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文素養教育是高職教育之根之魂,目前民辦高職畢業生人文素養普遍缺失,偏離了民辦高職教育的基本理念,本文嘗試對加強民辦高職畢業生人文素養進行一些思考,為高職畢業生人文素養提升創造條件和提供服務。
關鍵詞:高職畢業生 人文素養 思考
當前,民辦高職作為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成為人們的廣泛共識。民辦高職教育的基本理念:“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生存”和“學會共處”,在實際中,因受到人們偏頗理解,造成民辦高職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出現了一些令人擔憂的問題,如民辦高職畢業生人文素養普遍缺失,對此,我們必須重視和加強人文素養教育。本文試著對加強民辦高職畢業生人文素養進行一些思考。
1 人文素養的內涵
所謂“人文素養”,是指做人的基本修養或涵養,即可理解為人文科學的研究能力、知識水平和人文科學體現出來的以人為對象、以人為中心的精神或人的內在品質和人生態度,主要包括按照社會要求正確處理個人和他人、集體、國家、社會,乃至和自然的關系。
2 加強人文素養教育的重要意義
人文素養作為大學生就業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民辦高職畢業生的順利就業和持久發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2.1 人文素養教育可促進畢業生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和就業觀念。人文素養教育可幫助畢業生建立正確的價值體系和倫理體系,認清就業形勢,了解社會需求,轉變就業觀念,主動調整自己的就業意愿,制定出合理的求職計劃,從容應對就業壓力,找到合適的就業崗位。
2.2 人文素養教育可提高畢業生的可持續就業能力。人文素養教育有利于拓寬畢業生知識面,形成深厚的文化積淀,改善思維方式,形成較強的創新意識,積極進取、不斷創新,適應社會變革,全面提升可持續就業能力。
2.3 人文素養教育可促進畢業生職業發展與社會發展相協調。人文素養教育能培養理性認識,當人文素養內化為畢業生品性中的一部分時,他能正確的認識自己,積極適應社會環境,樂觀面對人生,自覺關心他人、關注社會、關懷生命,追求個人價值的實現與社會進步相一致,達到職業發展與社會發展相協調。
3 強化民辦高職畢業生人文素養教育的對策
如今,民辦高職畢業生人文素養普遍缺乏,存在著道德修養不高,缺乏誠信,人生理想信念淡薄,缺少人文精神,不懂得做人的基本準則,不能正確處理個人與他人、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對他人冷漠,對家人缺乏親情等問題,對此,強化人文素養教育的對策有:
3.1 端正辦學導向,加強人文素養的教育力度
全力抓技能教育,忽視人文素養教育是一些民辦高職院校現狀。有些民辦高職院校認為,抓技能教育,效果明顯見效快,可提高學校名聲和知名度,而抓人文素養教育,費時費力,不能立竿見影出成效,忽視人文素養教育的作用是潛在的、后續地起作用,長期才能見效。試想,如果學校培養出來的是只有技能而無健全人格無人文精神追求的“工具人”,將來在崗位上不會干好,也不能很好做人,這樣不僅是對學生不負責,也是對社會對國家不負責,也有害于社會,有害于國家,學校得不償失,不僅名聲打不響,反而自毀名聲,最終步入淘汰之列。為此,要端正辦學導向,加強人文素養教育,要將人文素養教育滲透到教學、生活、管理等各個環節和過程,貫穿大學生活始終,做到常抓不懈。
3.2 科學規劃人文素養教育課程,形成人文素養課程體系
民辦高職院校,出于成本考慮,精力主要放在學生技能培養,對哲學、歷史、語言、藝術等人文課程,很少考慮開設或增設,而加強人文素養教育的基本途徑,則需開設而且加大人文學科課程的比重,這也是進行人文素質教育的主要方式。同時,高職學制一般為3年,需安排較多時間實習實訓,因此,人文素養教育課要根據高職學生特點進行科學規劃和設置,只能開設必須開設、管用的課程。課程體系可形成核心(必修)課、選修課和系列講座(或社會調查)三個層次,內容上相互銜接,補充配合,選修課和系列講座作為核心課內容的擴展和延伸,形成比較完整的課程體系。
3.3 合理有效利用課堂,充分發揮其在人文教育中的主力作用
課堂是實現教育目標的主要途徑,民辦高職雖偏重學生技能培養,但課堂仍是開展技能培訓的主要途徑,要充分利用好課堂,作為強化人文教育的重要平臺。
①加強在專業課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的力度。開展提高學生人文素質行動,單靠僅有的幾門人文課程還不夠,難以奏效,要在學時有限的課堂里盡可能多地增加人文素養教育成分,結合傳授知識技能有效進行人文教育。正如部分高職教育專家指出:“專業課程和實踐課程中蘊涵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教師在講授專業課時,要自覺地將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養貫穿于專業教育始終,充分挖掘和發揮專業課對人才人文素養潛移默化的作用,真正做到教書育人。”人文精神教育的實質是做人的教育,是培養精神品質,奠定學生畢業后從事社會工作、承擔社會角色,特別是職業角色的重要基礎。在專業課教育中滲透人文精神教育,有助于人文素養的培育,有助于學生形成優雅的人文形態、豁達的為人態度、優良的處世作風、端正的生活態度、嚴謹的行為范式等。
②加強在實踐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教育。實踐教學是職業人文精神教育的極佳場所,要充分發揮在實驗實訓教學模式、“學工交替”模式中對畢業生進行人文精神教育的作用。高職教育在教學安排上,有大量實習實訓機會,最后一年主要開展實習或頂崗實習,實踐教學時間較多,為此,在技能操練的實踐教學中要滲透人文素質教育,使學生的探究精神、主動學習的意識、創新精神得到了強化,職業道德、誠信的品質得到錘煉,相互合作共事得到體驗,經受挫折的能力得到磨練。因此重視在實踐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教育,既有利于加強畢業生的職業素質教育,也非常有利于畢業生人文素養的培育,并且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4 探索人文素質教育新載體,推進人文素質教育活動開展
當前,有些民辦高職在人文素養教育方面,一方面做法流于形式,簡單地用思想政治教育代替人文素質教育,講一些空泛的大道理,灌輸方式單一,效果往往不佳;另一方面,民辦高職生本來文化知識單薄、基礎差,如教學中再給他們講授一些深奧的人文科學理論,學生感覺很枯燥和困難,難以接受,不易理解。對此,我們要積極搭建新載體,引入通信網絡平臺,創新教學方式,寓教于樂,選擇學生易于接受的新途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爭取實現好的效果。如可探索引入QQ群、微博、微信等平臺,激發和引導學生對社會熱點問題的討論,明辨是非,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可采用開放式教學法,引發學生質疑,啟發學生探索,從而激發學生學習鉆研的興趣;在講授專業知識和技能時,可適時穿插本專業領域科學家發明創造的故事或企業家的創業史,以科學家實事求是、勇于探索、嚴謹治學、科學報國的精神和企業家苦練技能、艱苦創業的品質展示科學技術中蘊含的“美”,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榜樣的激勵、思想品德的陶養和精神境界的提升,無形中實現人文素養的提升。
3.5 學校和家庭通力合作,營造人文素養教育良好氛圍
人文素質教育不是學校某個部門某部分教師所能完成的,需要學校和家庭通力合作,營造人文素養教育氛圍,推進人文素質教育。正如季羨林先生所說:“提高大學生人文素質,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方方面面通力協作”。
①大力營造良好的校園人文素養環境和氛圍。和諧高品位的校園文化環境,能夠陶冶人的情操,凈化人的心靈,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順利成才。要注重校園文化建設,無論從校園的整體規劃、建筑風格的設計、自然與人文景觀的配置還是到校訓、校風、學風、師生行為文明規范、第二課堂活動、圖書資料的建設都要圍繞形成高雅的文化品位和濃郁的人文氣息,要積極開展人文知識講座,舉辦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充分發揮廣播、校報、墻報、宣傳窗等作用,形成和諧健康的人文環境和氛圍,讓學生的人文素養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得到鍛煉和提高。
②注重發揮教師言傳身教作用。教學中,教師的言傳身教每時每刻都在影響著學生。教師是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的關鍵,也是培養學生成為具有較高人文素質人才的關鍵。教師自身的人文素質不高,就難以培養出人文素質很高的學生。正所謂:“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有令不行”。為此,我們的教師除了師德高尚,教學能力較強之外,還要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令人欽佩的人格魅力,要善于掌握民辦高職學生的特點和學習需求,為社會培養出真正高素質的高職人才。
③要有效發揮家庭的后盾作用。學校雖在青年人成長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但是,父母對大學生的影響仍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盡管高職大學生思想和行為上已經獨立,與父母接觸減少,但表面自立,經濟上的依賴和從小受到的影響,大學生與父母仍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仍受家庭環境的影響,父母的言傳身教依舊影響著他們的成長發展。為此,學校要多與家長溝通,增進理解、相互配合。本著“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學校可定期將學生在學校的思想情況、缺點不足及時向家長反饋,有針對性的對學生的成長產生正向的合力,同時,也引導家長理解,要創造條件,鍛煉學生為人處事的能力,培養學生獨立生活、為他人服務、感恩社會精神和能力。學校與家庭間形成人文素養教育的正合力,才能極大利于學生人文素養提高。
3.6 充分利用校外社會實踐、畢業實習的社會資源,促進民辦高職畢業生人文素養貼近就業需求
現代企業擁有豐富的資源,其經營理念、企業環境、技術人才、管理方式等都是寶貴的教育資源,尤其是企業文化是校園文化所不能替代的,畢業生通過校外社會實踐、畢業實習,實現與企業的零距離接觸,提前熟悉職業崗位,獲得職業訓練和工作體驗,接受企業文化的熏陶,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難得的是,通過校外社會實踐、畢業實習,真正學習正確處理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的關系,體驗人間真、善、美,感受人文科學的魅力,感知自身存在的素養差距,自覺加強人文素養教育,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對此,要充分珍惜利用好校外社會實踐、畢業實習寶貴社會資源,按照企業和社會對畢業生人文素養要求,加強人文素養教育,提升綜合素質,在人才的競爭中脫穎而出,畢業后將會受到企業的歡迎,順利走上工作崗位,迅速適應企業的管理環境,開啟良好的職業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趙四亮,李毅.淺談高校人文素質[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國成人教育,2004(2).
[2]陳世國.加強人文素質教育營造大學生精神家園[J].思想教育研究,2005(1):41.
[3]李志友.談如何加強高校人文素質教育、德育與素質教育[J],教育發展研究,2005(10).
[4]趙慧.高職學生人文素養現狀及對策[J].中國校外教育雜志.
[5]王德廣.高校科學精神教育與人文精神教育整合的原則與途徑[J].人文教育與科學.
作者簡介:吳志卿(1976-),男,廣東廣州人,助理,現任廣東創新科技職業學院招生就業辦副主任,研究方向:就業指導教育、高等職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