”“在自己畫的圓里標出圓心,畫一條半徑和一條直徑,并分別用字母表示.”“先任意畫一個圓,把它剪下來,再畫一畫、比一比、折一折.”
1次觀察,即教學例1時,讓學生觀察教材中呈現的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幾個圓形物體,以激活學生已有的關于圓的經驗. 當然,其他活動中也包含觀察,這里就不單獨列出.
4次思考,即:“圓和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有什么不同?”“你能試著用圓規畫一個圓嗎?”“在同一個圓里有多少條半徑?”“在同一個圓里有多少條直徑?”“在同一個圓里半徑的長度都相等嗎?”“ 在同一個圓里直徑的長度都相等嗎?”“同一個圓的直徑和半徑有什么關系?”“圓是一個軸對稱圖形嗎?它有幾條對稱軸?”“你還有什么發現?”
二、參閱《教師教學用書》
與蘇教版教材相配套的《教師教學用書》五年級數學下冊第200頁對這部分內容提出的教學建議是:這部分內容可以用2課時進行教學. 第一課時教學第93~94頁的例1、例2、例3,完成隨后的“練一練”和練習十七的第1,2題. 第二課時完成練習十七的第3~8題.
其中,對于第一課時的教學是這樣建議的:教學例1時,要側重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充分地感知圓. 教學例2時,要讓學生通過自主嘗試掌握用圓規畫圓的方法,并結合學生用圓規畫圓的體會具體介紹圓的圓心、半徑和直徑. 教學例3時,可以在學生各自操作的基礎上,通過記錄學生的表述逐步整理出需要重點討論的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以教材中所列的問題為主. 然后明確提出:“關于這些問題,你是怎樣想的?可以怎樣驗證你的發現?”接著再次讓學生圍繞這些問題做進一步的探索或驗證,在小組內就這幾個問題展開討論. 最后,總結出關于圓的幾個主要特征. “練一練”第1題可讓學生先獨立判斷,再說明自己判斷的根據;第2題在學生獨立完成后,可讓學生在小組內互相交流所畫的圓. 練習十七的第1題和第2題可以在學生獨立完成的基礎上,通過交流引導學生回顧半徑和直徑的關系以及畫圓的步驟和注意點. 由此看來,第一課時除了要完成“練一練”2題和練習十七的第1,2題以外,更重要的教學任務是以上提到的10個知識點、5次交流、4次操作、1次觀察和4次思考.
三、問診教師教學實踐
新教材全面推廣以來,除了筆者親歷了教學實踐,還學習了12節不同層次的課,并參與了幾次關于該節課的交流. 筆者發現了困擾教師的一個共同問題,即“圓的認識”第一課時教學任務繁重,難以在40分鐘內完成教學任務.
根據新課程理念:“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除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也是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計算、證明等活動過程. ”(2011版《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為了踐行這個理念,必然要分配出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進行“5次交流、4次操作、1次觀察和4次思考”,在一節課中這樣一路走下來,新課標的理念雖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可教學任務卻無法完成,或者是匆匆忙忙完成了教學任務,新課標精神就難以體現,成了“夾生飯”. 這樣就形成了難以調和的教與學的矛盾.
四、我的教學建議
為了調和教與學的矛盾,把新課標的精神真正落到實處,結合我的課堂教學實踐,“圓的認識”這部分內容仍然用兩課時進行教學. 第一課時教學例1、例2,完成隨后的“練一練”和練習十七的第3題、第6題. 第二課時教學例3,完成練習十七剩余的題目和“你知道嗎”.
“練一練”的第1題是檢驗學生對半徑和直徑的理解,同時為學習例3做一點準備;第2題是學生在鞏固用圓規畫圓的過程中系統理解圓心、半徑和直徑,所以這兩題仍留在第一課時完成. 練習十七的第1,2題是為了檢查和鞏固圓的一些主要特征,并形成必要的技能,所以隨著例3移到第二課時完成. 第3~5題是分三個層次讓學生逐步掌握用圓規畫圓的技能,并且可以使學生體會圓的大小與半徑或直徑的長短有關,而第4,5題涉及圓的一些主要特征,所以把第3題放在第一課時完成,讓學生鞏固用圓規畫圓的技能的同時,初步體會圓的大小與半徑有關. 第6題是結合前面所學的用數對確定位置和平移的知識,讓學生體會圓心的位置決定圓的位置,因而這一題放在第一課時完成無可非議. 其他題目都與圓的一些主要特征有聯系,就仍作為例3的鞏固練習留在第二課時完成.
通過上述調整,兩課時的教學容量就得到了合理的分配,教師便可有的放矢地掌控課堂,學生就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和“經歷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計算、證明等活動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