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骨質疏松癥主要的表現特征就是骨量減少、骨骼的微觀結構退化等,從而引起人們骨脆性增加造成骨折,其產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雌激素缺乏或者是人體鈣等礦物質元素的攝入不足,導致疾病的發生。這種疾病多發生于老年患者中,而我國是世界上老齡化非常嚴重的國家,因此在我國很多老年人中都患有骨質疏松癥,近年來發病率也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因此如何做好老年人骨質疏松癥預防工作,掌握該種疾病的流行趨勢,及時地做好防治治療對于老年人患者來說有很好的幫助作用。
關鍵詞:骨質疏松癥;流行病學趨勢;防治進展;探析
骨質疏松癥是世界上一種影響老年人正常的生活的健康疾病,經常容易引起老年人骨折,給老年人造成非常嚴重的后果,影響老年人的正常生活。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來,顯示老年患者的發病率和骨折率也呈現上升趨勢,這使得老年患者必須承受著骨折帶來的疼痛,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再加上這種疾病的發病原因復雜,又是老年人容易患病,因此在治療過程中,整個治療和康復就變得復雜和有難度,因此我們必須對次加以重視,通過了解骨質疏松癥的流行病學趨勢,從而做好該種疾病的防治預防。
1 骨質疏松癥的流行病學趨勢研究
根據一項統計資料顯示,美國的骨質疏松癥患者已經超過了17000多萬人,并且可能已經超過5500多萬人是骨質疏松癥潛在患者,僅僅在歐美地區,每年大約就超過1700萬人以上是由骨質疏松癥引起骨折,醫療費用超過了1700億美元。在我國,骨質疏松癥患者已經達到了2億以上,占總人數的15%左右,在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中差不多有30%的老年人有骨質疏松癥。在我國的發病率如此之高,究其原因就是因為我國地大物博,人口多,居住環境不同,各地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不同所引起。研究表明,各地區的的骨質疏松癥患者主要受到其居住環境等條件影響。比如,南京、廈門等地的老年人骨質疏松癥患者隨著年齡增加而增加;廣東、上海等地區的男性的患病率低于女性的患病率,女性絕經后的患病率高于絕經前的患病率,尤其是50歲以后的絕經患者表現非常明顯。
2 骨質疏松癥預防
要想做好骨質疏松癥的預防,那么我們尤其是老年人一定要調整飲食、生活等習慣,適當地注重運動鍛煉,在日常的飲食中,要注重鈣。鎂元素的攝取,同時也要保證維生素D和維生素F等攝入量,生活中每天都注重蛋白質以及礦物質元素的攝取,確保其攝入量控制在規定的范圍之內,同時可以現在日照充足的天氣,進行日照沐浴,這樣都有利于骨的增長和發育,尤其是農村地區,對于部分需要體力勞動農活的婦女,年齡大了以后,就要避免干過重的體力活,要注意個人安全和衛生,尤其是雨季要做好防護,確保不會出現摔倒等癥狀,一旦出現不良的身體 反應或者是相關的骨質疏松癥癥狀時,一定要及早就醫。
3 骨質疏松癥治療
骨質疏松癥主要包括原發性、繼發性和特發性三類,在我國主要的發病機制是原發性的,比如絕經后的骨質疏松癥患者和老年人骨質疏松患者這些都屬于原發性老年骨質疏松癥患者。我們都知道鈣是人體骨骼的重要組成成分,人體每天只有攝入足量的鈣,才能夠確保骨骼生長,因此補鈣就是最常見最有效地一種方法。除此以外,也要補充必要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元素,對于已經是患者的病人來說,可以通過服用骨吸收抑制劑和骨形成促進藥物等來治療骨質疏松癥。
4 結束語
總之,對于骨質疏松癥的研究我們不能停止,反而需要不斷地加強,通過對其流行病學趨勢進行研究,從而能夠準確地判斷這種發病機制的引起因素,比如對于同一地區的共同的影響因素進行研究,從而針對其提出改進意見,在老年人中提早地做好骨質疏松癥的預防,加強骨質疏松癥這種疾病的預防和治療,不斷地提高老年人的身體健康狀況。
[參考文獻]
[1]胡軍,張華,牟青.骨質疏松癥的流行病學趨勢與防治進展[J].臨床薈萃.2011,26(08):729-731.
[2]梁偉江,黃秀峰,馬迎教.骨質疏松癥的流行病學研究進展[J].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2003,25(05):715-716.
[3]薛慶云.《骨質疏松癥防治中國白皮書》的編寫和解讀[J].中華醫學會第十二屆顧客學術會議暨第五屆國際COA學術大會.2010(11):295-302.
[4]劉華章,王海清.原發性骨質疏松癥的流行病學研究進展[J].醫學臨床研究.2005,22(10):1474-1476.
[5]李鴻浩,李幼平,侯超,昝毅恒,汪俊翔,薛力,楊曉妍.我國示范鄉鎮衛生院基本藥物循證評價與遴選之十六:中老年婦女原發性骨質疏松癥[J].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12,12(08):991-1002.
[6]周曉莉.“雙固一通”針法對絕經后骨質疏松癥模型大鼠OPG/RANKL/RANK系統的調節[D].湖北中醫藥大學.2011,05.
[7]Noset.Relationships between 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 gene polymorphisms and osteoporosis in postmenopausal women[J].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 B:An International Biomedicine Biotechnology Journal).2009,08(10):1474-1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