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上,秦朝國祚雖短,但在政治制度上建樹頗多。廷議就是秦始皇的一項重要的政治建樹。筆者從史籍上找到有關秦始皇廷議的三條記載:
第一條,見于西漢劉向編纂的《說苑》卷十四《至公》:“秦始皇帝既吞天下,乃召群臣而議曰:‘古者五帝禪賢,三王世繼,孰是?將為之。’博士七十人未對。鮑白令之對曰:‘天下官,則禪賢是也;天下家,則世繼是也。故五帝以天下為官,三王以天下為家。’秦始皇仰天而嘆曰:‘吾德出自五帝,吾將官天下,誰可使代我后者?’鮑白令之對曰:‘陛下行桀紂之道,欲為五帝之禪,非陛下所能行也。’秦始皇帝大怒曰:‘令之前!若何以言我行桀紂之道也?趣說之,不解則死。’令之對曰:‘臣請說之。陛下筑臺干云,宮殿五里,建千石之鐘,立萬石之簴。婦女連百,倡優累千。興作驪山宮室,至雍相繼不絕。所以自奉者,殫天下,竭民力。偏駁自私,不能以及人。陛下所謂自營僅存之主也。何暇比德五帝,欲官天下哉?’始皇訚然無以應之,面有慚色,久,曰:‘令之之言,乃令眾丑我。’遂罷謀,無禪意也。”
這段記載生動有趣。本來秦始皇想玩個沽名釣譽的花活,要借博士們的嘴,說出找不出可以接管天下的賢良,那樣他就可以落下一個想禪賢的好名聲。七十位博士都看透了秦始皇的心思,所以沒人開口講話。后來,鮑白令之忍不住了,站出來揭穿了秦始皇的鬼把戲。秦始皇只好自我解嘲,說:“令之這番話,是讓眾人羞辱我。”這說明秦始皇是講道理的、知恥的,還有相當的雅量,最終還是承認鮑白令之的批評有理。盡管他不能改正錯誤,但并沒有像桀、紂那樣拒諫誅忠——鮑白令之仗義執言沒有受到處罰。兩千多年以來,人們一直把秦始皇視為暴君,上述這段材料庶幾可以顛覆了人們對秦始皇的傳統看法。
第二條,見于《史記·秦始皇本紀》。這次廷議距第一次廷議不久,是秦朝最重要的一次廷議,主要是研討建立新型國家的制度和政策。這次廷議的起因是丞相王綰等提出:“諸侯初破,燕、齊、荊地遠,不為置王,毋以填之。請立諸子,唯上幸許。”秦始皇對丞相王綰等人的提議并不滿意,卻沒有武斷地予以否定,而是覺得事關重大,需要廣泛聽取群臣的意見,于是,“下其議于群臣”,即舉行廷議。
廷議時,對于丞相王綰等人的提議,“群臣皆以為便”,唯獨廷尉李斯持異議。李斯說:“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后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甚足易制。天下無異意,則安寧之術也。置諸侯不便。”李斯力排眾議,極力陳述廢封建、行郡縣的利害得失。秦始皇贊許李斯的意見,說:“天下共苦戰斗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廷尉議是。”于是,“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這次廷議還決定了以下幾項政策:“更名民曰‘黔首’”、“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鐘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宮中”、“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徙天下豪富于咸陽十二萬戶”。
第三條,亦見于《史記·秦始皇本紀》,發生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有一天,“始皇置酒咸陽宮,博士七十人前為壽。仆射周青臣進頌曰:‘他時秦地不過千里,賴陛下神靈明圣,平定海內,放逐蠻夷,日月所照,莫不賓服。以諸侯為郡縣,人人自安樂,無戰爭之患,傳之萬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始皇悅。博士齊人淳于越進曰:‘臣聞殷周之王千余歲,封子弟功臣,自為枝輔。今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無輔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今青臣又面諛以重陛下之過,非忠臣。始皇下其議。丞相李斯曰:‘五帝不相復,三代不相襲,各以治,非其相反,時變異也。今陛下創大業,建萬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異時諸侯并爭,厚招游學。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當家則力農工,士則學習法令辟禁。今諸生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惑亂黔首。丞相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亂,莫之能一,是以諸侯并作,語皆道古以害今,飾虛言以亂實,人善其所私學,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丅,別黑白而定一尊。私學而相與非法教,人聞令下,則各以其學議之,入則心非,出則巷議,夸主以為名,異取以為高,率群下以造謗。如此弗禁,則主勢降乎上,黨與成乎下。禁之便。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制曰:‘可。’”
這段材料治史者大都熟悉。李斯建議秦始皇禁書焚書以統一思想,打擊異己勢力,結束文化上的戰國局面,鞏固中央集權,然而手段過于嚴厲,將先秦許多文獻古籍付之一炬,使春秋末葉以來蓬勃發展的自由求索的學術精神遭受致命打擊,制造了中國古代文化的一場空前浩劫。
分析上面引用的三條秦朝廷議的材料,我們對秦朝的廷議有以下幾點認識:
一、廷議討論的都是有關國家的基本制度和重要的方針政策。如決定廢分封,行郡縣、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等。
二、參加廷議的人員超出中央機構的官員,在很大程度上擴大了統治集團的代表性。材料反映在廷議上發表意見的有丞相、御史大夫、廷尉和博士。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號稱“三公”。廷尉與奉常、郎中令、衛尉、太仆典客、宗正、治粟內史、少府,合稱“九卿”。三公九卿,位高權重,與之相比,博士職卑權輕。《漢書·百官公卿表》顏師古注:“三公號稱萬石,其俸月各三百五十斛谷”九卿“秩皆中二千石,丞皆千石”。馬非百著《秦集史》說,博士“秩比六百石”。秦漢時期,萬戶以上的縣令,秩千石至六百石,銅印黑綬,而博士無印綬,比不上秩六百石的縣令。讓博士參加廷議是秦始皇在政治制度上的一項創舉。
三、廷議有自由言論,允許發表不同意見,甚至批評皇帝。秦統一天下后首次廷議。博士鮑白令之批評秦始皇“行桀紂之道”,在事實面前,秦始皇“面有慚色”。這里,秦始皇不直呼其名,而改稱其字,體現出他對批評者的敬畏。秦始皇三十四年的那場廷議,斗爭相當激烈。李斯指責淳于越以古非今,誹謗和攻擊秦始皇至高無上的權威。秦始皇認為李斯議論有道理,并采納了其建議,卻沒有懲罰博士淳于越。可見,廷議上言論自由,既使言論最后被皇帝否定,言者也不會獲罪受罰。
四、廷議經過廣泛深入討論,由皇帝集思廣益,最終裁決,制定出法令。這里有民主,有集中,實行的是民主集中制。正是由于集中了群眾的智慧,所以廷議決定的制度、政策絕大部分合乎時宜,影響深遠。
要之,國家大政方針由廷議討論、制定;讓七十位博士組成的智囊團參加廷議;廷議時,言論自由,有民主有集中,實行民主集中制,是秦朝廷議的三大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