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會計信息失真已成為困擾我國經濟秩序的難題之一。深究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尋求解決這一問題對策,在當前,尤為重要。文章針對會計信息失真的現象從一般原因和深層原因兩個層面進行分析。并提出了進行股權結構和公司治理結構的改革。完善會計準則和具體法規,提高造假成本等具體治理措施
關鍵詞:會計信息;信息失真;治理;措施
會計信息失真現象是一個國際性、歷史性的問題。比如,美國2002年一系列上市公司丑聞中的“安然事件”,“世通公司事件”以及我國近幾年的“銀廣夏事件”,“大慶聯誼事件”等等。其中有故意造假引起的會計信息失真。即會計實務中所說的“假賬真算”、“假賬假算”。有會計制度本身不完善引起的會計信息失真,也有因專業判斷和主觀失誤引起的會計差錯和無意失真,還有會計計量方法的可選擇性引起的會計信息失真。
那么何謂會計信息失真?從邏輯上講,不真實的會計信息都是“失真”的信息。但具體來說,所謂的會計信息失真,是指會計信息由于制度或技術上的原因未能真實的反映客觀的經濟活動,給投資者的相關決策帶來不利影響的一種現象。
實際上,造成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下面本文擬從兩個層面對失真的原因進行分析。
1 會計信息失真原因的一般分析
1.1 《會計法》等法律法規中法律責任不健全。我國1999年修訂的《會計法》第一次明確了單位負責人是本單位的會計責任主體。然而,在《會計法》具體法律責任的安排上,明顯存在不協調的問題。如《會計法》只有第四十五條“授意、指使、強令會計機構、會計人員及其他人員偽造、變造會計資料”明顯要負直接的法律責任。但其他條款責任人并不特指單位負責人,可以是直接主管人員和其他責任人員,如《會計法》第四十三條“偽造、變造會計憑證、會計賬簿”之規定,顯然單位負責人的具體法律責任沒有全面落實。在經濟處罰上,對違反《會計法》有關規定的處罰力度不夠,對個人處以3000至5000元的罰款。對企業的處罰最多是10萬元。對預期收入幾百萬、幾千萬甚至上億元的造假者來說,是微不足道的。現行《會計法》法律責任中的經濟處罰無法起到巨大的威懾作用。
1.2 信息披露法律體系還不夠完善。目前,我國信息披露法律體系存在以下兩個方面的缺憾:其一,作為基本法的《公司法》、《證券法》對強制審計沒有給予合理的關注。《證券法》對年度報告之審計做出規定,而未對中期報告做出任何有關強制審計的規定。其二,會計信息披露的滯后性。我國對財務會計報告規定了較為寬松的披露時間,年報一般規定為每個會計年度結束后的4個月,中報規定為每個會計年度前6個月結束后的60天。如此長的時間間隔會使披露的會計信息失去時效。當定期報告提供的信息,被投資者獲悉時,這些信息已成為反映歷史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歷史性信息。
1.3 各方監管管理的不利。第一,財政部門的會計監管。監查的覆蓋面不廣,執法力量相對于普遍的會計違規現狀顯然過于薄弱。第二,證監會的會計規范監督。對涉案各方的處罰力度不大,不具備應有的威懾力。第三,會計的社會監督。會計社會監督的重要形式是注冊會計師審計。但一系列公司的造假事件引發了社會對注冊會計師誠信的質疑。究其根源一是會計師事務所的風險責任機制尚未真正建立。二是注冊會計師的聘任制度存在著嚴重的缺陷危及了審計的獨立性。
2 會計信息失真原因深層分析
2.1 會計信息失真的成本效益。拋開道德觀念和法制觀念,會計信息失真還有其深層次的原因。即從收益與成本對比的角度來解釋。目前我國上市公司的股本規模偏小,市盈率居高不下的市場環境下,會計造假的財富效應是超乎異常的,倘若將原本不具備上市、配股、增發資格,但通過會計造假得以蒙混過關的因素考慮進去,造假的預期收益將更驚人。許多上市公司在證券市場“圈錢”運動中暴露出的眾多“變臉”現象(指上市、配股、增發后不久就發生業績滑坡或虧損),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了會計造假的收益效應,也解釋了大股東和管理層為何對會計造假樂此不疲,正是由于會計造假的預期收益明顯大于預期成本,不造假的機會成本過于高昂。我國證券市場才不斷報出造假丑聞。這也是會計信息失真的一個關鍵因素。
2.2 信息不對稱引起的失真。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所產生的“委托——代理”關系,代理人以企業法定代表人的身份獨立自主地對企業資產進行運作,代理人成了企業的“內部人”,而企業資產所有者已沒有任何權利與以投資企業資產發生實際聯系,成了“外部人”。委托人與代理人之間因而不可避免的帶來不利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即經營者可能制造虛假會計信息,以欺騙所有者,獲得自身最大利益。因此,委托代理關系引起的失真是目前我國會計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
3 針對會計法律法規問題的治理對策
3.1 擴大責任范圍加大處罰力度。首先,完善違反會計法律法規的法律責任,擴大單位負責人對會計信息真實性,完整性的責任范圍。其次,加大處罰力度。由于制造虛假會計信息的主要目的是獲得一定的非法經濟利益,如果處罰力度過低,甚至低于造假者,由此獲得的經濟利益,就無法發揮會計法律法規對虛假會計信息的處罰作用。
3.2 增設民事責任條款,在修訂的會計法中,對偽造,變造,編制虛假會計資料,嚴重損害股東或其他人利益的規定中,明確民事賠償的法律責任。
3.3 完善信息披露的法律法規,加強與證券監管機構,審計機構的合作研究,改進財務會計披露的內容和形式,完善以公司法證券法為核心的信息披露法律體系。明確定期報告的審計規定,對中期報告必須經過具有相應證券資格的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并出具審計報告。縮短定期報告的披露時間,使定期報告披露的時間間隔更為合理,反映的會計信息在時效上更有相關性,避免上市公司利用會計信息披露的滯后性操縱股市。滿足會計信息披露的相關性和可靠性,防止會計信息的失真。
4 針對監管問題的治理對策
4.1 財政部門應設置專門機構,由獨立的專業人員實施對違規公司,誠信不高的單位實施會計規范執行的監督。加強會計管理力度,對會計報表和其他會計資料,特別是會計基礎資料依法實施監督。
4.2 證監會監管的改進,進一步加強資本市場的稽查工作,提高稽查人員全面素質和辦案人員(特別是會計,法律等專業人員的人數),建立辦案督辦制度。加強派出機構稽查力量,并對派出機構進行嚴格管理。提高辦案效率和辦案質量。
4.3 會計師事務所審計監督的改進,本文建議,第一,終止上市公司自行聘任注冊會計師的做法,改由監管部門或證券交易所委托會計師事務所對會計報表進行審計。第二,實行對上市公司審計輪換制,每隔三年,強制性更換會計師事務所。第三,建立針對注冊會計師的民事法律賠償機制。
5 控股股東會計造假的治理對策
5.1 股權結構的改革,第一,實行國有股減持策略。第二,可以采取限制表決權的方法。
5.2 治理結構的改革,第一,建立審計委員會,健全獨立董事制度。第二,完善監事會職能,第三,明確董事會和管理層各自職責。
5.3 內控制度的完善,第一,會計信息的共享,第二,內部控制機制的健全,對財務決策的結果,要建立評價體系,完善相應的對策責任制度。
通過以上分析,得出如下結論:
會計失真的原因可分為一般原因和深層原因兩個方面。通過完善《會計法》和《公司法》等法律法規關于法律責任的規定,加強財政部門、證監會對公司等造假企業在會計基礎工作,會計規范執行方面的監管力度。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改造和優化股權結構等治理措施。從而使會計信息的真實性與公允性得到進一步改善。由此可見,此項工作的建設過程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湯云為.會計理論[M].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PP58-156.
[2]黃世忠.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量面臨的挑戰與思考[J].會計研究,200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