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我們中國的孩子是全世界最可憐的孩子。
這話有點不公平。事實上,可憐的不只是孩子,父母的境況也好不到哪里。《舌尖 2》第四集看了吧,有個河南媽媽,為了陪女兒在上海學琴,拋家別夫、背井離鄉五年,甚至連婆婆患了癌癥都不能照顧!
說實話,我一點都不喜歡這個悲情故事。除了殘障孩子的母親,所有那些為了孩子有個所謂的好前程,完全犧牲掉自己的“偉大母愛”故事都不能感動我。
我的想法很簡單,百年人生,只有一回,如此珍貴,每個人都應該努力活出自己的精彩。就像婚姻、工作是我們人生的一部分一樣,孩子也是人生的一部分。除了母親這個角色,我們可能還是:妻子、女兒、兒媳、姐姐、妹妹;大部分女性還有其他社會角色:職員、服務員、教師、工人、醫生等等。就算你是全職家庭婦女,那你還是一個女人!一個人!
我很享受外出乘車的過程。在車上可以閱讀,可以觀賞窗外的風景,但最吸引我的還是那些背著大包小包來看望兒女,表情安詳,生理年齡絕對超越實際年紀許多的母親。看到她們,實在忍不住心很疼,因為,我會情不自禁地想到我的像牛像馬一樣奉獻了一輩子,從來沒有為自己考慮過一絲一毫的母親、阿姨、姑媽們。
由于長期關注家庭教育,我結識了許多母親。許多家境不寬裕的母親,在外面甚至連一支一元多的礦泉水都不舍得為自己買,更別說那些上百元的“好衣服”了!
我能理解她們,但是,我不提倡女人如此苛刻自己。
我想告訴她們:對自己好點,你的笑臉會更親切,孩子看了會更有安全感;對自己好點,你的焦慮會少點,孩子會因此更快樂;對自己好點,你年邁的父母知道你過得好,會更安心;對自己好點,就算丈夫粗枝大葉一時顧不上你,你也不會覺得太委屈;對自己好點,告別這個世界時,遺憾會少點,后悔會少點……
我還想說,真正愛你的人,都不希望你過得太憋屈!
實事求是地說,在我的身邊,大凡孩子優秀的,父母也都相當出色。這是否能說明,我們養育孩子,其實無需犧牲掉自己的全部?當孩子降臨,我們或許要做的,只是人生階段性任務調整,傾斜一下生活的重心。比如說,在孩子年幼時少加一些班,少出一些差,多騰出一點時間陪伴;在孩子青春期時,多一點耐心,多一些智慧,多一些仁慈,多一點理解;在孩子青年時,多一些鼓勵,多一些支持——而這些完全不需要我們犧牲掉自己的全部。
相反,如果你必須犧牲掉自己的全部來做這些事,則一定意味著,由于你的疏忽,孩子成長的某個環節出了差池,你不得不花大力氣返工重建。
其實,即便是職責所在,有些犧牲也并非完全心甘情愿。當你犧牲自己成全孩子時,你是有怨言的,或者說,你是有期待的。如果孩子不能按照你期待的軌跡成長,你就會非常失落。
朋友告訴我一件小事:有一次,她要求班上的孩子們給父母寫一封信。一個孩子拿起筆,寫下“敬愛的爸爸媽媽”,剛寫完立刻涂掉了。問他為什么,他說:“他們太普通了,應該寫成‘親愛的爸爸媽媽’。”老師問誰才有資格被稱為“敬愛的”,孩子答:“老師、祖國、國家領導人。 ”
我倒吸一口涼氣,第一個反應是:這是誰教他的!朋友是語文老師,她顯然沒這樣教過孩子,否則也不會拿來講給我聽。追究起來,這多半是父母自己的“功勞”。
“敬愛”和“親愛”,都有愛的成分,一般小學生不太會分得很清。但是,這個小孩子分得這么清,而且解釋得如此驚心動魄,實在讓我浮想聯翩。
倘若他的父母知道,會作何感想?尤其他的母親,會不會后悔自己一味的付出和犧牲,以至于在孩子眼里只是一個“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