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單爺”過去也稱“邯單爺”或“邯鄲爺”,由來眾說紛紜,最令人津津樂道的是“武財神”。相傳,因為“寒單爺”穿得少,怕冷,所以喜愛炮火熱身,炸得愈多,他會賜給更多財運。臺灣的炮炸寒單爺習俗迄今已有50年歷史,由于備受商家歡迎,習俗得以延續發展,并衍生成元宵觀光重要活動。
坐落于福建廈門青礁村臨海處的萬應廟內供奉著有1000多年歷史的“寒單爺”神像,廟門上方掛著的牌匾是在乾隆庚戌年間(1790年)題寫的。村里老人說,在幾十年前填海造田之前,這座廟就坐落在海灘上。青礁顏氏祖先將萬應廟建在這里,就是為了讓守護神“寒單爺”保佑子孫出海打魚能夠平安回來、滿載而歸。到了明代,從顏思齊開始,青礁顏氏的宗親與周邊的村民陸續遷往臺灣。那時,子孫們離開家鄉,也把家鄉的“寒單爺”帶去,一來希望守護神來保佑,二來也為了緩解思鄉之苦。
老人們說,萬應廟里的“寒單爺”是他們祖上定居青礁時,作為保護神帶來的。與臺東的“寒單爺”神像相同的是,這尊“寒單爺”也是右持打神鞭,左拿風天印,座駕黑虎將軍,同樣氣宇軒昂、威風凜凜。每年的農歷三月初九,萬應廟都要舉行盛大的廟會,要把“寒單爺”請出來巡境、炮炸。
老人顏宏井說,廟會那一天,萬應廟的大院經常被擠得水泄不通。從早上8點開始,便有節目上演,一天下來,要有上百個節目在這里登臺表演,踩高蹺、大鼓吹、蜈蚣閣、大棚……而重頭戲“炮炸寒單爺”這一活動通常是在巡境中舉行。顏阿根老人說,這里的“肉身寒單爺”叫做“乩童”,同臺東的“肉身寒單爺”一樣,乩童也要站在椅轎上,由四名轎夫抬起來“出巡”、“游境”。但不同的是,這四名轎夫全部要赤裸雙腳,踩過燃燒的火炭前行,與此同時,周圍的人們再把燃燒的鞭炮擲向乩童。下面要忍受火炭的灼燙和炙烤,上面要承受從四面八方飛來的爆竹的輪番轟炸。不過,村民們說,這是一種習俗,其含義與臺灣的一樣,因為“寒單爺”是武財神,所以會越炸越旺。
廈門海滄年逾八旬的民俗專家顏明遠先生說,青礁“寒單爺”堪稱是閩南最老的“寒單爺”了,曾分靈到臺、漳、泉一帶,現在,漳泉一帶民眾每年仍來進香。他說兩岸人為隔離前,萬應廟前可泊船,常有臺灣民眾前來進香?,F在兩岸學者應根據這一線索,對兩岸“寒單爺”的淵源進一步研討、求證,追根尋源,再續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