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元旦前夕,做完手術的張乃恭老人如愿出院。此前,他的子女還在因90歲老爺子能否做手術而擔憂。“醫生和患者需要相互理解,這種理解源自對彼此的信任。”為九旬老人做手術的山西醫學科學院山西大醫院泌尿外科主任張雁鋼認為,信任的缺失恰是導致醫患矛盾高發的原因。
2013年11月的一天,張乃恭老人因有尿血癥狀來到山西大醫院泌尿外科就診,經檢查在其膀胱側壁發現一個腫瘤。該院泌尿科主任張雁鋼給出的建議是手術治療,“如果不做手術,病人壽命會受到影響,而且病人臨終前半年會特別痛苦。”
多數高齡老年患者常被建議保守治療,確需做手術者,醫院也常以床位緊張為由拒絕。在醫患關系緊張的當下,上述方式被業內認為是醫院或醫生自保方式之一。張雁鋼認為不能一概而論,“我們要時刻反思,還能為病人做什么。”
醫院首先對老人身體狀況進行全面評估。結果顯示,張乃恭老人符合手術條件。“起初,老人的家屬也問我們,醫院敢不敢為90歲的病人做手術。”張雁鋼稱,醫學是復雜學科,也是一門經驗學科,根據多年臨床經驗,他個人認為這個手術可以做,但也不排除會有風險。
經過與老人及其家屬的充分溝通,最終決定手術治療。雖然術中有些意外的情況發生,但最終手術順利。張雁鋼坦承,“這臺手術能夠進行,源自相互間很深刻的信任,如果前期與家屬的交流有障礙,我們會慎重考慮。”
術后第8天,記者在病房見到張乃恭時,他正在輸液。得知自己當天可以出院,張乃恭高興得合不攏嘴。
張乃恭并非張雁鋼遇到的唯一高齡手術患者。“以前有一位94歲的前列腺增生患者,也是手術很成功。”張雁鋼對這些患者們心懷感恩,“恰恰是患者及其家屬的信任成就了我們醫生,非常感謝他們。”
張雁鋼特別提起自己多年前的一次實習經歷:“那天手術室溫度有點低,我們穿著工作服做術前準備,此時患者已經脫光衣服坐在輪椅上等待手術。導師進來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先給患者披上一條毛毯。”講述至此,張雁鋼懊惱地搖著頭,“每次一想起這個細節,我都為當時的自己汗顏。醫生是為患者解除痛苦的,但如果只見病不見人,一定當不了好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