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對BICC協議的介紹與優勢的分析,說明BICC 協議在軟交換應用中的重要性,分析了BICC協議的特點以及未來網絡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BICC SN CMN CSF BCF
1 BICC簡介
BICC協議應用在UMTS移動軟交換核心網絡中,是NC接口的應用協議,它提供獨立于用戶面承載技術及控制面信令傳輸技術的局間呼叫控制能力。它提供對(G)MSC Server之間呼叫接續的支持,用于(G)MSC Server與其它MSC Server的互通。
2 BICC協議的特點
BICC是對ISUP協議的演進和發展,它在ISUP基礎上增加了完善的APM機制,刪除了電路控制機制,不存在實際的物理電路的概念。它全面支持ISUP提供的既有消息,其最基本的特點就是將呼叫控制和承載控制分離,使得呼叫業務功能(CSF)和承載控制功能(BCF)相獨立,也就是使MSC Server可以獨立于不同的MGW(ATM/IP),做到控制和承載分離。利用BICC協議就可以使包括ATM、IP網絡在內的各種數據網絡,承載全方位的PSTN/ISDN業務,所以BICC被認為是傳統電信網向多業務綜合平臺演進的重要支撐工具。它不直接對媒體資源(ATM、IP)控制,而是通過標準的承載控制H.248協議對這些資源進行控制。它的APM機制用于在對等節點之間傳遞承載相關的信息,它有在呼叫控制消息(比如IAM)中帶于Applicatiom transport信元和通過專門的雙向APM消息攜帶Applicatiom transport信元兩種表現形式。
3 BICC協議的節點模型
BICC的節點模型分為SN(服務節點)和CMN(呼叫仲裁節點),兩種節點都由呼叫業務功能(CSF)和承載控制功能(BCF)組成。CSF負責BICC之間、BICC和窄帶信令之間的呼叫接續,是分離網絡控制層面的實體,體現在物理網元上對應于MSC Server;BCF提供承載交換控制功能,是分離網絡承載層面的功能實體,體現在物理網元上主要對應于MGW或者承載網設備。當BICC控制承載的時候,就是SN模型;當BICC不控制承載的時候,就是CMN模型。即當MSC Server控制MGW的時候為SN,反之就是CMN。在實際的組網中,節點可能既具有服務節點的功能,也有CMN節點的功能。節點作為CMN時,支持除承載操作外的Server功能,如匯接、關口功能。因此,CMN節點可以較大的提高節點的呼叫處理、轉接能力,常用于T局和G局場景。
4 BICC協議承載
在IP承載方式下,BICC的局間呼叫可分為三種:前向延遲承載建立方式呼叫、前向快速承載建立方式呼叫、后向延遲承載建立方式呼叫。承載建立方式中用到的幾個名詞:
前向:承載建立時發起的協商請求的方向與呼叫方向相同。
后向:承載建立時發起的協商請求的方向與呼叫方向相反。
延遲:前向的IAM消息中是否攜帶了Tunnel data(隧道信息),沒有攜帶,則為延遲。
快速:前向的IAM消息中是否攜帶了Tunnel data(隧道信息),如果攜帶,則為快速。
采用何種承載建立方式,是由出局側決定的,出局側通過IAM消息中攜帶上述內容通知被叫局配合。目前現網中應用廣泛的是前向延遲承載建立方式。如果局間走BICC信令,用戶面為IP承載,承載建立方式為前向延遲,則在被叫側用戶接口跟蹤時可以發現IAM消息中不帶隧道消息并指示為隧道方式及前向建立,被叫回的第一個APM中不帶隧道信息,主叫發出的第一個APM消息中帶隧道信息,被叫回的第二個APM中帶回隧道信息,然后主叫局發起承載建立,被叫局找到被叫后回ACM(振鈴)及ANM(摘機)。
5 BICC協議發展的方向
在現網中BICC協議只是使用在SN模型階段,隨著網絡的不斷發展,TMSC會發展使用CMN模型,BICC的CMN呼叫實際上是BICC匯接呼叫的一種。當網絡中的MGW通過IP全互聯在一起時,始發端的MGW實際上是可以直接和落地端的MGW建立IP連接的,即IP承載可以在起始和終結的兩個MGW間直接建立。TMSC只有MSC Server,無MGW。在實現時,MSC Server入局側和出局側都是BICC,并且入局局向和出局局向都支持BICC CMN呼叫,則可以建立BICC CMN呼叫。BICC CMN局點由于不控制承載,只是提供信令的轉接,使TMSC的網絡可以較大的提高節點的呼叫處理、轉接能力。在中間層匯接局MGW互連基礎上,用CMN局實現各中間匯接局互連,匯接局只需要與CMN連接及進行少量數據配置,即可進行全網互通,使得運營商的組網更加靈活。
參考文獻:
[1]華為技術服務有限公司.BICC協議分析.2012年.
[2]王洪峰.下一代網絡中的BICC協議的研究與應用[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9(07).
[3]李丹鳳,張治中.NGN網絡監測系統中BICC協議的研究與應用[J].電信科學,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