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互聯網在全球的高速發展,近幾年國內互聯網及互聯網應用的驚人發展和普及,互聯網成為了是當代人開闊視野、擴大交流,更新知識的重要渠道,特別對于高校青年教師具有深遠的影響。直接影響著高校青年教師的行為模式、價值取向、政治態度、心理發展、道德觀念等。所以,在“網絡時代”下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無疑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而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在給高校思政育帶來新契機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挑戰,如何在網絡環境下利用網絡進行網絡思想政治工作創新是值得我們研究的一個方向。
關鍵詞:互聯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青年教師
1 高校青年教師網絡思想政治工作的現狀
高校青年教師大多學歷較高,很多都是剛畢業的碩士研究生,他們與同學們年齡相差不大,思想活躍,創新意識強,敢于、善于接受新鮮事物,接受新鮮事物的速度快、效率高,同時青年教師和大學生不存在明顯的代溝,易于和學生溝通了解。在平時的教學和生活中很容易直接影響學生的思想,高校青年教師的網絡思想政治與學生密切聯系,但是,現實的情況是不少學校對教師的思想政治工作沒有足夠的重視,對于互聯網的原理與作用認識不足,讓少數幾個教師隊伍中的“害群之馬”的不端行為,經過互聯網的傳播、發酵,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和社會危害。
2 高校青年教師網絡思想政治工作的趨勢
2.1 互聯網高速發展的今天,網絡作為一種新的媒體傳播手段呈現出快速發展的狀態:第一,超越時空限制。網絡信息的傳遞,一方面最大限度地縮短信息從媒體傳到受眾的時間,同時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手機寬帶化進程的加速,人們獲取資訊的手段得到進一步的拓展,基本擺脫了空間的限制,可以做到隨時隨地獲取信息,重復利用了各種碎片時間。淡化了時間空間的阻礙因素,更加充分的利用短暫的時間。第二,容量巨大,信息豐富。互聯網上任何一個節點都能夠生產、發布信息,數量之眾多、容量之巨大,遠遠超過傳統的文件、報紙、電臺、電視節目。第三,虛擬化和互動化。在網絡的世界里大量的信息通過陌生匿名的方式傳遞交流,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趨向于淡化,而增加了符號意義的溝通,符號互動逐漸改變了以往人們的聯系溝通方式。互動性為發言者提供了充分交流、醞釀、升華的條件。
2.2 正因為互聯網具有的天然條件和優勢,就必然影響網絡思想政治工作的趨勢: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個性化的發展趨勢,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呈現出社會化的發展趨勢,網絡擴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覆蓋面,提高了教育的實效。但與此同時,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也要面臨新挑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逐漸生活化、常態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也不斷向制度化趨勢發展。
3 網絡對高校青年教師政治思想的影響
互聯網對高校青年教師政治思想的影響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互聯網的傳播速度越來越快,信息的及時性得到了極大的提高。高校青年教師普遍使用網絡,在自身利用互聯網獲取資源知識的同時也受到了互聯網的一些影響。
在校內受到互聯網的影響主要是:首先是青年教師更加注重自身的形象和學校形象,注意學生的意見反饋。其次是關注教師自身與學校的相關利益,第三是對公共性事件輿論的關注,學校不確定性的公共事件越來越多,青年教師通過互聯網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以及時的做出指引教導措施。
在學校之外所受到的影響主要是:對社會熱點問題的思考,國際重大政治問題原則立場的思考。青年教師理性感知,思維積極激進,其言論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受一些社會輿論的激勵,自身也往往會發出自己的聲音。
4 加強和改進高校青年教師網絡思想政治工作的對策
數據表明,我國網民中有60%的人經常在網上發表自己的評論,90%左右的網民把互聯網看作及時信息的第一獲取渠道,70%的網民認為互聯網資源真實性是可靠的。總之,網絡對青年教師思想政治教育影響度越來越強。
首先,網絡信息的迅速傳播深深影響著青年教師的學習、生活等方面,在輿情上是廣大青年教師的網絡思想動態反映,也是教師的日常工作、生活環境狀況的反映,是青年教師思想的“天氣預報”。及時關注、了解、疏導青年教師的網絡動向,將有利于高校提高教學管理能力。八十年代是思想啟蒙的時代,星星畫會、民主辯論,到“八九”中斷。 1992年鄧小平南巡,改革開放的號角再響,都市報涌現,開始了媒體邁向市場化的時期。進入新世紀,專業主義成為了新聞人的追求。2003年,中央電視臺選出十大“中國記者風云人物“,上榜者有披露北京出租車業壟斷黑幕的王克勤、揭露孫志剛案的陳峰。雖然央視宣稱每年一次的“大盤點、大特寫、大透視”未有實現,但起碼在那一年舞臺的聚光燈下,新聞人得到了明星級的厚遇。孫志剛案的報道更促使人大廢除收容遣送制度,至今為人樂道。2008以來,社交媒體登場,微博開辟了新的話語場,到2013年因為官方嚴管和其他社交媒體的競爭而頹勢凸顯。現在,新聞人除了要在官方和市場間的夾縫中生存之外,還受到技術的挑戰,可說三面受壓。但是,技術也帶來了希望,微信公共號華麗登場,加上數字化出版平臺的普及,2013 成為新聞人的創業元年。新的獨立媒體如《羅輯思維》、《鈦媒體》、《拇指閱讀》、《中國三明治》在各自領域探索,積聚力量,開始做出風格。其次,網絡信息傳播日益虛擬化、符號化。這種情況導致一些網絡不良信息的泛濫,教師在利用網絡的同時不免被一些偏激的網絡信息所影響。對于一些信息識別能力較差的教師來說,會給他們帶來不良影響。為此需要加強對信息的篩選,引導青年教師利用好網絡,避免不良信息的影響,以自身的知識儲備,辯解能力分析判斷網絡信息的有效性。第三,現代社會網絡輿情的多元化、自由化、散漫化不斷加深,國內外試圖“和平演變”中國的西方思潮和宗教文化不斷通過網絡信息向我國人民滲透,更有甚者國內諸如邪教理論等極端乃至反動言論和思想也利用網絡的虛擬性加大對我國民眾的宣傳,這些良莠不齊的網絡輿情也不斷影響青年教師的思想。整體來說,網絡信息的飛速發展給我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視野和信息接收渠道,不少人把網絡稱為第四媒體,在高效尤其是在青年教師群體中,網絡信息的檢索與使用變得越來越重要。如果我們能科學合理地利用網絡輿情,那么對青年教師思想政治教育將產生積極的、有益的影響,所以我們必須主動占領網絡思想政治工作陣地,提升運用網絡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
5 加強和改進高校青年教師網絡思想政治的具體工作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加強高校青年教師隊伍建設,提高青年教師網絡思想政治素質,促進青年教師全面發展,引導廣大高校青年教師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作為高校的管理者機構,應該積極開展以下工作:
5.1 領導高度重視,將網絡手段作為青年教師網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工具。作為領導干部要深刻認識到,網絡作為信息化的主要載體,已融入到人們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同時由于網絡世界信息龐雜,難免泥沙俱下,以至于一些領導干部“談網色變”,認為網絡會給思想政治工作帶來負面影響,從而拒絕接觸網絡,個別的還采取極端的方式,關閉網絡,結果使得一些本已健全的網絡設置成了撂荒之地。這種觀念和做法無疑是需要糾正的。其次,注重把學習網絡技能納入部隊政治教育和人員培訓的內容,充分運用高校學科和人才優勢,健全青年教師政治理論學習制度,采用多種形式開展學習。
5.2 積極建設利用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平臺。首先,要牢牢把握正確的網絡輿論方向。積極建立優質、健康的網絡平臺,將網絡平臺建設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嘗試建設一批受青年教師歡迎的網絡服務平臺。其次,要把正確的價值觀念輸入到互聯網的輿情當中。堅持從高效教師自身做起,保持思想觀念的純潔先進,抵制不良信息。合理運用網絡的正能量,傳播社會正義,弘揚優秀的文化傳統。經過長期努力做好網絡教育,把科學、正確、系統的世界觀、人生觀融入青年教師群體的思想,培養他們的理性思維與辨明是非、解決問題的能力。只有具備了這種能力,網絡資源才能為我所用。最后,積極組建高校網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提升網絡平臺的管理能力。
當然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改變只依靠網絡專門部門和專業工作者的狀況,要發動全體教師隊伍,特別是青年教師要作為中堅力量,依靠社會各方面的力量來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
參考文獻:
[1]左東嶺.必須重視青年教師的“繼續培養”(N).文匯報,2011-
04-09(01).
[2]馬征.加強高校青年教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對策探析[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3(04).
[3]呂新榮,任旭虎.新時代下的高校青年教師思想政治教育淺析[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3(6).
[4]劉艷群.獨立學院青年教師師德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價值工程,20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