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性格強勢造成孩子懦弱,一直是許多父母的困擾。
文學作品中,最變態糟糕的親子關系當屬張愛玲的《金鎖記》——曹七巧婚姻不幸,不自覺把一腔委屈、萬般不滿,賭氣似的報復到孩子身上。我們在她的身上絲毫看不到母愛所呈現的種種美好與溫暖,能記住的唯有她的強勢、不可理喻抑或不堪。
攤到這樣的母親,是人生之大不幸吧。
時光列車已經把我們遠遠帶離那個年代,遺憾的是,強勢母親仍然存在。也許,只要有母親存在,就會有強勢母親的存在。而強勢母親形成的性格原因也越來越復雜。
母親最偉大的地方,是孕育生命,并使其強大。即便新生命強大到令自己失去家園、地位,也毫無怨言,在所不惜——看動物節目,不難看到這樣的故事:動物幼仔一旦成年且強大到能自立為王時,便會毫不客氣地攆走母親,絕不手軟。令人唏噓的是,從不見動物母親因此而憤怒。默默地走開,把背影留給孩子,是她唯一的姿態。這就是基因的偉大之處,不如此,血脈無以續存。
現代人比較灑脫,基因續存與否不是困擾。但是,我們有我們的問題——我們的孩子越來越讓我們不滿,他們膽怯、懶惰、自私、毫無自信和進取之心……
批評一個事物是容易的,只要亮出自己的觀點即可。然而,僅有觀點并不能使之改變。
近期網絡流傳一篇文章,標題有點長:《如果你不能養活我一輩子,為什么從小對我那么嬌貴》。看似是孩子“討伐”父母的各種不理智行為,實際上卻是父母心靈深處的一次深刻反思。
事物發展是相對的:父母強勢、勤快、滔滔不絕,孩子想不懦弱,想不懶惰,想不笨嘴笨舌也難——機會就那么多,父母不給,孩子自然就得不到練習。
一位媽媽曾跟我分享過一個很棒的經驗。她說她從兒子上小學開始,就不再單方面替他做主,孩子能做的事絕不代做。“我不能總想著自己當英雄、挺身而出,將來讓兒子當狗熊!所以,凡事我會盡量讓孩子先自己琢磨,先嘗試著做。做不好,我才會給一點建議。 ”
他山之石,墊在腳下,可以讓自己看得更遠。但是請切記,無論你想怎么做,首先要真誠,不然弄巧成拙就難免讓人臉紅——某天傍晚,一個孩子在 QQ上著急地問:“杜梅老師,我媽裝病不做飯,我餓死了,能拿錢自己去餐廳嗎?”
我使壞道:“告訴媽媽,你打了 120急救電話! ”
實在忍不住啼笑皆非。親愛的媽媽,示弱肯定不是裝弱,裝弱肯定也不能裝病——這樣做只會適得其反,孩子可不是傻子啊!
示弱是一種姿態,或者說,是一種理念。如果裝病等于示弱,這樣的弱不示也罷。
暑假,好友從美國回來,一起喝茶時,她不經意地說起了女兒的變化:出國前,女兒事事依賴她,膽小,缺乏自信。留學僅一年,14歲的女兒就變得非常自信可愛了。
是什么改變了孩子?原來,一向很能干的好友,因為語言問題,即便是繳納水電費這樣的小事,也要依靠女兒的幫助才能完成,更不用說去銀行、租房等“大事”了。她說,如果沒有女兒的幫助,在美國,她幾乎無法與人溝通。
讓她驚喜的是,由于自己的無能,原本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會的女兒,突然有了用武之地,變得自信滿滿了!“現在的情形基本是,女兒在前面沖鋒陷陣,我雖然貴為母后,卻只能當配角,做孩子‘背后的女人’。”她調侃自己。
當然,不是每個強勢媽媽都有這樣的條件改變自己磨礪孩子。但我們至少可以試著改變理念,讓自己明白:我們沒有理由堂而皇之地剝奪孩子的機會,更沒有權利代替孩子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