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岔河水庫建設可以為盤縣提供人工湖和兩河工業區應急工業供水,為居民提供景觀水面和水上游樂場所。結合工程地形地質條件,首部樞紐設計由C15混凝土重力壩+壩頂溢洪道+取水口組成,壩軸線呈NW64.48°直線布置,壩頂高程1656.00m,非溢流壩段最大壩高21.60m,溢流壩最大壩高20.50m,壩頂長63.00m。經多次設計方案的優化調整后,岔河水庫混凝土重力壩的樞紐布置、大壩結構、壩基處理、泄洪建筑物、進水口等設計方案,均滿足相關標準及設計規范要求,已獲得審查批準。
關鍵詞:岔河水庫;混凝土重力壩;壩基;泄洪
1 工程概況
岔河水庫位于六盤水市盤縣城區紅果鎮火車站附近,距紅果火車站約4.0km,所在河流為珠江流域北盤江一級支流拖長江的上游竹箐河河段。壩址集水面積201.5km2,主河道長20.9km,主河道坡降14.4‰。水庫正常蓄水位1653.00m,設計洪水位1653.63m(p=5%),校核洪水位1655.37m(P=0.2%),總庫容64.7萬m3,形成水面面積為11.65萬m2,設計年應急供水量1179萬m3。工程主要建筑物有C15混凝土重力壩、壩頂溢洪道、取水口。大壩溢流壩段最大壩高20.50m,非溢流壩段最大壩高為21.60m,壩軸線長63.00m,溢洪道寬30m。工程規模為Ⅴ等小(2)型,建設工期11個月[1]。
2 壩址地形地質條件
下壩址左岸地形從上至下總體有緩-陡-緩的特點,1652m高程以上至山頂自然坡度為22°,1652~1625m地形陡峭,自然坡度為48°,1625m以下至河床為27°,左岸在修建鐵路時期曾修建有交通便道,現已廢棄,車輛不能通行,河床高程為1641.28,河床寬14~16m,右岸1675m以下地形坡度較陡,總體為60°,為鋪設城區的排污管道,在1643m左右開鑿成一平臺,寬度1.5~3.0m,現排污管道已建成使用,1675m高程以上地形稍微緩,自然坡度為39°左右。左岸1625m以下有部分崩塌塊石,厚度1.5~2.5m,結構松散,根據ZK1鉆孔揭露情況結合現狀分析,河床覆蓋層厚7.5~8.5m,成分為砂卵礫石夾部分漂石,結構松散,磨圓度好,右岸排污管道以下有部分塊石、碎石等,厚度1~2.0m,為修建排污管道平臺的棄渣,結構松散。左岸1664m以上和右岸1672.5m以上均為三疊系中統關嶺組第三段第二壓段,巖性為泥質白云巖、白云巖等,兩岸近河床段及河床地層為三疊系中統關嶺組第三段第一壓段,巖性為灰巖、角礫狀灰巖夾燧石結核灰巖,亦資孔向斜位于壩址區左岸300m以外,壩址區總體呈單斜產出,巖層產狀總體為325°∠8°,局部有輕微變化,兩岸表層卸荷強風化帶水平厚2.8~4.5m,弱風化帶厚度8.5~10.5m,河床弱風化厚度7.5~8.5。左岸1658.6m高程距地表78m為鐵路隧洞。
3 壩址比選及壩型設計
通過水文、地質、樞紐布置、施工、移民條件等各項分析比較后認為:上、下壩址均滿足建壩成庫條件,兩個壩址處于同一個地質單元,其地形地質條件基本相似,樞紐布置方案也較為相似,在工程同時滿足鐵路防洪要求的前提下,對兩址進行比較,上壩址能形成的景觀湖面為7.85萬m2,年供水量為1105萬m3,下壩址能形成的景觀湖面為11.65萬m2,年供水量為1179萬m3,下壩址效益優于上壩址,選擇下壩址為推薦壩址。
下壩址通過拱壩與重力壩進行比較,雖然拱壩方案在投資上較優勢,但是考慮拱壩方案未設置翻板壩,水庫只設置沖沙底孔,只能保證取水口能取水,水庫正常運行6年庫區淤積到壩頂,根據工程的主要任務,水庫在滿足成昆鐵路防洪要求的前提下盡可能提供較大水面,綜合考慮本工程推薦壩型為C15混凝土重力壩。
4 混凝土重力壩樞紐主要建筑物設計
4.1 混凝土重力壩設計
4.1.1 大壩布置
大壩為C15常態混凝土重力壩,非溢流壩段最大壩高21.60m,溢流壩最大壩高20.50m,壩頂長63.00m,壩軸線呈NW64.48°直線布置,右岸非溢流壩段由樁號壩0+000.00m至壩0+014.50m,左岸非溢流壩段由樁號壩0+034.50m至壩0+063.00m,兩岸非溢流壩段壩頂總長33.00m,壩頂寬4.0m,壩頂高程1656.00m;非溢流壩段上游壩面豎直,下游壩坡m=0.75,起坡點高程1651.00m。壩身采用C15常態混凝土,抗滲標號為W6。大壩基礎設置1.0m厚的C10常態混凝土墊層。壩體樁號0+014.50m至0+044.50m為溢流壩段,為閘門溢流,設置工5扇閘門,閘門尺寸為3m×6m(高×寬),堰頂高程1650.00m。閘門頂高程為1653.00m,溢流堰按WES型剖面設計,其直線段的坡比為1:0.75。采用戽流式消能。
4.1.2 壩基處理設計
建基面選擇及壩基開挖要求:根據本工程的地質條件和大壩高度,大壩建基面置于弱風化中下部。對壩基存在的地質缺陷,如破碎帶、夾泥裂隙等采用挖出回填混凝土的措施處理。
固結灌漿:大壩基礎開挖至弱風化基巖中下部,為了提高基礎的整體性,減少基礎變位、降低沿基礎的滲漏,擬對大壩基礎存在地質缺陷的地方進行固結灌漿處理;同時為加強帷幕灌漿的效果,在帷幕灌漿孔上下游范圍內增設固結灌漿[2]。固結灌漿孔距擬定為3m,梅花型布置。固結灌漿壓力根據灌漿試驗確定。初步擬定固結灌漿深入基礎5m。經計算,固結灌漿總進尺為690m。
壩基防滲帷幕:工程非溢流壩段最大壩高21.60m,溢流壩最大壩高20.50m,根據《砌石壩設計規范》(SL25-2006)中的規定,結合本工程地質條件,防滲下限深入巖體透水率不大于5Lu;兩岸防滲自建基面進入山體42-48m作為防滲端點,底界伸入地下水位5~10.0m。
4.2 泄洪建筑物設計
溢洪道采用閘門控制溢流,結合河床寬度,溢洪道寬度不宜超過30m。本工程設置5扇閘門,閘門尺寸為3m×6m(高×寬),堰型為寬頂堰,溢流堰頂高為1650.00m,閘門頂高程為1653.00m。泄流能力計算結果表明:校核洪水位時,下泄流量Q=726.33m3/s>Q校=723m3/s,設計洪水位時,下泄流量Q=398.18m3/s>Q設=396.0m3/s,滿足泄洪要求。
4.3 取水口設計
取水管布置在大壩壩身,中心線樁號為壩0+047.00m,進口中心線高程為1650.35m,進口設置攔污柵,取水管采用DN500鋼管,下游設置閘閥室并設置檢修閘閥和工作閘閥控制取水。生態放水管布置于φ500取水管末端,采用φ100鋼管引水至下游,在管道首段設置φ100閘閥,下放流量為0.44m3/s。經計算,當水庫運行至死水位1651.50m時,作用水頭H0=1.15m,φ500鋼管引水流量為4.56m3/s>0.48m3/s(最大一日引水流量+下放生態水量),故滿足取水要求。
5 結束語
岔河水庫工程任務為盤縣城區提供人工湖,并作為兩河工業園區應急供水水源,為居民提供景觀水面和水上游樂場所。岔河水庫建成后能滿足城區人工湖,提高城區居民的生活水平及滿足兩河工業區應急供水,并為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水資源保證。
參考文獻
[1]貴州中水建設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盤縣岔河水庫工程項目建議書[R].2013.
[2]耿振云,白素薄,張秀崧,等.戈蘭灘水電站碾壓混凝土重力壩設計[J].云南水力發電,2008(B09):22-25.
作者簡介:陸華(1987-8),女,貴州貴陽人,本科,助理工程師,主要從事水利水電工程設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