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河道截污是一個城市水環境的整治重要手段,但是全面開展這項工作任務繁重。文章從河道兩側排放污水的成因進行分析,將所有河道分成三個不同區域,又將重點區域的河道分成三類,大大簡化城市污水截污的工程量;同時,結合兩側用地性質不同采取分流制截污與合流制截污兩種方案,在實際工作中取得較好的整治效果。
關鍵詞:水環境;整治;河道截污
為實現建設生態市的目標,常州市政府進一步加大了市河水環境的整治力度,欲還河道“水清、岸美、地綠”的面貌,創造生態、自然、和諧、優美的人居環境、打造現代江南水城的城市品牌。對于河道的整治,綜合采取了水利治理[1]、建設截污[2]、環保控污等多種方案[3,4],由于老城區仍存在雨污合流管道以及自然村、“陷心村”的大量存在,截污成為河道整治的主要手段[5]。
1 河道現狀
按照建設狀況,常州市區可分為核心區、中心城區與外圍片區幾個層次。河道水環境質量較好的有二類:一是區域性骨干水系,如圖1所示,常年流量大、自凈能力強;二是城市核心區內的河道,該區域由于工業企業基本搬出、基礎設施較為完善及對污染物排放的嚴格管理等,污染源得到了根本性控制,總體水質較好。
中心城區屬于城市化及產業層次優化提高的重點推進區域。由于歷史原因,該區域內工業企業分布散亂,自然村、城中村、“陷心村”仍大量存在,眾多污染源未能很好控制,河道斷頭浜多、流量小等原因,致使區域內河道水質污染較為嚴重,需要重點整治。
外圍片區屬于城市待開發區域,仍以農村散落居民為主,糞便等污染物作為農家肥使用,生活污水排放量較小,且基本以地表徑流形式排放,對河道水質影響甚微,該區域內河道水質較好。
2 河道選擇
2.1 河道整治以中心城區為主,兼顧外圍與核心區。
2.2 根據城區河道水環境現狀,優先考慮居民密集區的河道。
2.3 結合市水利局的河道治理計劃,同步實施需河道的截污建設。
2.4 加強重點新建區域及市民強烈要求治理的河道。
3 截污方式
采用雨污分流的排放方式對河道污染較小,不作為截污內容。尚未實施雨污分流的地塊根據污水管網的敷設情況可分為以下三類:(1)河道兩側污水管網較為完善,住宅以成套房為主的,地塊內有條件實施雨污分流;(2)河道兩側雖有污水管網,但兩側建筑較為凌亂,無法于地塊內實施雨污分流;(3)河道兩側無污水管網,兩側地塊以自然村為主。
上述情況以第二類較為普遍,第一、三類次之。對于第一類情況可于地塊內實施雨污分流改造,污水排入市政污水管網,雨水排入河道,即“分流制截污”方式;對于第二、三類情況,為降低造價、減少截污建設對兩側居民的影響,采用“合流制截污”方式:保留部分合流管,沿河道敷設截流干管,對合流污水實施截流,使得非雨天所有污水和初降雨水排入市政污水管網,雨期超過截流干管輸水能力的雨水溢流至河道。兩類截污方式的適用范圍與優缺點見表1。
4 截污案例
4.1 分流制截污
三井河兩側現有大量居民樓與配套公建,多數未實施雨污分流。主要污染源有:通江大道兩側污水主要來源于三井供銷社、三井中學、西小村、興紡制造、紅塔村、巢家村等居民生活污水;黃山路東側污水主要來源于高田村、張家村及體育館施工排水。(見圖2)
截污措施:對西小村、三井幼兒園實施雨污分流,接入通江大道已建污水管道;對興紡制造、紅塔村、巢家村,實施雨污分流,污水接入泰山路已建污水管道。
4.2 合流制截污
西涵洞河-毛龍河兩側分布有新閘鎮區與五星村委自然村,市政污水管網尚未敷設到位。(見圖3)
截污措施:沿西涵洞河南段在河道單側通長設置DN400~DN500截流管道,建設規模6000立方米/天截流泵站,污水經泵站提升后接入市政污水管道。
5 相關建議
5.1 工業廢水宜集中處理。為確保城市生活污水廠的正常安全運行,隨著城市化進程,建議中心城區內工業企業應盡可能搬遷入各類工業園區,通過工業園區建設的工業污水處理廠進行集中處理,未入園區的工業企業,特別是出水生化性差和有重金屬等有毒物質的工業廢水采取點源治理,同時提高處理標準后排入河道。
5.2 部分河道宜考慮綜合整治。由于清水工程涉及水利治理、城建截污、環保控污等整治措施,對部分拆遷量特別大、城市污水管網未覆蓋、城中村和自然村造成污染的河道,為了盡可能控制投入,達到較徹底的效果,并創造新的城市亮點,建議綜合考慮、統一規劃,而不是單一采取截污手段,結合城市改造一并實施整治。
5.3 防范外圍河道污染。按照城市建設總體規劃,常州市市區總面積為1872平方公里,目前尚有廣大地區正在或即將處于城市化進程中。中心城區的污染治理應總結經驗教訓,采取切實有效措施,防止外圍河道產生類似的污染問題。
5.4 加強與水利、環保等相關部門密切配合、相互協作,同時建立截污設施的長效運行管理機制,使工程建設與運行管理同步到位,有效解決河道的生活污染源問題。
參考文獻
[1]帥紅,夏北成.中小城鎮水環境污染控制規劃研究[J].環境保護,2002.
[2]魯雪利.截流式合流制排水系統淺議[J].甘肅科技,2005.
[3]王振勇.對溫州市河道水環境綜合整治規劃思路的幾點思考[J].水利發展研究,2003.
[4]劉應明.深圳市水環境污染的控制與管理[J].環境科學動態,2003.
[5]蔡之濤.淺述沿海老城區污水管網系統的規劃與設計[J].給水排水,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