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發達國家房地產業的一種稱謂“location”,即區位,可見區位對于房地產的重要意義。一個區域的區位優勢程度取決于區域中擁有很多因素的綜合作用,比如教育資源、環境資源、交通資源等,以及本文所討論的商業資源。本文使用GIS技術對湖北省鄂州市城區的區位商業資源優勢度進行評價分析,希冀找到中小城市的城區區位資源優勢度評價模型的構建方法,以臻其他同類型城市相關問題的解決。
關鍵詞:GIS 鄂州城區 商業資源優勢度
1 概述
人類的生活和生產活動都與資源密切相關,有的資源屬于自然分布,就像中東地區的石油,自然資源凜賦是很難改變的,因為那是長期地質結構變遷自然環境變化的結果。從歷史上來看人類遷徙的足跡總是伴隨著對資源的尋找。資源已成為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不同的資源對人類的影響也不同,自然資源豐富人類的物質生活,現代社會商業資源對城市居民也變得越來越重要。城市居民在選擇自己的居住空間時往往考慮較多的是商業資源[1],本文在借鑒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深入分析湖北省鄂州市建成區的案例,并應用GIS軟件對該市建成區商業資源做進一步分析。
2 區位資源評價模型構建
2.1 研究地及數據提供 鄂州市是我國中部省份湖北省的一個地級市,地處湖北省東南部,緊靠長江,是湖北省轄市,也是比較有名的旅游勝地,屬于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示范區。是鄂東水陸交通樞紐之一。總面積是1504平方公里,總人口91.91萬。鄂州市區包括轄鄂城、梁子湖、華容等3個區,城區人口為61.59萬。比較特殊的是鄂州市沒有下轄縣城,城市居民以農業人口為主。該市的經濟發展相對比較緩慢,在經濟結構中還是以工業為主,在城區人口遷徙方面還是以居內部遷移為主,幾乎不怎么受周圍城市的影響,相對比較封閉。
2.2 評價模型構建
2.2.1 評價指標選擇。鄂州市位于我國長江中下游平原,毗鄰有九省通衢之稱的國家物流中心武漢,交通區位極理想,歷史上的鄂州曾是區域的物流中心,因轄歷史冶煉名城大冶,同時擁有較理想的港口,成為“古銅鏡之鄉”、“古錢幣之鄉”,蓋因良好的交通區位。鄂州市現有主要有南浦路、武昌大道傳統風貌商業圈、濱湖東路、濱湖南路商業圈、花湖開發區商業聯合體商業圈、鄂州開發區機專業市場商業圈等四個大型商業圈,而滿足市民基本衣食住行需求的商業資源以南浦路、武昌大道傳統風貌商業圈、濱湖東路、濱湖南路商業圈為主。鄂州市社會消費品市場有消費能力城鎮強、農村弱,零售業為主,其他行業為輔,限上企業占比低,限下單位權重大等三大特點[2]。即便如此按照一般習慣,居民考慮商業服務的方便程度還是以接近某商圈距離為主要指標,而商圈的構成一般以某限上零售商業企業為核心,故商業資源優勢度模型構建指標選擇距離限上零售商業企業距離之遠近為主要評價對象。
2.2.2 評價模型構建。根據所選擇商業資源服務半徑,將區位與商業資源的距離評價分析如下表:
表一 商業資源區位優勢度評價表
■
依據上表構建商業資源優勢度評價模型:PfP=pf/pf′
式中pf為區域距主要商業服務設施的距離,pf′為區域距主要商業服務設施的平均距離。
3 評價結果及分析
根據模型對鄂州市建成區使用GIS軟件Arcview3.3對鄂州市區位商業資源優勢度進行評價結果見右圖。
總體來看,鄂州市城區商業資源優勢區集中在兩個區域,舊城區及城南新區。舊城區有南浦路、武昌大道傳統風貌商業圈,這個區域至今還是鄂州市的主要商業區,城南城區是鄂州市城區發展的重點區域,該區域濱湖東路、濱湖南路商業圈的服務區域覆蓋城南區主要區域,因而也是商業優勢評價理想區域。
4 討論
在具體應用模型分析某具體中小城市時,如湖北省鄂州市,還是會出現與大城市不同的分析著眼點,如對區域交通優勢分析時,不會考慮與某區域交通樞紐的接近程度,對教育環境優勢度時,不會考慮與某高等學府的接近程度,產生這樣的選擇偏好區別,正是大城市與中小城市的區別所在,由于區域面積相對較小,中小城市所擁有的資源分布相對均衡,因而這些區域的居民對這些因素偏好程度相對較低。
5 結語
城市區位特色會隨著經濟結構的轉型而不斷變化,所構建評價模型也需要根據實際變化情況具體調整,還要實際考察調研,用最真實最新的數據進行模型分析,在模型分析的基礎上反復實踐,不斷修正,這樣才能得出科學合理的分析結果。
參考文獻:
[1]趙欣.中小城市城區居民住宅區位選擇偏好分析[J].鄂州大學學報,2011/02.
[2]湖北省統計局.鄂州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構成分析[EB?
OL].(2010-10-21)http://www.stats.gov.cn/tjfx/dfxx/t20101018_4
02677664.htm.
[3]曹嶸.城市居住區位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3.
基金項目:湖北省教育廳2009年度科學研究項目(項目編號:B20097301)。
作者簡介:趙欣(1973-),男,湖北鄂州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區域與城市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