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伴隨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對于防汛抗旱減災更加的重視了,通過分析我國水旱災害的特點,創建了防汛抗旱減災的工程體系,并且對新時期如何提高防汛抗旱減災進行對策的分析。
關鍵詞:防汛抗旱;減災對策;思考
在我國這么多年的發展進程中,部分地區一直深受水災和旱災的影響,尤其是最近幾年,人們為了發展經濟對環境造成非常嚴重的破壞,一些災難接踵而至,例如,干旱、洪澇、臺風以及泥石流等。因此,我國必須要加強防汛抗旱體系,不斷研究新的解決對策,最大限度的減少自然災害帶給我們的損失。
1 目前我國防汛抗旱減災體系的現狀
分析我國目前防洪抗旱減災體系的現狀,可以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工程體系完善,防御能力提高,我國九八年發生的那場特大洪水,就此加強了對于防汛抗旱工程體系的創建,目前,我國的各大江河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防洪能力,一些臺風易發地區也提高了防臺風的標準,同時,基本上保證了干旱地區的農業和生態環境不會受到較大的損失,對于城市的安全發展也有了一定的保障,可以通過合理的布局與管理控制來實現防洪抗旱減災自救的工程體系。其二,組織機構健全,指揮調度統一,我國政府已經提高了對于各大江河湖泊的管理與調度,并成立了防洪抗旱的協調領導班子,主要是對各大鄉鎮的防洪抗旱情況進行匯報與分析,實現管理上的合理分配,同時,也使得防洪抗旱減災工作的效率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其三,關于防洪抗旱減災的法律法規也越來越完善,使得依法防控有了更為有力的保障。其四,就是對于自然災害的應急預案和防控響應有了更為及時的規范,在政府的指揮調度與決策上更加的科學、快捷,使得災后搶救更為及時。最后,就是對于安全防范意識的宣傳工作更加全面,運用新聞媒體的力量加強人們對于水災旱災的關注程度。
2 新時期防汛抗旱減災面臨的挑戰
新時期,依據我國的國情,防洪抗旱減災工作面臨著更為嚴峻的挑戰,其一,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對防汛抗旱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水旱災害防御必須著眼于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把滿足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防御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防洪保人民生命安全、抗旱保生活用水放在工作的首位。其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對防汛抗旱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和諧社會要求統籌兼顧各方的利益和需求,要求各行各業、各個地區協調發展,為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其三,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對防汛抗旱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來,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中國的氣候也發生了明顯變化,以洪澇、干旱為主要特征的水矛盾更加凸顯,并將長期存在,特別是局部強降雨和突發的山洪、泥石流、滑坡的發生幾無前兆,給防御工作帶來極大的挑戰。其四,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大國,自然災害造成的糧食減產會給我過人民的生命帶來嚴重威脅,這是我國防洪抗旱減災工作一直以來都極為關注的重要為題。最后,我國的經濟與科學技術都在不斷的發展,應該把先進的科學技術引入到防洪抗旱減災工作中來,對其中薄弱的環節進行解決,實現防洪抗旱減災新體系的構建。
3 防汛抗旱減災對策的分析
3.1 更新防汛抗旱減災的理念
我們應該充分的認識到洪水的發生與人們的生產生活活動密切相關,我們要從規范自身的社會活動開始從根本上解決洪水的發生,同時,對容易發生洪水的地區進行前面的管理和控制,把洪水帶給地區的危害減到最低。現在,我國的防汛抗旱體系已經不僅僅是傳統的保護農田,還有更重要的城市和生態環境的保護,新時期的防汛抗旱減災理念需要不斷的更新,在堅持防汛抗旱舉措的同時,加大對于洪水的控制和管理,應該規范人類的社會活動,最大限度的利用洪水帶給人們的資源與效益,同時強化風險管理意識,不斷的擴大防洪抗旱的領域,采取多種方法積極主動的抗旱,新的防汛抗旱減災理念意在注重防洪抗旱體系的建設,更好的實現社會經濟活動的管理與風險的防范。
3.2 強化風險管理
要想更好的完成防汛抗旱減災工作就應該意識到水災旱災的發生原因及過程,盡管不能夠完全的消除水災旱災帶給我們的損失,但是,通過創建有力的防洪抗旱減災體系就能夠很好的規避風險,通過創建創新體制改革,分擔化解風險,提高我國對于自然災害的承受能力。事實上,我國的國情決定著防汛抗旱減災體系的構建,通過策劃風險防范體制,建立功能齊全、合理防范的防洪抗旱體系,利用科學調度的辦法來更好的利用洪水帶給我們的資源。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通過補救措施來減少水災旱災帶給地區的經濟損失,建立適合我國我情發展的防洪抗災體系,不僅要加快編制最新的水災旱災風險圖,還應該完善蓄滯洪區運用補償,強化風險管理。
3.3 規范人類社會活動
在利用工程技術措施控制水旱災害發生的自然因素的同時,要通過規范人類社會活動、加強社會管理,避免不當的行為加重水旱災害。要運用法律、政策、經濟、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協商、疏導等辦法規范人類活動,禁止不合理的開發活動,不能擠占河道、湖泊,不能在洪水高風險區盲目建設和開發,不能在水資源嚴重匱乏地區建設高耗水企業,從根本上減少和避免致災的可能性。為此,要通過洪水風險圖和干旱風險圖的編制,逐步建立洪水和干旱風險公示制度,增強人類活動的風險意識。盡快頒布實施“洪水影響評價管理條例”“蓄滯洪區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建立洪水影響評價制度,規范建設開發活動;通過稅收政策調整,使經營性行為盡可能避開防洪高風險區;通過價格政策,促使社會公眾節約用水,提高水的利用效率等。
3.4 加強能力建設
盡管我國的經濟在不斷的發展,但是仍然不能夠阻止水災旱災對于我國的破壞,甚至使各種自然災害更加嚴重,除了規范自身的社會活動外,應該加強建設防洪抗旱的能力,首先,推廣南方水災多發地區的抗洪經驗,尤其是一些經濟不發達的邊緣山區、農村,普及人們的防洪抗災理念和能力,針對大量農村青壯年進城務工、群眾性的搶險救援力量能力不強的問題,要進一步加強專業化的防汛機動搶險隊和抗旱服務隊建設。事實上,我國面臨的防汛抗洪任務非常的艱巨,一定要建立一只能力強大的抗災隊伍,運用先進科學的技術來實現防洪抗災能力的跨越式發展。
3.5 完善突發自然災害的預警
最近幾年,泥石流以及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相繼在我國南方部分地區發生,發生的地區大多是農村的偏遠山區,那里的經歷落后,預警應急響應措施不健全,使得人民的生命財產健康受到了嚴重的威脅,因此,我國一定要加強對于突發自然災害的預警,給人們爭取更多的時間轉移或是采取有效的防洪抗旱減災舉措,通過主動防洪與避難自救,盡量的減少經濟損失與人員傷亡。為此,我國要完成全國將近兩千個縣級山洪、泥石流、滑坡災害防治區的預警體系建設,實現預警及時、反應迅速、轉移快捷、避險有效,全面提高山洪災害防御水平。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分析了我國目前防洪抗旱減災體系的現狀,并提出了新時期面臨的問題,同時,對于如何提高防洪抗旱減災提出了有效的對策和措施,希望能夠為我國防洪抗旱減災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鑒意義,同時提高我國對于自然災害的防御能力,保障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
參考文獻
[1]孫東亞,丁留謙,姚秋玲.關于改進我國堤防工程護坡設計的建議[J].水利水電技術,2007(2).
[2]解家畢,孫東亞,丁留謙.防洪工程風險評價中的幾個關鍵技術問題[J].水利水電技術,2007(2).
[3]董哲仁,孫東亞,等.生態水利工程原理與技術[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