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對《高頻電子線路》理論分析講解方法的創新探索和對實驗課程教學內容的重新設計,找到一些有益于提高教學質量的方法。
關鍵詞:高校;高頻電子線路;教學改革
1 深化高頻電子線路《高頻電子線路》課程教學改革的背景和必要性
《高頻電子線路》是電子類專業本科生的一門技術基礎課(專業基礎課),主要研究發射和接收設備的各種單元電路的工作原理、組成、性能特點等,及其相關基本分析方法和工程計算方法,具有極高的應用價值。
鑒于上述背景,許多高校都在不斷加強《高頻電子線路》的學科建設,希望學生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增強實際運用和開發的能力,能熟練的根據傳送信息的效率和可靠性的不同,選擇不同的信號發送和接收變換的方式,以及不同的變換原理和實現的電子線路,為今后電子類其他課程的學習夯實基礎。
2 課程目標
課程要求學生掌握電子器件非線性應用的特點和基本理論,對不同信號作用到非線性電路上所產生的響應有清楚認識;掌握通信系統中個主要功能單元的作用、工作原理和實現技術,對所涉及的各種基本電路技術和性能指標有清晰的概念,并熟練掌握其分析方法和主要結論;了解模擬電路的EDA仿真技術,能夠適用分析設計工具對通信電路進行仿真和簡單的設計優化;熟練常用電子器件的功能、作用和主要性能指標,能夠選擇合適的器件實現所需電路,獨立完成電路設計、調試和指標測量,具備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初步能力。
3 教學內容改革
3.1 合理選擇教材和參考書
結合專業培養目標,筆者參考了許多國內外教材,有目的的選擇了高等學校電子與通信類專業“十一五”規劃教材由王康年主編的2009年3月第一版《高頻電子線路》。參考書方面,選擇了張肅文主編的《高頻電子線路》、謝家奎主編的《電子線路(非線性部分)》、劉泉主編的《通信電子線路》。
3.2 不斷更新課件內容
電子器件、電子設備的飛速發展造就了電子類專業區別于其他專業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實時性。這就要求教師教學不能僅僅照搬教材上的內容,更不能用同一套教學課件應對每屆學生。課件既要概括出教材的核心內容,又要幫助學生了解最新的科技動態,幫助學生拓寬視野、打開思路,由淺入深的逐步引導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思考,教導他們除了從書本上獲取知識以外的其他學習途徑。
3.3 課程內容
教學內容分為五大部分:第2-4章介紹高頻信號的產生和放大,包括正弦波振蕩器、小信號諧振放大器和高頻功率放大器;第5-6章介紹信號的變換,包括各種制式的調制、解調器和變頻器;第7章介紹反饋電路,包括AGC、AFC、PKK和頻率合成技術;第1、8章介紹無線電通信的整機概念和其他技術;習題課針對關重、疑難部分知識進行答疑和講解。實驗部分:對剛開始接觸電子類專業課的學生來說,高頻電子線路課程的概念還是較為抽象,若老師在課堂講學中全部以理論課為主,實驗課的課時很少,就會導致學生對講授的概念理解生硬,對其應用無從下手的尷尬局面。因此,筆者一再強調實驗仿真課在電子類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突出作用。
4 課程實施
通過教師對教材的講解、學生習題的鞏固和對參考書目的自學三部分交叉結合的方式完成本課程的理論學習;動手能力的培養由分階段由淺入深的EWB軟件實驗仿真完成;筆者尤其重視學生對所學內容的信息反饋,以多種方式加強與學生的溝通,對學生提出的疑難問題尋找不同的方法講解。
5 關于成績考核
傳統的以卷面成績為唯一標準的考核方式的局限性已得到廣泛的認可,眾多高校都推出了更為科學合理的期末成績考核方式。結合我校培養目標和學生實際,推出了期末卷面成績、實驗成績、平時成績、加分項以及扣分項五項標準相結合的評分辦法。實驗成績包括實驗操作和實驗報告兩部分。實驗操作主要考查學生平時實驗過程中安全操作是否規范,是否能根據實驗目的有效地選擇實驗器材完成實驗。平時成績包含了課堂出勤情況以及作業完成情況。加分項是期末考核中新引入的項目,它是對能力尤其突出的學生的肯定,也是對其他同學的激勵。它的授予對象包括在平時學習中刻苦勤奮且具有超前學習意識的學生,在實驗課上動手能力強、勇于創新、創造的學生,也包括在各類大型電子設計比賽中獲獎的學生,以及在工程實踐中取得好成績的學生。加分項的引入極大地激發了的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學生中學習的氣氛越來越強,大家開始自覺地形成興趣小組通過各種方式主動學習相關的知識,教師更多扮演的是引導和點撥的角色。有獎勵就有懲罰,扣分項意在督促學生加強自我管理。學生的本質都想要學好,資質也都相差不大,產生成績優劣的原因大多是因為自身管理能力的差距。開學伊始教師就應強調課堂秩序,對于無故遲到早退缺席的學生一定記錄在案,并及時提醒糾正,根據今后的改正情況在期末考核時酌情扣分。同時,教師應注意與學生溝通時的方式方法,切記生硬粗暴,使學生主觀上認識自己的錯誤,自己反省糾正,而不是被動的接受。
[參考文獻]
[1]王康年.《高頻電子線路》[M].西安: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 2009.03.
[2]張肅文.《高頻電子線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