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態城是人類生態文明的反映,文章提出了可持續發展思想和生態學原理是建設生態城的指導思想,并提出瓦房店市建設生態城的必然性。
關鍵詞:瓦房店;生態城;必然性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中國這只巨輪已經駛入了城市化的快車道。人們在享受城市便利的同時,也遇到了越來越突出的城市問題,如生活擁擠、交通堵塞、環境污染等等。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人類一直在努力探索如何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
1 生態城的內涵及特點
197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MAB)”計劃中提出了“生態城市”概念,提出要用生態學的理論和方法來指導城市的研究和發展,在城市化中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城市走生態化發展之路,為城市發展提出了明確的目標--建設生態城市。生態城市建設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標志,是城市發展的方向。生態城內涵的實質是社會、經濟、自然協調發展,物質、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的人類聚居地,是一個社會和諧進步、經濟高效運行、生態良性循環的城市。由于生態城的內涵體現了廣義的生態觀,因此其評價標準也包含了自然、經濟、社會綜合因素。公認的環境指標主要有:人均年GDP4000~5000美元,大氣環境質量SO2低于我國國家標準≤0.06mg/L,城市綠地覆蓋率45%~50%,人均綠地面積16~20m2,人均住房20m2,環保和科技投資占市域GDP2.5%~3.0%。
因此,把生態市建設作為社會經濟發展戰略順利推進的內在要求和有效載體,實現全市經濟社會與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的必要途徑和戰略舉措。創建生態市是瓦房店市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的標志,是事關全市跨越式發展的全局性戰略任務。
2 順利推進瓦房店市生態城建設
2.1 生態城市建設的指導思想和目標
生態城市建設的指導思想應以城市生態學和環境經濟學為理論指導,以可持續發展為主題,以城市規劃為藍本,以環境保護為重點,以城市管理為手段,建立政府主導、市場推進、執法監督、公眾參與的新機制,建設經濟、社會、生態三者保持高度和諧的城市。
生態城市建設的目標是:創建清潔、優美、安靜的城市,全面實現可持續發展。建設高效的生態產業和人們的需求與愿望得到滿足、和諧的生態文化與功能相整合的生態景觀,實現自然、農業和人居環境的有機結合。
2.2 精心編制生態城市建設規劃
為保證生態市建設的順利推進,瓦房店市市委、市政府按照大連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部署,根據《大連生態市建設規劃(2009-2020)》提出的目標、任務和要求,按照國家環保部相關要求編制《瓦房店市生態市建設規劃》,以確保瓦房店市生態市建設的順利開展。《瓦房店市生態市建設規劃》始終注意運用生態學原理和可持續發展理論來指導以生態經濟發展模式為核心,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重點,以體制創新和科技開發為動力,以生態安全、生態經濟、生態資源、生態環境、生態人居、生態文化六大體系建設為載體,構建協調發展的生態經濟發展模式、自然宜居的生態環境格局、和諧友好的生態文明,將瓦房店市建設成為環渤海地區具有競爭力的現代新興工業城市和濱海生態宜居城市。
2.3 瓦房店市生態城建設的必然性
2.3.1 生態市建設是落實科學發展觀、高標準推進綠色城市發展的本質要求
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要求我們全面開展綠色城市建設。綠色城市建設不僅需要有經濟的增長,更需要經濟、社會、環境的協調發展,需要人民生活水平的全面提升。沒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就沒有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就沒有人民生活質量的根本改善,也就沒有廣大人民的綠色城市。近年來,瓦房店市不斷加大了生態環境保護和整治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總體上看,隨著經濟社會的較快發展,全市生態環境保護的形勢較為嚴峻,壓力較大,突出表現為工業“三廢”排放總量較大,生活污染加重,生態環境破壞未得到有效遏制。全面建設小康目標的實現,迫切要求我們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積極建設生態市,大力發展生態經濟,努力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不斷提高人民生活質量。
2.3.2 生態市建設是融入環渤海經濟圈、遼寧沿海經濟帶,成為新的重要增長點的必然選擇
繼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經濟圈展現活力后,環渤海經濟圈成為中國經濟的第三個隆起地帶。瓦房店生態市建設,可以在保護生態環境、發展城市的同時直接參與到渤海經濟圈區域發展的分工與協作中。同時,憑借橫跨“沿渤海發展翼”與“哈大沿線發展帶”的區位優勢和產業基礎,生態市建設將進一步強化瓦房店的渤海開發開放地位,充分發揮其在遼寧沿海經濟帶渤海沿岸的經濟作用,進而促進遼寧沿海經濟帶發展,進一步提升北方沿海地區發展水平,促進渤海地區與北黃海地區相互融合,形成全國沿海地區良性互動、共同發展的新局面。
2.3.3 生態市建設是瓦房店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迫切需要
目前,瓦房店為市域二級中心城市,在大連市市域11個重點鎮中,瓦房店占據了一半。由此可見瓦房店市的工業具備一定的基礎,但總體上增長方式粗放,單位產值能源、資源消耗大、環境污染重,工業產業結構單一,而且農產品加工業等部分產業受“綠色壁壘”的制約,在國內外市場上缺乏競爭力,經濟增長的潛力遠未充分發揮。經濟增長與資源開發利用、環境保護的矛盾日益顯現,持續快速發展面臨嚴峻的挑戰。
按照“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要求,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新形勢下瓦房店市實施工業立市戰略、加快工業發展的必然選擇。因此,要適應新型工業化的要求,通過積極建設生態市,推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大力發展生態經濟和循環經濟,整合和重新配置環境資源,優化產業布局,調整產業結構,不斷提升產業層次和經濟質量已勢在必行。
2.3.4 生態市建設是建設濱海生態宜居城市的必由之路
瓦房店因路而生,長期以來忽略濱海的區位優勢。同時,瓦房店擁有近千平方公里的林地資源,是大連北部重要的生態保育區,是區域內對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有重要意義的地區。通過生態市建設,可以在凸顯瓦房店的區位優勢的同時加強完善城市功能,加快現代化海濱生態旅游城市建設步伐,突出旅游主導產業地位,全面提高旅游業的發展水平和檔次,加速與國際接軌,使生態旅游成為繼工業后的另一大亮點。充分利用山環水繞的自然資源,建設生態城市,增強城市自然資源的優美度、人工環境的舒適度,提供良好的人居環境,創造良好的就業環境,使瓦房店市成為市民和省內外旅居者共同擁有的美好家園。
參考文獻
[1]王鈺凝.鄉土建筑遺產的景觀化特色與保護—以遼寧大連瓦房店復州城為例[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2,(27).
[2]裴倩.瓦房店市土地利用景觀格局及其生態環境效應分析[J].科技信息,2013,(6):176.
[3]司磊.淺談瓦房店三角地綠化質量保證措施[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3,(3).
[4]曲慧遠.瓦房店市小流域綜合治理模式[J].水土保持應用技術,2011,(5):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