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防護林種類按防護作用分為農田防護林、水土保護林、水源涵養林、衛生保健林、固沙林和其他林種等。在黃土梁峁地帶營造防護林,可減少水土流失,減免自然災害的侵襲,從而保障農牧業生產,增加農民經濟收入。營造防護林按照樹種選擇和混交類型,一般宜選擇生長穩定、長壽、抗性強的樹種,尤以優良的鄉土樹種為宜,可營造喬灌木混交型、陰陽樹種混交型等類型的混交林。根據防護目的和地貌類型可配置成片狀、帶狀或塊狀,構成完整的水土保護林體系。在撫育管理方面,防護林地區只能進行擇伐,清除病腐木,并需及時更新。
關鍵詞:生態防護;建設;模式
甘肅省地處黃土高原,境內60%以上為黃土梁峁溝壑地帶,近年來,隨著全省“三北四期”防護林工程、退耕還林工程、天保工程和重點公益林建設工程的相繼實施開展,森林覆蓋率逐年增加。但從整體上看,我省的生態環境還很脆弱,水土流失還沒有從根本上得到遏制,農業發展仍然受到生態環境的制約。為了徹底改變旱澇災害頻繁的局面,加速我省生態防護林的建設顯得刻不容緩。那么怎樣通過有效構筑生態防護林體系,才能更好的把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減到最少。依據我省黃土梁峁溝壑區的自然條件和農業生產需要,首先應科學細致地搞好生態林業建設規劃,其后根據地貌、土壤、沖刷和溝壑分布情況,堅持垣、梁、峁、坡、溝綜合治理,從上到下層層營造防護林。例如:在垣(梁)面建成基本農田或梯田后,相應建造農田防護林;垣緣、溝頭建防護林帶;溝坡、梁坡建護坡防護林;溝底建防護林,梯田埂建落木或草類護埂林,形成了水土流失的優化模式,該模式在一般黃土梁峁區都可套用。現具體分述如下:
(1)對于在梁峁頂部地區營造防護林措施實施。由于面積不是很大的梁峁頂部地區地勢屬于比較平緩的地形,該地區是徑流的發源地,但高寒干旱和風蝕現象比較嚴重,所以說,在該地區營造的防護林必須可以起到防止風蝕現象加劇、控制雨雪和徑流、有效保護農田的作用。對于梁峁地區的防護林規劃應結合該地區的特點進行:應該進行全面造林來對頂部的荒地進行改善;當梁峁頂部種植農田時,如果農田面較窄,應該在農田迎風面那一側進行林帶營造;如果農田面較寬,就要在農田兩側都種植林帶;對于大的垣面要合理地規劃建成農田與林帶呈現網狀結合的防護林;對于突起的峁頂農田的應對措施應是防護林沿峁坡的走勢進行合理地配置。如果遇到的是立地條件特別差的地區,應優先選用具有抗風蝕、耐干旱特并且根系發達的樹木進行種植,例如側柏,楊樺等。在林帶發展起來后,再對該地區進行灌木地合理安排種植,或者與草系植物搭配種植。
(2)對于塬邊、溝緣地區營造防護林措施實施。應與保護工程措施相結合,然后再在塬邊、溝緣地區進行統一的防護林帶的構建工程。保垣工程的實施需要在塬邊修筑高50厘米,頂部寬30厘米的塬邊埂,此外還需要種植灌木在地埂外側,此處的灌木可根據該地區特點進行灌木種類的選擇;在埂內側就需要將喬木與灌木相結合種植來作為防護林帶,種植時需要把握好樹木之間的間距。
(3)對于溝坡地區營造防護林措施實施。在溝坡、梁坡這些地區,應以刺槐和紫穗槐這類植物為主來營造溝坡防護林。此處種植也應分不同地勢進行不同種類的種植:在環境氣候適宜的緩坡地區,可進行經濟林的種植;在林木郁閉前,林下可以進行牧草種植,以此來擴大地面覆蓋的面積,從而減少雨水對土地地沖刷,保證土地肥沃;陡坡應以灌木和牧草的種植為主,來達到防護林的效益增加的目的。
(4)對于溝頭地區營造防護林措施實施。一般來說,會有一個呈現凹形的集水區造成對溝頭的侵蝕,此處即為溝地,徑流會通過扇形幅聚匯集在這里,并且會由溝頭流入溝內,從而引起對溯源激烈地侵蝕,這就使溝頭塌進行不斷地擴張與前進。因此,為了防止溝谷繼續擴展問題與梁峁坡和塬面割切的問題必須要制止溝頭溯源地侵蝕。為了達到簡化工程的目的,大多數會采取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雙管齊下的方式進行處理。此時需要在距離溝頭邊緣3-6米之間的距離內,筑起一堵高度在1-1.5米范圍內,頂部寬度控制在0.5-0.7米范圍內的圍堰。此外,為了讓堰內的水平得到保持,同時要防止圍堰內的水發生流動,還需要在每隔10米左右的地方筑造模埂。圍堰周邊的林帶種植應以堰外種植灌木,堰內進行喬木與灌木混合搭配的種植。比如集流線形成的胡同,可以逐段的形成臥牛坑和水簸箕,這樣在坑里面進行喬木的栽植,在坑梗上進行灌木的栽植。對樹種的選擇也有要求,要選擇具有根蕖性強、根系擴展、固土抗蝕的樹種。青楊、小葉楊、刺槐等都是很好的喬木樹種。酸棗和醋柳等是良好的灌木選擇。林帶結構應該緊密,喬木株間的行距1×1米,經濟林2×3米,灌木株行距0.3×1.5米,這樣就使得地下的部分提前的形成密集根系,地上部分提前的郁閉。
(5)對于溝底地區營造防護林措施實施。應依據溝谷侵蝕發育程度,決定營造防護林的不同的措施和方法。運用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結合的方式對溝底狹窄,比降大,下切比較嚴重的地區進行處理。在溝頭的基部地區每隔一定距離要進行編籬柳谷坊或土柳谷坊地合理配置。其它地方實施全面造林的措施來緩和徑流,保證有效地促進淤泥積淀。此處可根據當地環境選用旱柳、白楊等樹種。有的溝底寬敞,比降小,常年無流水,對于這樣的溝底就應該在溝頭的部分設置道坎防止淤積,建成小片的豐產林帶;對于溝口寬闊的地帶應修建成梗梯田,在梗上種植灌木。對溝內每30-50米構筑一道,種植防護林,最好3-5行,這樣就能做到節節設防,使泥水不出溝。
黃土梁峁溝壑區防護林建設體系的對位配置是生態防護林體系營建中首要解決的問題。防護林體系能否最大限度地發揮其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主要取決于它的林種樹種結構與配置的合理性。近年來,國內外對此都很重視,并進行多方面研究。以上優化模式的探討與研究,大多是宏觀上或者大的區域內防護林體系的林種樹種結構與配置,在此僅對防護林體系的營建起一個指導和促進作用。本文通過甘肅省防護林建設的營建,運用層次分析方法對黃土梁峁溝壑區防護林體系對位配置優化模式進行了研究,以期對黃土梁峁溝壑區防護林體系的規劃和建設提供決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