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職院校已占據我國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職院校承擔著培養千百萬懂專業、精技能、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高職教育培養出的人才質量已經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高職學生素質教育水平直接影響到人才質量的高低。文章主要圍繞當今高職學生的素質教育現狀,分析高職學生素質教育中出現的問題,重點尋找解決高職學生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高職學生 素質教育 有效途徑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指出,在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基本道德規范教育的同時,還要“以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深入開展素質教育”,特別要加強“人文素質和科學精神教育”。
高等職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弘揚中華民族先進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培養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合格接班人的光榮使命。但目前高職院校存在著文化氛圍普遍不夠濃,文化底蘊不夠深,部分教師文化素質欠缺等一系列問題,嚴重制約了高職教育的健康發展。
1 高職學生的素質教育現狀
1.1 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的現狀及出現的問題:高職教育重視和加強人文教育,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這就要求高職教育不僅要注重對學生進行從事某個職業所必不可少的知識和能力的灌輸和培養。我國高職院校的大學生普遍缺乏人文知識,許多學生在語言文字表達、文字書寫質量、文學藝術修養方面沒有達到大學生應有的水平。作為一名大學生,如果沒有一定的人文素質和做人、處世的能力,是很難在社會上站住腳的。人文素質的提高,應該是人格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知識經濟時代需要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融合的人才。而忽視人文素質的提高就會造成學生人格上的“殘疾”,帶來一系列嚴重問題。
隨著現代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對技術人才的需求空前加大,導致一些高職院校盲目進行改革,過分的強調職業技術教育,輕人文素質的培養,把我們的學生培養成為技術熟練的“工具人”。
1.2 高職院校在思想道德教育環節主要存在的缺陷與不足:眾所周知,思想道德教育在任何時候都是一個院校教育的重中之重,關系到一個學校的生存發展,有著指導性意義,他是學生個體培養的基礎和核心,是其他一切素質形成的前提和主體。只有做好了思想道德教育,其他的文化素質和綜合能力的培養才能順利有效地進行
高職教育的自身特點就體現了它的高度社會性,只有不斷適應社會的發展和需求,才能有效保障高職教育的學生就業率和學校的發展壯大。在當前形勢下,只不斷適應市場需求,積極培養實用型人才才是明智之舉。但高度社會化又必然會影響學生的思想觀念,一些消極思想的侵蝕會對學生造成不良影響。
高職學生和其他本科院校學生相比,由于培養目標的不同,其思想行為具有鮮明的特性。高職學生思想活躍、求知欲強但生活沒有明確目標,做事缺乏韌性和毅力;他們容易接受新事物但缺乏個人的主見和判斷力;他們注重個性的發展卻忽略團隊協作精神;他們務實、獨立但功利性強,缺乏自我認同;他們自立意識強烈但意志品質薄弱;他們自信心很強但眼高手低,不切實際……
在校高職學生中,有相當部分學生是獨生子女,從小到大沒受過苦,受過氣驕氣十足。高職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是學校、家庭、社會綜合作用的結果。在市場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數以萬計的家庭有著“一切向錢看”、金錢至上的價值觀,由此產生出自私自利,惟利是圖的道德觀,其行為習慣也變得粗俗,嚴重影響了高職學生的道德教育發展。
2 原因分析
2.1 觀念上的偏差仍然是造成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滯緩的重要因素。技能型人才沒有相應的社會地位,致使他們失去了繼續接受高等職業教育的信心,高等職業教育必遭冷落。
2.2 傳統的職業教育觀依然是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的瓶頸。我國產業布局和結構的調整對人才培養的結構和素質不斷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2.3 眾所周知,高校生源直接決定著一個學校的教育和科研水平,優秀的生源一直以來都是高校競爭的核心,高職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實用型人才,這與高校培養理論應用性人才的目標有極大的不同,但高職教育也需要一些新鮮血液的加入。但在實際情況下高職院校由于招生批次晚,而且學費高昂,很多沒有錄取上本科的學生也不愿選擇填報,這些都極大等影響了高職院校的招生。而生源短缺對今后的發展極為不利,必須引起重視,及早解決。
2.4 辦學經費嚴重不足:就客觀要求而言,高職高專主要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教學經費投入相對較多,辦學成本不低于甚至高于普通本科教育。由于經費投入渠道不暢,經費短缺,硬件建設跟不上。
2.5 師資力量嚴重不足:目前各高職院校倍感困擾的不僅是教師人數的嚴重不足,教師的知識能力結構與高職教育要求相去甚遠,不利于教師向“雙師型”方向發展。
2.6 國外人力資源開發機構將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產生沖擊。自中國入世后,國外很多人力資源開發公司和高等教育國際合作項目進入中國市場,贏得了廣大用戶的歡迎。而目前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體制受種種條件的限制,無法與之競爭,以至于被擠出人力資源開發市場。
3 推進高職學生素質教育的實行辦法
素質教育的推行已經成為大勢所趨,在當前的社會形勢下,為確保素質教育的質量,有效的提高在校生的素質教育質量。改革早已成為必然之舉,同時還要遵循以人為本的宗旨。積極調整素質教育結構,轉變教育目標和方式,培養實用型人才。針對這個問題,本人根據自己在教育行業對學生工作及教育政策的認知,認為可以從以下8個方面進行:
3.1 培養優秀教師隊伍,逐步提升高職院校教師教學水平。眾所周知,教師是教學環節的主體,直接決定了一個學校的教育和科研水平,同時他們還擔負著教學改革和課題研究的重任。無名師無以成大學。同時學生的人格培養和人生觀的形成發展也同樣離不開教師的引導和教育,教師除了教書,更要育人。教師除了傳授學生們一些專業知識外,更要在課外關心學生們的生活和心理健康,對處于人生迷惑時期的大學生給與積極的引導和幫助,為他們的成長保駕護航。教師在提高自己業務水平的同時,也要不斷學習一些必要的心理社會知識,了解處于成長中的大學生的心理狀態,掌握規律。此外,高職院校還要注意對學?;鶎臃照叩亩ㄆ谂嘤枺粩嗵嵘麄兊木C合素質,既要培訓,也要進行不定時的考核,組織他們參加學習,內容要廣泛,既可以包括一些基礎的管理和相關知識,還要增加一些心理學和社會學等知識考查,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識也在考察的范圍內,通過以上這些措施,高職院校的教育教學水平一定會提升一個新的高度。
3.2 構建高職學生素質教育課程體系。構建高職學生素質教育課程體系并不是要編寫一套全新的教材,主要是結合當今高職學生的實際情況加強已有教育內容的整合,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的內容體系。不僅要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正確的素質教育輔導,還要在課堂之外對學生進行輔導,如以講座或做演講補充,滲透于課程教學或技能實訓之中,滲透到校園文化和社會實踐之中。其次,修訂教學計劃,增加人文社科課程在教學課程中的比重,將素質教育全面的、廣泛的滲透到學生的學習生活之中。
3.3 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力度,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多樣化。一個學校的思想教育水平,對于學校發展意義重大,學校只有從自身做起,在思想和行動上重視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有效地減少一些極端事件的發生。高職學生正處于一個人生迷茫期,思想偏激,思想與行為的矛盾,使得他們常會出現一些極端行為,造成無法挽回的后果。對此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行之有效,不能僅僅停留在口頭上,還要付諸行動,在實際生活中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除了傳授一些必要的理論知識外,更要教會他們一些做人處世的方法,遇到一些困難和挫折要積極應對,不能一味逃避和退縮,堅持自己的底線,把握好自己的做人尺度,避免一些錯誤思想的滋生,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為導向。
3.4 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指導家長對學生的正確引導和諄諄教誨。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是現代國民教育的三大組成部分,家庭教育是基礎、本源的教育,是至關重要的一環,是其他兩種教育無法替代的。高職院校學生的素質教育有很多難題亟待解決,而學生家長的介入,是解決一系列難題的一個積極因素和最佳執行者。因此,我認為,高職院校應積極指導學生家長對學生學習和生活的正確指導,讓學生家長對加強學生素質教育在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有更深刻的認識。
3.5 高職學生自身定位準確,強化素質教育。針對高職學生普遍對自身定位不準這一現象,高職學生應及時地調整自己的心態和角色,認清現實,展望前程,重新樹立起遠大的理想。高職院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對現代社會企業的貢獻越來越大,可以講,任何一個企業,離不開高職院校培養出來的技術精英。學生在校期間,應努力學習專業技術知識,積極參加各項活動,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不斷增強自己的擇業競爭能力,應該相信,高職學生只要樹立信心、腳踏實地、積極進取、努力學習,都能學到一技之長,都會各盡其才,最終會為社會做出巨大的貢獻。
3.6 加強校園文化建設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校園是學生長期居住和活動的場所,校園文化的優劣,對學生的素質教育有著重大的影響,應根據青年人的特點,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潛在教育作用,校園文化是學校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所形成的校園精神和文化氛圍,具有潛在的滲透性。學校通過開展學術、科研、文化、藝術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充分利用社團等文化組織,陶冶情操,提高素養,使大學生從中受到教育和啟發,并最終使學生得到全面提升。
3.7 積極推進素質教育方式多元化,重視社會活動和實踐在高職教育中的時代價值。受種種條件的限制,當前我國的在校大學生往往缺乏社會實踐,空有理論知識,卻無實踐經歷,這就造成了很多大學生眼高手低,動手能力差。素質教育由于周期過長,在校學生由于長期接受學校教育,缺乏社會實踐經驗,造成他們對社會認識不足,思想不成熟,容易上當受騙。所以,高職院校加強對在校學生的社會實踐教育是很有必要的,通過安排一些實踐活動如專業實習、下鄉鍛煉、幫扶貧困獻愛心等活動,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使學生們在深入基層和工作實習的過程中了解社會,學習社會這本“無字書”。通過這些實踐學習活動,提高高職在校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為他們今后的工作和生活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李東陽.高校思想政治大學生主體地位的確立[J].教育與職業,2008.
[2]李亞民,陳向平.以素質教育為特色構建高職實用型人才培養模式[J].教育與職業,2006(5).
[3]俞克新,李飛鴻.高等職業教育的教學改革與素質教育[J].教育與職業,2004(17).
[4]郝克明.跨世紀教育發展戰略的思考[N].中國教育報,1999年6月5日.
[5]陳至立.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統一思想,提高認識,深化改革[N].中國教育報,1999年6月22日.
[6]蒿鵬,梅麗.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實施現狀的調查與研究[J].山東省團校學報(青少年研究),2008(3).
[7]吳萍鮮.淺析大學生社團建設在素質拓展活動中的作用[J].浙江萬里學院學報,2003,16(5).
基金項目:安徽省教育廳關于高等學校省級人文社科研究項目“高職大學生素質拓展途徑研究”;項目編號:2010sk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