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昔未生時
◎(唐)王梵志
我昔未生時,冥冥無所知。
天公強生我,生我復何為?
無衣使我寒,無食使我饑。
還你天公我。還我未生時。
唐詩是怎樣開始的呢?是從一件怪事開始的。這怪事發生在隋末衛州黎陽。
黎陽城東十五里處,有一戶人家叫王德祖。這一年,他家的一株林擒樹生了一個大如斗的瘤子。三年后,這瘤朽爛了。德祖見狀,去那樹上將瘤子皮(即裹在瘤外的樹皮)撕開,其中一個孩子呼然而出。德祖驚異卻又大喜,當即收養之。這孩兒長到7歲時,突然開口問道:“誰人育我?復何姓名?”,德祖指點院中樹木并告訴他為林木所生。遂得名王梵天,后改為王梵志。
王梵志的神秘出生冥冥中似乎包含著某種天意。唐代偉大詩歌的最初一個音符偏偏要被這位拒絕出生(此詩便是證明)而又驚世駭俗(皎然將其詩歸入“跌宕駭俗格”一類)的和尚詩人奏響。他對他生命的任務毫無所知,因此他才劈頭叩何:“生我
復何為?”緊接著,他又要一個勁地重返未生時的境界。那是一個什么樣的境界呢?那是“無”的境界。但神已經下達了一道密令,那就是“有”。
從此,唐詩從“無”到“有”(即從對生命前后的反復叩問)開始了它漫長的生命。
唐詩己經上路了,從黎陽、從一株樹上出發,從王梵志以及風塵仆仆、跟進而來的萬千詩人出發。出發即呈現,而“還我未生時”只能成為一句永恒的“天問”。
最后再說一點,《我昔未生時》曾被清代大才子袁枚稱為“禪家上乘”,并以為他的詩“巧說不得,只用心傳”,筆者也以為此說巧妙,所以聊帶一筆,權當另一高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