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林業的培育及病蟲害防治管理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是當前林業發展的焦點。文章對林業的培育管理技術尤其是林業生態模式下的培育管理技術進行了探討,并提出了目前林業病蟲害防治管理的具體措施。希望對有關的林業工作人員有所啟示。
關鍵詞:林業;培育技術;病蟲害防治
1 引言
作為生態環境建設的主體,林業承擔著保護和豐富森林資源、改善生態環境、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和利用等重大使命,是我國重要的自然資源,對于社會的穩定和發展也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為了保證林木的培育質量,促進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就需要不斷改善林業培育的管理,掌握過硬的培育技術。此外,病蟲害也是對林業發展造成嚴重威脅和破壞的關鍵因素。基于此,對林業的培育及病蟲害防治管理進行研究有著重要的經濟價值和社會意義,而如何對其進行有效的管理也成為當前林業發展的焦點。
2 林業的培育管理技術
2.1 培育品種的選擇
在選擇林業培育品種時,要因地制宜,適合當地的環境,有較強的抵抗病蟲害的能力,最好選擇易培育易成活的品種,如中林46號楊等。此外,還要考慮到造林的價值。例如,適當提高種植闊葉林面積的比例,既能改善土壤、維持水土,又能增加生物多樣性和生態觀賞性。
2.2 培育時間的選擇
對于林業的培育時間的選擇則要根據當地的具體環境條件、經濟條件、社會條件等來確定。隨著林業培育技術水平的提高,目前林木培育一般選擇在大風天氣比較少的冬末春初,此時水分的揮發量也比較低,有利于提高樹苗在培育、移植過程中的成活率。但是,如果是在氣溫回升比較慢的北方部分寒冷地區,林業的培育時間切忌盲目提前。
2.3 林業生態模式下的培育管理技術
生態模式是目前林業培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種模式,有利于實現林業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因此,對林業生態模式下的培育管理技術進行探討是非常有現實意義的。
2.3.1 棗糧復合林業生態模式下的培育管理技術
對棗糧復合林業生態模式下的培育管理技術進行優化有利于提升林業回報效率、深化立體種植改革、豐富林業資源,其具體措施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首先,在對棗樹進行培育管理的時候,要注意棗樹的生長特性、病蟲害特點以及當地的環境條件等。一是要做好充分的準備來處理定植,通常在土地解凍之前進行開溝和澆灌;二是要把握好施基肥和追肥的時間,在5月下旬到6月上旬要對棗樹施加尿素以減少落花,而在7月上旬則需要對每株再施加氮、鉀和磷復合肥料。其次,慎重對待糧食作物的培育管理技術,要注意既要豐富林業資源,又要提高糧食產量。為了對棗糧復合林業生態模式的空間進行合理的規劃,除了合理地選擇矮稈作物外,還要對棗樹和糧食作物之間的距離進行有效控制,保持其距離超過1m。最后,如果與棗樹混合種植的是棉花作物,則要注意土地的翻耕處理和合理調整。例如,種植前進行翻耕,在春季地皮解凍范圍超過10cm之后進行耙地。此外,在4月中旬還要對棉花進行地膜覆蓋。
2.3.2 林、草、畜復合林業生態模式下的培育管理技術
在這種生態模式下,為了提高各種資源的成活率,有必要對其培育進行優化管理。第一,要合理選擇造林的樹種,確保是無病蟲害的優良壯苗,最好是本地苗圃,有些苗木要保證其根幅在30~40cm之間。例如林木可以選擇中林46號楊,牧草就可以用紫花優質苜蓿。第二,對于造林的密度要進行合理的控制,3×8m的株行距就是比較好的布設密度。第三,在對樹木進行栽植時,要注意使用開溝犁來鑿開溝槽(約為40cm),之后在溝內開挖大約50立方厘米的坑。此外還可以使用磷酸二銨和腐熟糞肥在坑內進行施肥,施肥完后,還應該把它和回填土進行拌勻處理。第四,在對牧草的培育管理中,特別要注意土地的合理調整和處理。一是在播種牧草的前一年秋后要翻耕處理土地,以確保地塊的平整;二是要注意在冬季對土地施澆凍水,若是來年解凍范圍在10cm左右的時候,就要進行耙地處理;三是在牧草正式播種以前還可以對土地施大約100kg的磷酸鈣底肥,以保證牧草的產量;四是在播種完成后,對地塊進行刮平處理。第五,把握林業培育過程中進行病蟲害防治的最佳時間段,通常是在春季。例如,對于楊樹來說,每年的5月、9月底和10月初就是進行潰瘍病、藍皮病防治的最佳時機,而在7月及9月則主要防治美國2代及3代白蛾蟲害。對牧草進行防治的對象主要就是雜草,一般每年5月末及6月初就是進行雜草防治管理的最佳時間段。
3 林業病蟲害防治管理措施
3.1 加強病蟲害防治管理體系的建設
首先,要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完成林防標準站建設,逐步建立各級測報機構、測報點、測報網絡等,提高綜合防治能力。其次,按照政府及林業主管部門的要求,配備齊全專業技術人員,提高病蟲害防治隊伍的整體素質。尤其是要進一步加強市、縣兩級林防機構的建設和人員配備。最后,在建設現有國家級標準林防站的基礎上,進一步在重點林區設立病蟲害觀測點。例如,完善以市林防站為中心,各鄉鎮(辦)林業站和了望臺哨為測報點的預測預報網絡。
3.2 創新病蟲害的防治技術,開展生物防治
對于林業病蟲害的防治通常以農業防治和物理防治為基礎,推廣生物防治技術,在病蟲害嚴重發生時,使用化學農藥應急補救。農業防治的具體措施主要有冬季修剪、清除蟲枝、病枝,清除地上枯枝落葉,減少病蟲害殘留;通過合理的水、肥、修剪等栽培措施,增強樹勢,提高樹體抗逆能力;通過中耕、除草、培土,減少地下害蟲的危害,避免雜食性害蟲的躲藏等。生物防治是目前病蟲害防治研究的主攻方向,主要是利用有益生物或其他生物來抑制或消滅有害生物。具體有以下措施:首先,可以利用益鳥、某些禽類、御蛛、蜻蜓等來治蟲,還可以利用白僵菌等施入土內,殺死地下害蟲。其次,選擇一些植物源農藥進行害蟲防治,減少農藥在果實上的殘留。如百蟲殺對昆蟲有胃毒、觸殺和熏蒸作用,可用于防治鱗翅目低齡幼蟲等食葉害蟲。最后,使用選擇性強的農藥保護天敵,提高天敵數量。
3.3 完善林業病蟲害預測預報系統,建設監測預警體系
對于林業病蟲害,要加強監測預警的基礎設施建設,適時發布一定范圍內的病蟲害情況及其預測。充分利用“3S”(GIS地理信息系統、RS遙感、GPS全球定位系統)技術來建立健全林業病蟲害預測預報系統,有利于實現病蟲害防治的動態管理,尤其是實現了對病蟲害的發生期、發生量、發生范圍、危害程度的預測,以確定是否會造成危害,并根據林業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確定有無防治的必要,以及防治的最適時期。但是,在將GIS等技術應用到林業病蟲害的防治管理中時,要根據各級林業管理的實際狀況和要求對預測預報系統進行具體的規劃和設計。例如,在縣級的林業病蟲害防治管理中,就要滿足其“野外PDA數據的采集-數據處理-預測預報-上傳到國家防治信息系統”的要求,利用GIS技術來構建結合野外移動設備的縣級林業病蟲害防治管理信息系統。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林業的培育及病蟲害防治管理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社會意義,是林業發展中所必須要關注的重點。因此,要合理構建林業培育及病蟲害防治管理模式,提高其培育技術水平和病蟲害防治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林業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才能實現人和自然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陳唯王.廣西樂業縣獼猴桃栽培與病蟲害防治技術的研究[D].廣西大學,2013.
[2]李海英.當前我國林業病蟲害發生的特點與解決措施[J].農業與技術,2014,0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