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今社會,對大學生的責任教育重視程度不夠。高校應當承擔大學生責任教育的理論教育方面,而社會應該承擔的責任教育的實踐教育。
關鍵詞:責任教育
現如今的高校和社會在現實教育情況中,都沒有承擔起責任教育應有的責任。
主要表現在:高校在許多方面對教育責任缺乏必要的組織;缺乏宣傳;缺乏相關的文化環境;缺乏責任教育效果的制度保障;沒有相應的責任教育的評價機制。此外,除了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專職教師能夠承擔自身的教育責任外,其他科目的教師都缺乏教育責任意識。個別教師僅是對理論知識進行講授,沒有更好的把握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和理論教育,無視教育對象,就造成心理冷漠、麻木。
社會上關注大學生的責任教育主要只是對大學生存在的一些不負責任的現象進行批評,但是并沒有引起人們對大學生“應該承擔什么樣的社會責任”進行討論,所以這種批評只是一時的。
而高校和社會本身就應該承擔起教育主體相應的責任,承擔起為大學校樹立榜樣的責任,但是這種責任在教育實踐中卻沒有發揮出來,大學生責任教育面臨著要求大學生實現自己都尚未達到標準的這種教育困境。通過虛擬的網絡空間,尤其是在目前越來越多的大型的網絡群,存在很多負面信息的傳播,影響青少年的成長。盡管近年來引進了相應的網絡管理系統,網絡限制未成年人及其他相關工作也正在迅速擴大,網絡本身的特點,尤其是監控管理困難和管理責任無法確定,使大學生面臨更多的教育的問題。面對惡劣的攻擊,最有效、最根本的力量是需要全社會行動起來采取措施共同抵御。
當前的責任教育還忽略了教育過程中群體之間存在的差異。由于每個年齡段都會有差異,所以就需要有針對性進行教育。因為不同的年齡段的年輕人都有自己的特點,因此責任教育也需要遵循人的責任心理成長的熱點進行。同時,大學生又可以從性別,學科,地域及其他角度或從加入的社團、從事的專業來進行區分。大學生開展責任教育也要充分考慮到這些因素的變化。統一使用相同的教育內容和方法,對一個群體行之有效,而對于另一個群體也許會不那么有效。事實上,在當前大學生責任教育實踐中,這個問題確實存在。一些高校開展思想教育,對不同的群眾采取的教育卻是相同的,沒有考慮到中間的差異。
例如,從學科和性別兩個角度來進行分析。在教育實踐中,由于性別差異,女孩男孩的教育重點會有所不同。因為女孩子的家庭教育更為嚴格、詳細,所以女孩的責任感應該是教育的成果。相比之下,比較外向的男生,叛逆強烈他們的責任感是自身摸索體會出來的。對于這一點,對女生的責任教育應該是以實踐為導向的教育,通過實踐產生其外在的責任感,以此來加強責任行為能力。還需要加強對男生的理論教育,這樣他們才能在實踐中讓責任意識得到教育升華。從文科和理科的角度來說,知識結構具有很大的區別。在實踐中,文科生往往會從一種主觀意識的確定性的角度上升到理性的認識,理性的因素可以迅速的內在化,理科學生都習慣于尋找客觀規律,使邏輯迅速的外化。因此,相關數據顯示文科生相對于理科生往往具有更強的責任感。為了解決這種情況,責任教育應著眼于“缺少什么”的教育,文理科生需要互相彌補下。因此忽視教育的目標群體差異的責任教育,將會導致差異的不斷擴大。
目前大學生的責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沒有獨立的教育理論,教育理論的內容已經過時。通過長期的測試,反復證明灌輸理論在教育實踐活動中也十分重要,但長期以來這種教育方式也導致教育效果不佳。在實踐中,可以采用一些好的教育方法引導學生。比如,觀看一些有教育意義的影片引導學生的思維等。因為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都接觸到網絡信息,所以網絡信息比直接傳授更具有威信。但是,虛擬的網絡空間,缺乏有效的監測機制,因此就需要大學生用自己的道德和責任感來抵制不良的影響。面對時代發展的需求,我們就需要適應網絡的發展,創新責任教育網絡教育的方式。
大學生社會責任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需要大量的事實和數據,調查研究具有非凡的重要性。責任教育理論的教育環境需要適應環境的發展和創新。例如,想知道如何有效的施行責任意識教育,就不能依賴教師的教學結論,需要自己進行對比,這樣才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科學結論。在當前開展的責任教育工作中,我們可以看出無論是教育理論還是教育實踐都有著明顯的滯后和被動,導致研究工作的理論和實踐的發展落后。
教育責任的主要目的不僅局限于培養、增強大學生的責任意識,提高大學生的責任實現能力是最重要的。大部分學生具有比較強烈的責任感,但是仍然有非常多的學生實現能力較弱,他們應該知道怎么辦,但目前還沒有積極主動去做。這是教育的責任之間的內在和外在難以跨越的鴻溝。
大學生責任教育效果還具有穩定性差和整體性不強的問題。如果我們說一個人擁有強烈的責任感,它就應該是時刻在生活中承擔起,不應該是一時的,這樣的責任才是相對穩定的。但是當代大學生普遍具有強烈的家庭責任感,但是集體生活中的責任意識普遍較差。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看出,針對大學生責任教育的現在問題應該是持續性,而不該成為階段性的問題,不應當僅僅從大學校園進行培養,應該動用全社會并集合家庭的力量進行培養。
參考文獻:
[1]張道理.大學生道德觀特點及教育方法選擇[J].思想教育研究,2007(8):41.
[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2004(9).
[3]金亮賢.學校責任教育略論[J].教書育人,2002(22).
[4]黃本玉.當代大學生道德失范與道德責任教育[J].濰坊學院學報,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