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壓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許頂立指出,年齡在60歲以上、3次以上不在同一天測得的坐位收縮壓低于140毫米汞柱和舒張壓低于90毫米汞柱,為正常值。超過這兩個數值可定為老年高血壓。由于老年高血壓患者多伴有冠心病、腦卒中、動脈硬化等危險因素,必須高度重視。
一般認為,80歲以上老人的血壓目標為150/90毫米汞柱。收縮壓不超160毫米汞柱者可從生活上調節。如每天鹽攝入量控制在8克以下,適當運動,多吃蔬果,限制飽和脂肪酸的攝入。
體質指數
世界衛生組織認為,健康老人的體質指數BMI(體重÷身高的平方)應介于18.5~25之間。
太胖可引起多種代謝紊亂問題,如高血糖、高血壓等,還會造成關節受損。一項研究發現,女性BMI每增加5%,就會導致患冠心病的風險增加23%。同樣,太瘦易營養不良,導致抵抗力下降。
專家提醒,體質指數大于28時,最好控制飯量。太瘦則應補充能量、蛋白質、維生素D。
骨密度
我國50歲以上人群約6944萬人患骨質疏松癥。女性超過45歲,男性超過50歲,就要做骨密度檢測。
在臨床上,測量骨密度的常用方法中,一般結果用T值表示:正常人T值≥-1.0;骨量低下T值<-1.0且>-2.5;骨質疏松T值≤-2.5。若骨密度過低,可多喝牛奶、吃蝦皮來補充鈣和維生素D,同時可做快走、慢跑、打乒乓球等運動,每天曬太陽20分鐘。中國營養學會推薦,成人每日應攝入800毫克鈣,孕婦和哺乳期女性為1000毫克。
血糖
血糖主要看3個指標:空腹血糖6.1毫摩爾/升,餐后血糖7.8毫摩爾/升,糖化血紅蛋白5.7%。超過數值,就是糖代謝異常。
研究發現,糖化血紅蛋白每增加1%,冠心病風險增加11%;空腹血糖每下降1毫摩爾/升,腦卒中和冠心病的危險能下降20%。高齡老人的糖化血紅蛋白控制目標可放寬到7.5%~8.0%。
高血糖者可通過在生活上調節,如合理飲食,多吃低熱量、低脂肪、低蛋白、高纖維的食品,維持規律作息,合理運動。
肺功能
肺活量可作為衡量老人健康與否、預測壽命的重要指標。目前最常用的肺功能指標有兩個:第一秒用力肺活量(FEV1),指先盡量深吸氣,直到不能再吸進氣體后迅速用力呼氣,第一秒呼出的氣體量;時間肺活量(FVC),指盡力吸氣后,盡力盡快呼氣所能呼出的最大氣體量。一般來說,FEV1<80%預計值和FEV1/FVC<70%是診斷肺功能的指標。不過,肺功能與性別、身高、是否吸煙等也有關。
肺功能有問題,除遵醫囑檢查、治療,還要戒煙、減少粉塵吸入。還可學習腹式呼吸:緩慢深吸氣時,讓腹部鼓起,然后緩慢吐氣,吐氣時腹部癟下,有助于增加通氣量,緩解呼吸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