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當前環境問題的日益嚴重,為政府保護環境決策提供詳實數據支持的環境統計地位大大提升。為此,切實保障環境統計數據質量,有針對性的提出切實可行的改善數據質量的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環境統計;數據質量;措施
近年來,隨著我國環境污染的日益嚴重,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如何防止環境惡化,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成為黨和人民關注的焦點。作為能夠直觀反映環保工作成效、為政府環境保護工作提供決策依據的環境統計數據的地位與日俱增,同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盡管我國的環境統計工作歷經三十多年的發展,在整體工作上有了長足的進步,但當前數據質量仍存在著一些制約因素。
1 當前制約環境統計數據質量的主要因素
1.1 企業因素制約
環境統計中工業企業污染物排放量以企業自行填報為主,企業填報環統數據的準確度直接影響工業源整體數據的準確性。但是當前部分企業沒有獨立的環保工作人員,在填報過程中不能準確的理解和填報環境統計報表中規定的各項指標和數據,導致環統填報數據與企業實際排污狀況存在較大差異;而且企業漏報、瞞報、虛報現象時有發生,甚至有的企業為了自身利益編造環境統計數據,對數據整體質量產生了極大影響。
1.2 報表因素制約
目前現行的環境統計報表制度的污染物排放量核算方法以在線數據、監測數據、產排污系數法和物料衡算法為主。在方法的采用上有在線設備(通過有效性審核)的企業,污染物排放量優先采用在線設備的數據,而監測數據、產排污系數法、物料衡算法根據企業實際情況適當選用。當前的環境統計報表制度只要求企業填報污染物排放量,而數據的計算方法和計算過程在報表中無從體現,環境統計人員無法具體的了解到企業填報的數據是采用哪種方法核算的排污量,也無法了解企業核算的排污量是否準確。有的企業在填報過程中同一張表格采用多種不同的污染物排放量核算方法,哪個數據對企業有利就采用哪個,影響了數據的質量。同時當前環境統計報表中不包含主要污染物濃度指標,也缺乏企業排放污染物適用標準指標,環境統計人員無法直觀的判斷企業污染物排放是否超標,只能通過經驗進行簡單粗略的鑒別,影響了數據審核質量。
1.3 制度因素制約
“十二五”期間國家環保部開展了主要污染物減排核查核算工作,當前存在主要問題是環境統計數據難以與總量減排核查核定數據相銜接。環境統計數據是自下而上逐家企業上報匯總而得到的數據,總量核定數據是根據GDP、人口等社會宏觀數據核算得出,兩者盡管都是科學的核算方法,但因為方法不同,數據存在差異性,很難完全銜接。當前環保部的中心工作是污染物的減排工作,環境統計工作需以減排工作為依托,數據銜接困難影響了環境統計數據質量。
1.4 統計隊伍因素制約
當前環境保護行政機關中統計工作不受重視,統計崗位、人員和資金得不到專項保證。基層統計工作人員身兼數職,對于多數基層環境統計工作人員來說環境統計工作需在完成本職工作基礎上額外付出,存在為了完成統計而進行統計的情況,數據質量難以保證。當前統計人員流動性較大,統計工作人員基本為借調或兼職,人員調整后新人接手環境統計工作短期內難以掌握,對企業實際排污狀況及排污核算方法缺乏了解,只能企業報什么數據就認可什么數據,無法發現數據報送問題。間接導致數據質量下降。
2 解決方法及對策
2.1 加強企業的培訓工作,定期召集企業環保人員開展環境統計專項培訓工作,切實保證企業工作人員充分理解環境統計報表中各項指標含義,幫助企業人員掌握污染物排放量核算方法,指導企業正確使用《工業源產排污系數手冊》。同時開展《統計法》及《環境統計管理辦法》培訓,使企業明確自身在環境統計管理中的權力和義務,明確告知企業環境統計數據是國家統計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編造環境統計數據是一種嚴重違法行為。陽光公開企業填報的各項環境統計數據,加強群眾監督。
2.2 當前工業源產排污系數手冊為2010年編制版本,經過多年經濟發展,企業工況已經有了較大的改變。部分行業根據當前產排污系數手冊計算的污染物排放濃度超過地方標準,難以代表企業真實排污狀況。且產排污系數手冊為全國的平均水平,局部地區的工業企業有自己的特點及工藝流程,與國家平均水平有較大差異,產排污系數手冊亟待更新。同時環境保護管理部門下發通知,明確企業在選取在線數據,監測數據,產排污系數法和物料衡算方法情況下數據選擇的優先級,避免企業對數據的不合理的自行選取使用。同時環境統計報表在主要污染物后面添加備注,方便企業填報污染物排放量核算方法及計算過程,便于統計人員對數據準確性和合理性做出判斷。環境統計軟件中需增加企業污染物排放標準錄入項,自動與企業填報污染物濃度做出比較,提示環境統計人員企業污染物超標排放情況。
2.3 環境統計數據與總量數據難以銜接,基本情況是環境統計數據小于總量減排核查核算數據,即國家落實的減排量在環境統計數據庫中得不到體現。這就需要環境統計人員嚴格落實重點企業填報的排污數據,糾正數據明顯填報不合理的企業,每年合理增減重點企業數量;同時對非重點數據進行適當的調整,使其既能符合環境管理實際情況,也能夠充分落實減排增量。在計算污染物減量時要有詳實權威文件支持計算的相關參數,不能簡單的根據平均水平或上年數據來推算,這樣的數據可能就和當地實際情況不符。核實減排量時,減排檔案必須準確無誤,關停文件、證明齊備,使最終核實的減量能夠真正反映當地減排成效。
2.4 嘗試在省市級建立單獨的環境統計處(科),使環境統計人員能夠專人專崗從事統計工作,從機制上保證統計隊伍的運行。加強物資和人員上的保障,領導真正重視,實際上提高統計人員地位和工作待遇,留住人才。加強培訓,統計人員除不定期參加國家級培訓外,省市級也應當定期舉辦培訓,交流經驗,發現問題,有的放矢的開展環境統計工作;開展新上崗人員培訓,加強新上崗人員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強化規范新上崗人員各項操作流程。同時建立環境統計會審制度,監測、監察、總量、污防和固廢等各處室協調審核環境統計數據,加強各部門合作,認真把好環統數據質量關。加強各部門之間的數據流通,使得環境統計數據與排污申報及排污收費數據互為依托,增強環境統計數據的質量。
3 結束語
針對當前環境統計工作中的數據質量問題提出改善措施,加強數據收集和整理工作,嚴保數據質量關,從根本上保證環境統計研究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國家環境保護部.環境統計管理辦法[S].2006.
[2][國家環境保護部.“十二五”統計報表制度[S].2011.
[3][國家環境保護部.工業源產排污系數手冊[S].2010.
[4][國家環境保護部.環境統計報表填報指南[S].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