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計算機和網絡是兩個不同的話題,卻又息息相關。計算機的廣泛使用是社會走向信息時代的重要標志,隨著3G、4G通信技術的大力推動,網絡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通過網絡可以獲取新鮮資訊、查詢資料文件、休閑娛樂等,所以計算機網絡的普及便捷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大大滿足了人們的信息獲取量,提供了多方面的信息獲取渠道。但是,計算機網絡信息安全,一直是大眾備受關注的話題。由于不斷地出現網絡信息竊聽、客戶資料被盜、重要文件丟失等現象,讓人們對計算機網絡信息安全心存質疑。本文通過對計算機網絡信息安全及防護策略進行簡要分析,探討相應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計算機;網絡信息;安全;防護;策略
通常計算機網絡信息安全出現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技術出現問題,包括計算機科學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密碼技術、通信技術、信息安全技術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造成以上這些因素的原因是,沒有健全的計算機網絡維護系統,缺乏完善的網絡安全管理制度,以及對軟件硬件的數據維護出現漏洞,從而導致計算機網絡經常遭受惡意病毒的侵襲,造成文件數據丟失,甚至系統癱瘓,嚴重影響計算機網絡的正常運作,影響信息傳輸的安全性、可靠性、穩定性。
1 計算機網絡概述
計算機網絡屬于服務平臺,以資源共享為目的,通過計算機與網絡的連接,形成一個計算機網絡集合。我國計算機網絡的發展主要經歷了四個階段:⑴遠程終端聯機階段。⑵計算機網絡階段。⑶計算機網絡互聯階段。⑷國際互聯網與信息高速公路階段。每個階段都是在原有基礎上通過科學技術的應用,進行改革創新[1]。如今的計算機網絡發展,正處于第四階段。計算機網絡包括傳輸媒介和通信設備兩大部分,由于計算機網絡承載著信息交流、信息傳遞、和信息存儲的任務,一旦網絡出現安全問題,會造成傳輸過程中的資料流失,導致通信設備傳輸中的信息泄露。
2 計算機網絡信息面臨的安全威脅
2.1 自然災害
計算機網絡系統是非常敏感脆弱的,容易受到外界的自然因素影響。自然因素主要包括:環境的溫度、環境的濕度、環境的污染程度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導致計算機的操作系統失靈。一般情況下,機房內必須要有基本的防塵設施和防震設施,還要保持機房常年處于恒溫狀態。但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計算機都沒有這些配置,所以容易造成計算機網絡系統面臨自然災害的襲擊時,沒有很好的抵抗能力,從而降低信息安全的防御能力。
2.2 計算機病毒
病毒的傳播速度快,范圍廣,每年都有許多計算機網絡系統遭受惡意病毒的侵襲,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通常,病毒具有很強的攻擊性、破壞性、傳染性、隱蔽性,病毒會通過網絡數據傳輸對計算機的應用程序、執行程序進行破壞,造成計算機系統的工作效率下降,硬件數據丟失等現象。
2.3 操作失誤
操作一般指計算機使用者對計算機網絡安全沒有基本的認識,在使用的過程中對不安全網絡沒有防范意識,不定期對計算機進行垃圾文件清理和殺毒,容易造成計算機的密碼被隨意篡改,形成網絡漏洞嚴重制約了計算機的正常運作。
3 計算機網絡信息安全防護策略
3.1 改善自然環境
改善自然環境是指改善計算機的使用環境,包括溫度、濕度、灰塵等。所以在計算機使用過程中,要加強對計算機的外部維護,減少在潮濕的環境和溫度過高的地方使用計算機,還要經常清理計算機的灰塵,防止計算機系統老化。
3.2 安裝防火墻和殺毒軟件
防火墻可以有效的控制計算機網絡的訪問權限,自動分析網絡的安全性,對非法網站有一定的抵御功能,通過防火墻可以禁止非法網站的訪問,對存在問題的消息進行過濾,提高網絡系統的安全指數。同時,還要安裝殺毒軟件,通過軟件可以攔截病毒的傳播路徑,及時進行殺毒可以中斷病毒的擴散,提高計算機網絡的安全性能。
3.3 加強計算機入侵檢測技術的應用
入侵檢測主要是針對數據傳輸安全檢測的操作系統,通過IDS(入侵檢測系統)入侵檢測系統的使用,可以及時發現計算機與網絡之間異常現象,通過報警的形式給予使用者提示。入侵檢測技術必須要融合統計技術、數據分析技術、密碼破解技術等一系列技術的綜合應用,才能保證網絡的暢通性,并及時發現漏洞,填補漏洞。
3.4 其他措施
包括安裝計算漏洞補丁程序、加強計算機網絡密碼設置、加強網絡監控技術的應用、提高賬戶的安全管理意識等一系列常見的措施,都有可以為計算機網絡安全提供保障,
綜上所述,目前我國的計算機網絡安全依然存在許多問題,由于沒有完善的網絡安全管理系統和科學的應急措施,導致計算機網絡信息安全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所以,必須要建立健全的網絡信息安全防護體系,制定科學的應對方案,通過有效的解決措施控制影響網絡安全的破壞性因素。只有保障網絡信息安全,才能提高網絡的服務功能,因此,在使用計算機的過程中必須要提高安全防范意識,才能降低惡意黑客的侵襲,才能提高網絡信息的安全。
[參考文獻]
[1]彭南兵.計算機網絡信息安全及防護策略研究[J].電子技術與軟件工程,2013年22期.
[2]劉冬梅.淺析計算機網絡安全與防范策略[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