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林業發展的過程中,火災是嚴重威脅到林業生產的重要因素,如果發生火災,將會破壞森林的生態系統,改變地表植被,影響到森林的可持續發展。所以對于火燒跡地要采取及時的補救措施,在火燒跡地進行造林更新,保證林業建設能夠穩定的發展。文章對于林業生產中對于火燒跡地的現狀與造林更新的意義進行了闡述,然后對造林更新的技術措施進行了分析,對于林業建設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火燒跡地;造林更新;技術措施
被火燒過的森林,地表的植被被嚴重破壞,森林的生態系統面臨嚴重的危機,如果不及時的火燒跡地進行造林更新,將會影響到森林的穩定發展。而對于火燒跡地進行的造林更新工作具有一定的難度,需要一定的技術支撐,所以對于火燒跡地應該及時的做好造林更新工作,保證森林的生態系統能夠穩定的發展。
1 對火燒跡地的現狀研究
在林業經營的過程中,對于火燒跡地的恢復與重建工作是林業發展中的重點工作,并且在整個生態學的研究過程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國外林火生態研究的重點是火災對整個森林生態系統的影響,他們在研究火災對植被恢復的同時也很重視對林火的生態作用研究,主要精力放在了研究林火在破壞和維持生態平衡中的作用上。研究表明,強烈火燒后的森林生態系統的恢復需要有適宜的氣候條件輔助。火災的大小和空間格局對植被的恢復具有很大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是持續作用的。火災從另一角度分析又是有益的,它促進森林生態系統的進化和演替過程,使那些本應該被淘汰的樹種提前退化,促使新的適應性樹種的生長發育,對生態系統的更新換代同樣具有深遠意義。
從我國國內的發展現狀來講,對于火燒跡地的恢復工作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自從大興安嶺的特大火災發生后,我國對于火燒跡地工作高度重視起來,組織了相關的專家進行了實地考察工作。在火燒的程度、森林的類型以及立地條件等方面進行了細致的研究,然后在植被恢復方面進行了技術探討,研究出了解決的措施,推動了我國火燒跡地造林更新工作的發展。
2 火燒跡地造林更新的意義
森林火災在林業生產建設中具有非常大的破壞性,一旦森林發生火災,將會造成大面積的樹木燒毀,使林業部門面臨極大的經濟損失,而且還有危及到周邊的安全。森林火災的發生還會破壞森林的生態系統,對于氣候、水分以及土壤等都會有所破壞,影響到生態系統的平衡。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如果火災的面積不大,又可以起到積極的作用,在進行火燒跡地的造林更新工作后,以前過時的樹種將會被淘汰,在對火燒跡地進行修復后,還會促進植物的多樣性,促進了森林的生態循環。
跡地更新是依法治林的重要內容,《森林法》等法律法規不僅將跡地更新的管理職責賦予了各級政府和林業部門,而且對跡地更新作了明確的規定。健全和完善跡地更新監督管理的長效機制,構建森林生態安全保障體系是造林更新的前提保障。火燒跡地的造林更新在森林生態系統的長久發展和演替更新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研究火災對森林生態系統的影響,對于森林生態環境的改善和保護具有重要意義,對其更新和發展同樣存在積極的作用。
3 火燒跡地造林更新技術措施
3.1 因地制宜、分類施策
對于火燒跡地的恢復造林工作,應該根據實際情況,采取適宜的對策。在造林更新之前,要對火燒跡地的情況進行詳細的調查,了解周邊的環境,然后制定出有效的更新辦法。對于具有天然更新條件的可采取封山育林的方法,在相關的政策方面嚴格執行。對于需要人工輔助來促進天然更新的,需要相關的工作配合封山育林。如果兩種方法都不能夠滿足的情況下,應該采用人工造林的方式。對于需要人工參與的造林方式,在造林之前應該明確更新的時間和地點。在進行人工造林中,應該在滿足條件標準的基礎上營造闊葉混交林。
3.2 明確職責、加強領導
為了使火燒跡地更新造林工作卓有成效的進行,應該設立責任小組,由專人帶頭負責,明確各小組成員的職責任務,嚴抓造林更新工作,由領導小組負責人牽頭協調,各成員單位積極配合,加強領導,全面落實跡地更新行政領導責任制,堅決杜絕跡地更新弄虛作假的現象,可以設立舉報電話,歡迎全社會的監督和舉報,共同完善造林更新工作。
3.3 保護幼生樹種,采用植生組的造林方式
在火燒跡地還存在一些幼生樹種,要對其進行特別的保護措施,為了讓幼生樹能夠穩定的成活下來,不受小氣候條件的影響,應在保留原有天然幼生樹種的基礎上,實行植生組造林方式。植生組造林方式可以形成人工和天然混交林的格局,符合自然的發展規律。
3.4 對火燒跡地的清理工作
在進行火燒跡地的清理工作中,應該對于需要清理的殘留物有所選取。因為在遭受火災后,有部分對于林業發展不利的植被需要被淘汰,而有些植被在火燒后會對森林土壤有所更新。那么對于沒有利用價值的殘留物要清理干凈,避免病蟲害的傳播。對于原有的樹種要做好保護工作,避免造成二次傷害。只有將火燒跡地的清理工作做的徹底,才能夠為造林更新工作創造一個有利的環境。
3.5 火燒后的整地及土壤改良工作
清理完成后要對火燒跡地進行整地和土壤改良工作,以減少水土流失造成的土壤失衡現象,火燒跡地的土壤改良是一項關鍵的任務,要結合性的施有機肥料和一些土壤改良劑,按比例與土壤均勻混合,用以改善土壤的結構、提高土壤的肥力和通透性,給新生樹種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
3.6 造林樹種的選擇原則
火燒跡地的造林更新面臨的一個問題是如何選擇造林的樹種,考慮到火燒跡地的特殊性,應該選擇當地的鄉土樹種中矮壯的苗木進行移栽,還要考慮到樹種的耐火性,選擇那些耐火性和生長能力比較強的樹種,還要結合林種的結構調整,選擇適宜的闊葉樹種實現造林更新。
3.7 利用遙感技術研究造林更新問題
發生火災后,生態景觀的變化是各生態因子和地域組合體綜合作用的結果,體現在林木生長機能的恢復和生物量的逐漸增加,生長機能的恢復和生物量的增加和影像特征變化緊密聯系,遙感信息對生態的主導因子的空間分布特點和對森林生態的影響作用的綜合顯示具有準確、迅速的特點。綜上,利用遙感技術提取植被信息監測生態變化更加有優勢。根據LANDSAT TM可以分析出,跡地生態的恢復狀況與火燒強度具有明顯的相關性,火燒強度越高,恢復狀況則越差。
4 結束語
火災對于林業發展來講,是對樹木的毀壞,會對林業生產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并且破壞林業的生態系統。所以為了保證林業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對于火燒跡地要進行造林更新工作,恢復林業生產建設,修復生態系統。在遭受火災后,為了維持林業建設的發展,應該對火燒跡地進行科學的考察,然后采取合理的措施對火燒跡地進行造林更新,維持生物群落的多樣性,實現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董和利,等.大興安嶺火燒跡地主要目的樹種的天然更新[J].東北林業大學學報,2006.
[2]王玉濤,侯廣維,馮元普.川西高山松林火燒跡地植被天然恢復過程中物種多樣性動態[J].四川林業科技,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