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業發展是農村建設以及農民生活的基礎保障,而農田水利建設則是農業發展的基礎,關系著我國的農村經濟發展是否健康。但是我國的現代水利建設由于起步較晚因此還普遍較為落后。在目前的建設中還存在資金的斷鏈、制度的不完善、管理的不科學等問題。因此加強農田科學建設,提高農田的防災能力,通過對基礎設施的強化完善水利體系建設,科學有效的促進農業穩步發展是目前我國水利建設中的重要任務。
關鍵詞:農田水利;問題;措施
1 現實問題
作為世界國土面積第三大國,我國經度變化較大,涵蓋了多種地形,氣候較為復雜,并且隨著人類活動對于自然的影響,極端天氣發生越來越頻繁,這對于農業生產極為不利。另外受到了氣候影響,我國的內陸地區在降水量上要明顯小于東部沿海地區,而南方地區明顯的要多于北方地區,另外受到所處經度位置的影響,我國的降水量秋夏兩季較多,而冬春兩季則較少。因此,我國的農業生產不僅僅要面臨防洪的工作,同時抗旱也是不容忽視的。
1.1 資金使用不合理
目前的經濟大環境決定了農業生產也應當重視效益最大化,在過去的農業管理、發展中,我國的水利建設主要是依賴于政府的宏觀調控,通過強制性干預進行建設,主要就是通過在農閑時召集大家進行集體的建設,通過所有生產資料以及人力的集中進行水利建設。但是,現在的農村主要施行的是土地承包制度,這種制度分散了生產資料,因此水利設施的建設就無法再適用傳統的模式,因而需要去開拓新的方式,其中,最先要考慮的就是水利建設的資金來源問題。
1.2 制度缺陷
目前我國很多地區的農田水利設施都是建于計劃經濟時代。雖然水利設施在運轉水平上較低并且設計落后,但是由于體系較為完備還能夠支撐農業水利的運轉。這些設施多是在集體所有制的基礎上通過強制動員進行建設的,國家依靠行政命令,每年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在水利設施的整治和建設上。
1.3 不合理的體系構成
農田其實是一個有機整體,因此水利建設要充分考慮到這一系統各因素之間的關系,同樣形成一個有機整體,通過科學的布局、合理的規劃將各個形態、各個功能的水利設施整合到一起,共同發揮作用,相互影響,互為補充,最大限度的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在農業的防洪抗旱工作中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1.4 改革的不合理
農田水利設施不僅僅會受到農業環境的影響,其還會受到水主題變遷影響,外部政策環境影響等等,因此在市場化改革不斷深入的現代社會,農田的水利設施的市場化改革勢在必行。但是由于某些人員組織過于激進的采取了不科學的手段推行改革,非但不會對農田水利設施的建設工作以及管理工作起到促進和填補缺陷的作用,反而會引發新的矛盾點。
1.5 技術落后
我國由于人口眾多,人均耕地面積較少,在這個大環境的影響下導致了農民增收困難,受到這一條件的制約使得農業在技術投入改革上一直發展較慢。在我國絕大多數的農田灌溉技術還較為落后,仍舊沿用了傳統的漫灌方式進行農業灌溉,不但效率低而且對于水資源的浪費也十分的嚴重。據不完全統計,我國采用漫灌的農田占到了耕地面積的2/3,而這一切都是源于長期不合理的體制構建。由于體制的缺陷、組織管理的不到位,資金的匱乏,使得很多先進的節水灌溉技術無法得到推廣使用,滴灌技術、噴灌技術、滲灌技術都是目前較為先進的灌溉技術,若是我國農田灌溉中能夠大規模推廣這些技術,則能夠大大改善目前耕地嚴重缺水的現象。
2 我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的對策
近年來全國范圍內農業大面積欠收,盡管不排除有惡劣氣候所致的旱澇災害等天災因素,但在很大程度上應歸結為水利設施建設和管理滯后的人禍因素。對于前者,主要借助科學預報,通過強化防災抗災意識來消極應對;對于后者,應通過科學規劃建設更為先進、更為完備的水利設施體系并通過強化管理來主動應對。
2.1 擴大資金投入
毋庸置疑,有限的財政撥款固然是導致我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資金投入不足的主要原因,但長期依靠政府這一唯一投資主體也是使該問題愈來愈嚴重的關鍵因素。
2.1.1 擴大政府預算中針對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和維護的專項投資。要按照總量持續增加、比例穩步提高的要求,積極協調中央有關部委的工作,切實加大中央財政投入、基建投資和國債資金、土地出讓收入等向農田水利建設重點傾斜的力度,督促各地進一步加大以省級財政投入為重點的地方配套資金落實力度,以滿足工程建設需求。
2.1.2 加強金融機構對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貸款提供免擔保或低息優惠的信貸支持。為了彌補農田水利建設資金不足,金融機構應適度安排中長期、低息的政策性貸款,降低擔保準入門檻,鼓勵企業和個人積極參與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并擴大政府對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資金補貼的規模和范圍,調動投資積極性。
2.2 優化制度
農田水利設施因為產權不清而衍生普遍的“搭便車”現象,導致“公地悲劇”一再上演,該類產品消費的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最終抑制了其他主體投資于該領域的積極性。鑒于此,應考慮從制度設計層面加以完善,通過產權改革,逐步明晰產權主體,最終確立各方的權責關系。
2.3 構建科學體系
我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中既存在因經費投入不足而導致的增量乏力,也存在因管理不善而導致的存量浪費,所以,完善我國農田設施建設制度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逐步構建科學的管理體制。首先,明確各級政府在農田水利設施建設中的投資管理主體地位。其次,創建產權明晰的農村水利社會化管理體制。最后,加強基層水利服務機構建設。
2.4 設計結構科學化
我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與管理中存在的一個痼疾就是大中小型水利設施之間缺少有機銜接,彼此間的匹配性較差,從而制約了水利設施體系中協同效應的發揮。針對這一情況,上級政府層面上,在繼續追加投資積極推動大型水利設施建設的同時,應重點加強對農民直接受益的中小型農田水利設施的建設投資,做到主支銜接,引水、蓄水、灌溉并重,大小水利并進,強化科學規劃,統籌考慮各級各類水利設施的協調與整合,重點搞好不同規模水利設施間的銜接工作。地方政府層面上,則應一如既往地重視中小型水利設施的建設與養護工作,通過完善農田水利設施的建設和管理體制,逐步引入市場機制,實現農業用水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并重。
2.5 倡導科教興農,大力推廣現代灌溉技術我國農業用水的使用過程中,既存在水資源總量不足的問題,也存在因灌溉技術落后而導致的過度浪費問題。對于前者我們主要通過興建和修繕更多的水利設施提高農業用水的庫存量來加以解決,對于后者則主要通過引進先進的噴灌、滴灌和滲灌等節水技術來提高農業用水的使用效率,最大限度地發揮農業水資源的作用。同時,也應加強農作物的篩選工作,對于干旱缺水地區,重點推廣耐旱性強的農作物,最大限度地減少水資源的使用量。
2.6 在農田水利設施的建設中,應當將水利設施量的保持和增加工作進行合理的協調,保證水土保持工作的開展,將農業生態環境放到水利建設的首要位置。通過退耕還林、還草等方式加強荒山以及荒地的水土保持工作,大力開展綠化工程,對土壤的水分保持能力予以提高,通過最大程度的對水土流失現象予以治理,保證土壤的含水量。在這方面的工作上可以通過調動社會力量進行植樹造林活動,加強綠化的管理,逐步的將原本惡化的生態環境向著良性方向發展,使得農業區域形成較好的降水、用水、蓄水系統。
參考文獻
[1]甘琳,張仕廉.農村水利基礎設施現狀與融資模式偏好[J].改革,2009年第7期.
[2]劉岳,劉燕舞.當前農田水利的雙重困境[J].探索與爭鳴,2010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