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景岳(1563—1640),字會卿,號景岳,明末山陰會稽(今浙江紹興)人。著作有《類經》、《類經圖翼》、《類經附翼》、《景岳全書》及《質疑錄》等。作為明代著名中醫學家,張景岳博學多識,學驗俱豐,不僅精于醫術,而且對養生也十分重視,亦獨有神悟,造詣頗深。
先天后天交相互勝
對于先天后天對人的影響,張景岳謂:“人生于地,懸命于天,此人之制命于天也。栽者培之,傾者覆之。此天之制命于人也。”他認為,“故以人之稟賦言,則先天強厚者,多壽;先天薄弱者,多夭。后天培養者,壽者更壽;后天斫削者,夭者更夭。”——對于人的先天后天稟賦及其作用,張景岳進行了合乎辯證的理性闡釋,特別對后天的重要性有著清醒的認識。
先天與后天的作用在某種程度上又是可以互相轉化的,這就看個人是如何保養的了。張景岳說:“若以人之作用言,則先天之強者不可恃,恃則并失其強矣;后天之弱者當知慎,慎則人能勝天矣。”雖然先天條件優越,如果后天不好好養護,則就要失去,而致病殃;先天弱者,而后天如果能夠謹慎調養,則能祛除先天的不利而致健康長壽,此所謂“勝天”矣。
天年難得多咎自身
《內經·上古天真論》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張景岳也認為,天年能夠得到:“夫人之所受于天而得生者,本有全局,是即所謂天年也。”
但是,在現實中得享天年要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響,他詳細分析了后天難以抗拒與避免的影響長壽的原因有“天刑”、“地殺”、“人禍”三者:“故凡天亦殺人,有如寒暑不時,災荒薦至,或妖祥之橫加,或百六之難避,是皆天刑之謂也。地亦殺人,則如旱潦無方,水火突至,或陰毒最以賊人,或危險多能困斃,是皆地殺之謂也。人亦殺人,如爭斗傷殘,刀兵屠戮,或嫁禍陰謀,或明欺強劫,是皆人禍之謂也。凡此三者,十中約去其幾。”張氏所處的時代是災荒不斷、農民起義蜂擁而起、戰亂連年的明朝末期,這些因素對于當時很多人確實是難以避免的。
張景岳更注重個人因素對于養生的影響,現實中影響自己長壽的原因往往是“孽由自作而致不可活”。如:困于酒者,或致勞損,或郁結,或淫溺,或驚怯,招殃自敗;困于敗,積慮處心,久思耗神,其精氣神渙散;困于氣,好勝恃強或逆來順受而忿怨憂郁,致傷肝脾;困于功名,好高騖遠,趨炎附勢,利祿熏心,勞心貪婪而致敗;困于醫,寒熱倒施,虛實錯認,庸醫誤人。
張氏認為,在沒有天災人禍的前提下,如能避免不利于養生的各種因素,是可以做到長壽的。
后天之養其為在人
先天因素雖對人的健康長壽較重要,但先天無法更改,后天因素對養生的影響對個人來說更不容忽視。張景岳為此特別強調“人之作用”,亦即人生之自我約束和調節,對于自身的健康長壽有決定性的作用。他說:“然則后天之養,其為在人,可以養生家而不以此為首務乎?”
“先天之強者不可恃,恃則并失其強矣;后天之弱者當知慎,慎則人能勝天矣。”為此,他提出養生“四慎”說,即“慎情志可以保心神,慎寒暑可以保肺氣,慎酒色可以保肝腎,慎勞倦飲食可以保脾胃。”
張景岳強調情志對養生的重要性,他指出,為善令別人快樂幸福,則自己也快樂幸福;祈福不欺天,不干傷天害理之事,做人為官不貪鄙,更不明欺強劫,不損人、不損國家社會,君子取財有道,則心安理得,可以頤享天年。為富不仁,甚至欺天枉法,必殃人,更必殃己,則怎能保生與頤養天年?
張景岳的醫學著作中還記載很多具體的養生的技術與內容,如調養脾胃,培補后天,主張飲食勿偏、饑飽適宜、飲酒適量;保精治形,陰陽并重;防勞慎色,調情養性;練功固齒,健身延年,等等。這些后天的努力,對于養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中年左右再振根基
中年是人體由盛而衰的轉折時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就男女分而論之,女子“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六七,三陽脈衰于上,面皆焦,發始白”,男子“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于上,面焦,發鬢頒白”,指出了女子從三十五歲開始,男子從四十歲開始,機體表現出多方面開始衰退的現象。這種種跡象,都反映了中年開始生理功能的衰退,提示了中年時期進行調理養生的必要性。
張景岳對預防早衰作了重要的探討,并鮮明地提出了“中年左右,再振根基”的養生思想。
張氏從后天保養的觀點出發,發揮了預防早衰的思想。他指出了早衰的產生是由于不知攝生,耗損精氣,他說:“天畀(賜予)之常,人人有之,其奈今時之人,自有知覺以來,恃其少壯,何所不為?人生之常度有限,而情欲無窮;精氣之生息有限,而耗損無窮,因致戕此先天而得全我之常度者,百中果見其幾?殘損有因,惟人自作,是即所謂后天也。”
但是,通過努力則可能避免早衰,因為人的生命過程是有規律的,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經歷著生長壯老,衰老是遵循了生命的規律。但人于中年左右,當大為修理一番,則“再振根基,尚余強半”。說明應當抓住中年時期元氣尚未大虛之機,認真地加以調理,使元氣得以復常,而人身之根本得固。
我們知道,許多老年性疾病并不是突然發生的,而是在中年后逐漸演變而成的。中年時期雖在生理上是一個由盛而衰的過渡時期,但其生理特點畢竟不同于老年時期,即使逐漸出現一些衰弱的表現,但卻遠比60歲以上的老人要氣血旺盛、體質強壯得多,因此張景岳提出“中年左右,再振根基”的養生觀點,力主中年也要加強調養,對于避免早衰、預防老年病等無疑具有極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