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實踐教學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重要環節,也是提高教學實效性的有效方法和重要途徑。近年來,我院“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推行實踐教學改革,以“求真、求實、求效”為指導思想,大膽革新,規范管理,逐漸摸索出一套切實有效的實踐教學模式和運行機制。
關鍵詞:“基礎”課 實踐教學 改革
實踐教學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重要環節,也是提高教學實效性的有效方法和重要途徑。2005年2月,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頒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指出:“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所有課程都要加強實踐環節,要建立和完善實踐教學的保障機制,探索實踐育人的長效機制。圍繞教學目標,制定教學大綱,提供學時,提供必要的經費,加強組織和管理,把實踐教學與社會調查、志愿服務、公益活動、專業課實習等結合起來,引導大學生走出校門,到基層去,到工農群眾中去。要通過形式多樣的實踐教學活動,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和觀察分析社會現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學效果。”依據文件精神,我院“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以下簡稱“基礎”課)于2011年2月開始推行實踐教學改革,潛心探索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和運行機制。三年來,我院“基礎”課實踐教學改革以“求真、求實、求效”為指導思想,大膽革新,規范管理,逐漸摸索出一套切實有效的實踐教學模式和運行機制。
1 “基礎”課實踐教學課程的實效機制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是指在課堂教學的基礎上,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圍繞課程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的主要內容,進行課堂外的實踐活動,老師指導學生把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與方法運用于實踐,在實踐中理解和把握理論知識,并且內化為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科學思維方法。而課堂理論教學是實踐教學的基礎,實踐教學是理論教學的深化和拓展,是對所學的政治理論知識的運用。
目前,一些高校在“05方案”的基礎上,紛紛進行改革,從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中分出2個學分開設社會實踐課程,并且進行了不斷探索,取得一定成效。我院《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率先改革,在實踐教學的實效性方面做了三年連續嘗試,取得了一些經驗。
1.1 創新教學模式,革新教學理念
首先,我院“基礎”課實行“2+1”教學模式,2學分為課堂教學環節,1學分為課外實踐教學環節。實踐教學貫穿于整個學期,由任課教師全程指導學生分組完成自選實踐項目,有效避免了實踐的盲目性和突擊性,同時又增進了師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在教師有步驟地指導下,學生須用一學期的時間來分階段完成實踐項目各項任務,在實踐中慢慢體驗、漸漸成長,自覺將理論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達到“知、情、意、行”的轉化,實現知行統一的教學目標。
其次,打破傳統教學理念,創新實踐教學理念。傳統的思政課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主體,以教材為中心,以課堂為平臺”,重說教,輕養成,缺乏應有的感染力和說服力。我院“基礎”課實踐教學改革打破傳統教學理念,“以學生為主體,以實踐為中心,以社會為平臺”,突出學生主體地位,教師只是引導者。通過實踐教學,為學生創造更多接觸社會、主動思考的機會,培養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力、習慣,鍛煉其溝通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深化其對于書本理論知識的理解;使之獲得優秀道德品質和法制觀念養成的親身體驗。
1.2 強化組織管理,規范指導過程
實踐教學的一個通病是往往缺乏有效指導,組織管理不力,實踐流于形式。為保證“基礎”課實踐教學能夠有序開展,并真正取得實效,我們專門制定了實踐教學規范性指導文件,明確規定整個學期實踐教學的工作流程和具體要求,詳細分解各階段任務目標,使實踐教學能夠按照自身操作流程有規范、有計劃、有步驟穩步推進。每位教師必須在開學第一周提交實踐教學具體實施方案,寫明具體活動項目內容、詳細的實施步驟、教師和學生的具體工作任務和要求以及每周進度安排。實踐項目必須拆解成幾個具體的階段任務,并在方案中明確學生每周的具體工作任務,要求學生每2-3周提交一項具體階段成果。教師必須全程參與、指導和監督各實踐項目,并在修改各階段成果時保留修訂痕跡或指導意見,與最終實踐成果一起存檔備查。對實踐項目實施過程監控和中期成果檢查,有效避免了學生敷衍了事,期末臨時突擊的現象。學生只能按照方案進度要求,在教師指導下循序漸進完成各階段任務,去真實地面對和解決各種各樣的問題,在實踐中體驗成長。
附:實踐教學進度安排表
1.3 豐富實踐形式,完善考核機制
思政課的實踐教學不是理論教學的調味劑,而是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教學環節。實踐教學要緊緊圍繞思政課教學目標創新實踐活動形式,不能簡單認為實踐教學就是參觀、考察或看影視資料。近年來,我院“基礎”課結合課程目標先后組織了社會調查、專業認知訪談、道德模范訪談、模擬法庭、拍攝公益短劇等豐富多樣的實踐形式,通過實踐項目激發學生主體的問題探究和引發心理體驗,把實踐教學過程轉化為學生主體品格養成、精神塑造、素質提升的發展過程。在考核機制上,實踐方案明確規定各項目需提交的成果材料、評分依據及分值比例。首先,教師根據小組歷次提交的階段性成果質量綜合評定小組實踐成績。然后,在此基礎上結合個人實際承擔工作量以及完成質量、個人實踐總結綜合評定學生個人實踐成績。學期結束時,各組實踐成果必須在班內集中展示評比,各團隊相互點評并推薦優秀團隊在全院交流展示。實踐成果展示為學生之間、甚至教師之間互相學習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學習交流平臺,既激發了學生實踐積極性,又推動了教師不斷進步。
2 我院“基礎”課實踐教學成果反饋及經驗推廣
自2011年2月開始,我院“基礎”課實踐教學改革已經推行了三年共六個學期,課改對象覆蓋至全院所有學生。從實踐教學改革效果上看,我院“基礎”課實踐教學運行周期長、覆蓋面廣、影響有深度,在提高教學質量、增強教學實效性以及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等方面均發揮了重要作用。
2.1 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實踐教學環節培養了學生綜合素質
實踐教學引導學生在實踐中自我學習和鍛煉、體驗成長,真正將課堂理論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達到“知、情、意、行”的轉化,實現知行統一的教學目標。實踐活動既提高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又鍛煉了學生的組織能力、溝通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學生綜合素質得到提升,教學實效性顯著增強。學生在實踐總結中寫道,“實踐教學讓我們深切體會到該課程實際上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而不是原來想象的理論說教。”“每周都有實踐任務,不敢懈怠,在不知不覺中我們慢慢領悟了為人處世的道理,既學習知識和技能,又了解人生與社會;既提高自身素質,又增進同學友誼。”教師認真敬業的指導工作,同樣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學生對待工作的態度,也向學生正面滲透一種誠實求真的調研精神。
2.2 開發優質網絡課程,保障了實踐教學的進度,增強了師生互動
近年來,圍繞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我院先后開展了思政課社會實踐保障體系建構研究(2012年)、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模式研究(2013年)等相關課題研究。通過研究,我們厘清了思政課社會實踐的目的、內涵和形式,認真查找了思政課社會實踐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之處,并就如何加強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建構思政課社會實踐保障體系提出了相關對策和建議。2012年1月開始,“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優質網絡課程建設項目結合實踐教學需要,進行了相關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建設。在網絡課程平臺上,學生可以自行下載社會實踐具體實施方案、進度表、社會調查常識與技巧、歷屆學生優秀成果等,充分了解實踐教學要求和所要達到的目標。學生還可以網絡課程平臺提交實踐成果,與教師進行討論和交流。教師則可以通過課程平臺實時掌握學生提交作業情況、實踐進度,減輕清點統計負擔;還可以通過課程交流平臺征集實踐教學意見和建議。
2.3 實踐教學模式規范化,形成了長效機制
我院“基礎”課實踐教學經過三年的不斷研究、摸索和總結,已經初步形成一套切實有效的實踐教學模式和運行機制。在實踐教學規范化管理、全過程監控方面形成了較為成熟的經驗和做法,并得到兄弟院校同行和專家的認同與稱贊。
首先,實踐教學貫穿于整個學期,有計劃、有步驟地在教師指導下循序漸進完成,使得學生能夠深度參與實踐項目,有比較充裕的時間認真分析、思考和解決問題,慢慢用心感悟、體驗和成長。
其次,教師的全程指導和分階段提交中期成果,有效地督促了學生認真對待實踐任務,提高了實踐教學質量,避免了實踐教學的盲目性、突擊性。
再次,規范化的組織管理使得實踐教學開展井然有序。實踐教學規范性指導文件明確規定實踐教學的工作流程和具體要求,詳細分解各階段任務目標,使全體師生能夠統一按照操作流程有規范、有計劃、有步驟穩步推進實踐教學。
最后,實踐成果展示評比和推優工作,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一個相互交流學習的平臺,也是促使實踐教學不斷提高進步的重要環節。我院“基礎”課實踐教學改革在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改革創新方面已經在一定范圍內起到了示范引領作用。有的院校主動向我們索取實踐教學改革相關資料,并到訪交流。
我們也認識到我院“基礎”課實踐教學改革時間不長,還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一是實踐活動內容有待豐富,實踐主旨理論高度有待進一步凝練、提升。二是應努力針對各專業特點,開發與專業技能、素質相結合的特色實訓項目,既能夠激發學生參與本課程實踐教學的熱情,也可以使學生在實踐中提高自身專業技能和素質。
參考文獻:
[1]喬樹森,樸素艷.關于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改革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1(4).
[2]劉建濤.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課程化構建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3(1).
[3]豆艷榮.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探討[J].歷史教學,2011(20).
[4]柳禮泉.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研究[M].湖南:湖南大學出版社,2006.
[5]呂志,黃紫華.面向社會 實踐育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探索[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9.
基金項目:本文是北京青年政治學院教育教學建設委托項目“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模式研究”(項目批準號:MW20131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葉承芳,女,江西贛州人,北京青年政治學院社科部教師,北京市屬高校教師發展基地(中國人民大學)研修教師。
周穎,女,北京青年政治學院社科部,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