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7月1日,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正式實施,老年人的權益及其晚年生活再度成為人們的關注熱點。民政部近日發布的《2012年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2年,全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19390萬人,占總人口的14.3%,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12714萬人,占總人口的9.4%。在這支大軍中,單身老年人數量龐大。
對于單身老年人而言,除了子女的關懷外,更需要一個晚年伴侶。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單身老年人走出世俗偏見的樊籬,尋覓生活的伴侶,進而再婚,重組家庭。然而,在再婚老年人中,由于種種原因,“閃婚閃離”現象日漸增多。湖南省長沙縣人民法院日前發布的審理老年人離婚糾紛案件調研報告顯示,老年人離婚案件中,再婚老年人占9成,且婚齡在5年內的占總數的45%。另據相關調查數據顯示,全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離婚案件中,再婚后又離婚的占了一半以上。
“老年人離婚案件呈現年齡差距較大、婚齡短等特點。”長沙縣法院院長何文哲介紹說。調查發現,老年人“閃婚”,多是因為兒女不在身邊,情感無處寄托而找一個伴兒互相扶持。老年人“閃離”,又恰恰因為倉促的婚姻造成雙方不夠了解、不適應;同時,子女的干涉與反對也是造成老年人離婚的重要因素之一。專家稱,相比年輕人,“閃婚閃離”對本該幸福美滿的晚年生活傷害更大。
情形一:老年人的特殊心理引發“閃離”
84歲的肖老先生決定和58歲的妻子陳女士離婚。
2009年,肖老與相識不久的老陳登記結婚,兩人均系再婚。
“我年齡大了,想找一個年輕又愿意照顧我的妻子過好晚年生活。”肖老說,“婚前還好好的,婚后老陳卻一反常態,既不和我外出散步,外出時也不坐在一起……每月給2000元還嫌少。”肖老說陳女士日夜吵鬧讓他整夜失眠,他實在無法忍受這種生活,要求離婚。
陳女士則不同意離婚。她說自己一直對肖老細心照料,還到鄉下為其找土藥方治療調養,使其身體比以前好了很多。“我們夫妻感情其實很好,雖然有時候因為身體原因我不愿意到外邊散步,但他也不能因為我偶爾不能相陪就否定我,這明顯是不客觀的。”
法院沒有準許雙方離婚。法官認為,肖老和陳女士有一定的感情基礎,夫妻感情并未破裂,主要是由于性格上的差異加之缺乏溝通,才會為家庭瑣事發生爭吵。只要雙方互相關心體貼,互相信任,不去無端猜疑對方,夫妻關系是可以維系的。
“其實,老年人的特殊心理易導致離婚——人到老年,脾氣、生活習慣等方面都可能發生變化,如喜歡嘮叨、疑心重、‘老小孩’等特殊心理易使矛盾加深,最終鬧上法庭。”法官解釋道。
情形二:再婚原因過于“實用化”致分手
老張今年60歲,彭女士45歲。2009年5月,老張與彭女士經人介紹相識。同年7月,雙方登記結婚,兩人均系再婚。
婚后彭女士在外從事銷售工作,老張在家務農。彭女士因為工作關系經常在外居住,而老張猜疑心較重,懷疑彭女士與他人有不正當男女關系,經常為此爭吵。
2010年10月雙方發生爭吵后,彭女士離家居住。2011年6月,彭女士向法院起訴要求離婚,法院判決不予準許。之后,雙方關系并未得到改善,仍處于分居狀態。
前不久,彭女士再次向法院起訴離婚。老張不同意,他說當初彭女士與自己結婚的動機不純,是想“以結婚為手段,以達到將戶口遷入我所在集體組織的目的——因為我所在集體組織的土地有可能被征收,會獲得經濟補償。”“為了結婚,我花了不少錢,離婚后將人財兩空。如果她能一次性支付我30萬元,我就同意離婚。”老張提出要求。
“此案中雖然男方不同意離婚,但其答辯內容說明并不是還存在夫妻感情,而是擔心離婚后經濟上會造成損失。”法官認為,以上事實表明雙方感情已經破裂,無和好可能,故判決準許雙方離婚。
法官表示,有些老人因為自己身體不好,兒女又不在身邊,想找一個老伴照顧飲食起居,把老伴當成“保姆”;有些老年人再婚是為了急于解決住房或者為了解決子女的戶口……當老年人在這些過于“實用化”的再婚中發現自己的目的達不到時,就會產生不滿情緒,導致分手。
情形三:為擺脫扶助義務而離婚
在法院審理的案件中,也有一起生活了30年最終選擇分手的案例。俗話說“少年夫妻老來伴”,為何共同生活了幾十年的老夫老妻卻向法院提起離婚訴訟?
80歲的李老爹與72歲的陳老太是1977年結婚的,雙方都是再婚,且婚后沒有共同生育子女。
婚后很長一段時間內,雙方感情還算不錯,但自從2011年年底李老爹遭遇車禍住院后,夫妻感情發生了變化。2012年年底,陳老太向法院起訴,要求與李老爹離婚。雖經多方調解,終因陳老太堅持要求離婚而無法和解。后來在法院主持下,雙方自愿離婚。
“這起離婚案起因和李老爹的身體有關,照顧多日之后,陳老太已經沒那個精力了。”法官在分析這起案件時說,在現實中確實存在這種為追求生活質量而離婚的現象。人到老年,健康方面不如當年,夫妻之間相互扶助的義務加重。于是,想通過離婚擺脫這種扶助義務的案例也多了起來。
對策:婚前加強了解,公證婚前協議
在老年人離婚案件中,為什么再婚老年人占9成?
老年人離婚糾紛案件調研報告認為,一些老年人獨自生活,倍感孤獨,找個老伴攜手相依的愿望非常強烈。有的經人介紹后“一見鐘情”,與對方認識時間短,在未充分了解的情況下倉促再婚,缺少深入了解。如果生活習慣和個人修養差異較大的話,雙方重新磨合較難,婚后易出現矛盾。
另一方面,有的當事人再婚時帶有一定的目的性,如女方想在經濟上找個依靠,男方則因獨立生活能力差,想找個“保姆”型的老伴。這種缺乏感情基礎、有目的的婚姻,在婚后只要有一點矛盾,就很容易導致婚姻關系的破裂。
報告顯示,老年人離婚已成為一個普遍的社會現象。與年輕人婚姻最大的不同是,老年人婚姻會圍繞婚姻附帶更多的社會問題,比如健康、子女、財產等。同時,老年人離婚后受到的傷害更大。
針對這一現狀,法官建議:老年人再婚前要加強了解,清楚對方的脾氣、性格、愛好、文化素養和經濟狀況等;同時,子女要對老人的情感世界多加關注,對老人的再婚多理解,對老人再婚后的生活要心中有數并多關心,使他們能夠更好地維持再婚后的夫妻感情。
法官還建議,老年人再婚前最好有個協議,而且最好去公證部門進行公證。這樣做,可以幫助老年人婚后把感情放在首位,從而減少其他問題的困擾。
插圖:葉小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