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試著從不同讀者的角度分析《蛙》中“姑姑”的形象,不同的時代不同的讀者他們心目中的“姑姑”形象是不一樣的,借以批判當時人性的喪失,再聯系到現今獨生第二胎政策的實施來呼吁政策下更多的理性和聯系實際。
關鍵詞:姑姑;讀者;人性
《蛙》是以新中國近60年波瀾起伏的農村生育史為背景,通過講述從事婦產科工作50多年的鄉村女醫生“姑姑”的人生經歷,在形象描述國家為了控制人口劇烈增長、實施計劃生育國策所走過的艱巨而復雜的歷史過程的同時,成功塑造了一個生動鮮明、感人至深的農村婦科醫生形象。“姑姑”這個形象是讓人可敬可恨的,她的結局既讓人嘆息又有點自作孼不可活的快感。本文試著從讀者接受理論來分析她在文中的形象,反思人性的變化。
在《蛙》中,“姑姑”形象隨著情節的發展逐漸在讀者心目中形成,這個形象在不同讀者心目中基本上是相似的,可以形成共鳴。文中的主角“姑姑”是個比較復雜的人物形象。她非常善談,身懷絕技的,又忠誠于黨的事業,是剛正不阿的一個人物。她根正苗紅,父親是共產黨員,醫術高超,是革命烈士。她自己也繼承父業,進入專區衛生學校學習,接受接生培訓。農村里當時還請著不懂醫術的傳統的“老婆娘”接生,對于熟練新法接生的姑姑,開始還是不能接受的,但隨著姑姑手藝的日益精湛,她的名聲越傳越遠,新法接生也得到了人們的認可,姑姑可以說是產婦的福音。在為陳鼻老婆接生時的冷靜和怒斥和暴打“老婆娘”田桂花,姑姑的形象頓然躍于紙上,她既手藝好又處事不驚,這在后來的計劃生育中有體現。她遇到迂腐沒文化的“老婆娘”又展現了另外一面,一面咬著壓根怒斥,一腳踢在老婆娘屁股上,一手拎著藥箱,一手揪著老婆子腦后的發髻,將老婆娘拖拉到院子里,還自稱“老娘”。這樣一個既大膽潑辣帶點土匪氣味的姑姑讓人是喜愛萬分。但她也不失幽默和同情心,在給小跑家的母牛接生時,看到母牛的眼淚她立馬就掉眼淚了,接生成功后還諧謔“真是奇怪,女人生了女孩,男人就耷拉著臉;牛生了小母牛,男人就咧著嘴樂!”在進行計劃生育時,即使受人指著脊梁罵,被人打,被家人不理解,她還是堅持著這項事業,在文化大革命時受了諸多罪依然堅持著。她的思想境界是高的,她看到了如果中國不進行計劃生育,那么不僅會影響中國,也會影響世界。同時她又是不偏袒的,這也是她做人成功之處。在侄媳婦懷第二胎時,她沒有懷有私心,依然堅決的把孩子打掉了。
但姑姑又有著冷血頑固的一面。她忠于黨的事業,但卻在具體執行黨的政策時不會靈活應對,堅持超過指標的孕婦就必須把孩子打掉,這就導致了文中多處婦女的悲劇,也是她自身悲劇的原因之一。張拳老婆在被抓去打胎的路上跳入河中想逃跑,她并不是馬上去救孕婦,而是把船熄火,慢慢跟在水中懷著五個月身孕的正吃力游泳的孕婦后面。這時候姑姑的淡定卻讓人心冷,不管是出于什么理由,救人是最重要的,她卻為了報復孕婦不按政策私自懷孕要得到教訓樣的在船上看戲的心態看孕婦在水中游泳。最后這個孕婦在體力不支下沉入水中,雖然姑姑極力搶救,但是人卻死了。雖然不能將責任全推到姑姑頭上,但是她的責任卻不可推諉的且要負大部分的責任。對于在水中游泳想逃掉的孕婦,她不是勸其上岸,或者將其救上船,或者停下來追,等孕婦上岸后再勸去打胎,而是慢慢讓其失去體力,其中姑姑還笑稱想知道東風村的女人水性到底好到什么程度。這是多么的不人性化,即使后來“姑姑”在處理事情上有人性化的表現,但也不能洗脫她的罪行。
在對侄媳婦王仁美私自懷二胎的事情上,姑姑又表現了她絕無僅有的“聰明”。神通廣大的姑姑獲悉了王仁美懷孕的事后,她直接發電報到小跑部隊,動用組織的力量,讓王仁美的丈夫,文中的“我”小跑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讓組織的力量來壓迫小跑一家把孩子主動打掉。當小跑找到姑姑時,姑姑并沒有偏袒,而是義正言辭的勸小跑不能因為一個人影響全公社的任務,不能影響國家政策的實施。在姑姑的嚴厲批評下和自我訴苦下,小跑屈服了。但是王仁美跑了,藏到了娘家不出門。姑姑的聰明才智又上臺表演了。她不直接砸小跑岳母家的房子,而是砍周邊鄰居的樹,推倒鄰居家的房子,在眾鄰居的罵罵咧咧下,王仁美不堪眾壓力不情愿的出來了。但是在打胎時因流血過多,王仁美死了,這是在姑姑手上發生的第二起悲劇。雖然醫生說王仁美死是跟她的體質有關,姑姑也在搶救中獻了600CC的血給她,但是不管是王仁美的家人還是身外人,都無法認為王仁美的死跟姑姑無關。姑姑成功接生了大量孩子,但是在她手上被迫打胎的孩子數目也是驚人的。這與她晚年的瘋和怕青蛙是相關的,即使她在計劃生育過程中有過人性的一面,但是她自己的良心也不能原諒自己。
姑姑是《蛙》中最飽滿最有張力最復雜的一個形象。隨著她既堅決執行計劃生育鐵面無私甚至達到冷血無情的地步,又在王膽難產時伸出援助之手,在王仁美打胎時抽自己的血,收養和照顧被陳鼻拋棄的女兒陳眉。她是殺人兇手又是救人天使。她既對家人關懷細微大方熱情,又在計劃生育中對待侄媳婦毫不留情。她既喜愛孩子,她的悲劇又來自于孩子。她一生與接生打交道,卻未能自己生個孩子,她為小跑撮合婚姻,自己卻沒有一段美滿幸福的愛情。她在年輕時因為計劃生育受人罵,后又因愛情受文化大革命的苦,晚年還不能平靜,內心充滿自責和罪惡感,飽受精神煎熬。姑姑的一生對于她自己是個悲劇,同時也是那個時代那個環境女性悲劇的一個縮影。她的悲劇是特定社會歷史和她個人性格所造成的。
而對于不同的讀者,可以看到對姑姑不同的評價。
一時代讀者
莫言寫的是改革開放前后的事,但是讀者卻是來自于21世紀的我們,不同時代由于政治、經濟、文化的變化同樣的文學作品會有不同的讀者感受,只有到另外一個時代才能更好的克服這些限制。“對于接受理論來說,閱讀過程始終是一個動態過程,一個通向時間開展的復雜運動”。[1]姚斯在他的接受理論中提出了垂直接受來說,垂直接受主要是從歷史發展的角度評價文學文本被實際讀者接受的情況及其變化,其中有同有異。作為現在的讀者,基本上很多沒有經歷過那個嚴格的計劃生育過程,知道有計劃生育這回事,但是不知道有“姑姑”這樣的劊子手,計劃生育能殺人。對于莫言寫的計劃生育,我們更多的是一種理性的思考,對于“姑姑”的憤怒也只是看過作品后的反思,沒有經歷過“姑姑”時代的那些人的深刻而痛苦的回憶。“姑姑“只是一個符號,一個書中的形象。讀者被一個時間距離而隔開被保護,讀者并未真正的受到批判,而是“隔岸觀火”,是一個自由的主體,讀者始終保持著一種主體的統一性。而對于經歷過那些事的人,他們還是會憤怒,會激動,但是那已經成為過去式,他們的情緒在時間的推移中國被緩和。我們現在不是考慮計劃生育的得失,而是想著開放第二胎的利弊,政策隨著我國對勞動力的需求而改變,計劃生育緩解了一定時期的人口壓力,但是它的弊端已經顯現出來。
我們對于“姑姑”這類人更多的是憤怒,痛恨她失去人性,被所謂的革命蒙蔽了良心,導致那么多生命的死亡。但是跳出那段歷史,我們清醒的看到,最終殺人的不是“姑姑“,而是當時盲目和錯誤的理解政策。對于”姑姑“的行為,我們帶有一點同情和理解,我們能理解“姑姑”的悲劇不是她個人造成的,時代背景是重要的因素。
二 個人讀者
由于個體讀者的世界觀、社會地位、文化修養、經歷、性別、年齡等因素以及接受動機、興趣、審美需要等內在因素的不同,導致不同的人對“姑姑”這一形象有不同的看法。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也就有無數個“姑姑”。對于上了五十以上的的讀者來說,對于“姑姑”這樣的人,他們是恨得咬牙切齒,因為可能由于“姑姑”的存在,導致他們的孩子夭折或者親人遭遇不幸,或者房子被拆,家具被沒收等等。他們對于計劃生育不能很好的理解,可能現在能明白為什么國家要實行計劃生育,但是對于那段歷史還是不能釋懷。而對于年輕的一代,對于上一輩所經歷的事,只能從老一輩人口中得知,當他們看到“姑姑“這樣的人,不能理解,這不是犯法的事么?對于那些事是好奇而憤怒的。對于”姑姑“他們更多的是以看小說的態度來對待,不能引起回憶或者什么。而對于那些政策的決定者,會反思,當初的決定是否錯,錯在哪。
而對于國外讀者,他們不了解中國的國情,沒辦法理解中國的這些瘋狂的行為。德國漢學家沃爾夫岡·顧彬就曾批評莫言,認為優秀的文學是沒有國界的,是能引起全人類的共鳴。這點莫言也承認,認為自己只是立足于中國了,需要向國外經典學習。
三人性的缺失
不管是什么年代,哪個讀者,我們看到,人性被踐踏。“姑姑”先天使后魔鬼,一開始的救人后殺人。張拳老婆,王仁美,陳鼻老婆等等,這些人的死,無不是“姑姑”的“聰明”盲目追隨政策和當時不顧實際的政策所逼迫的,還有那不計其數的夭折的小孩,都反映了作者對那個時代的抨擊,在政策下面,人命不值錢。作為政策的執行者,姑姑也深受其害,她逐漸喪失了自己的原則,靈魂被扭曲。當然在文中不乏人性的散光點,比如收養被陳鼻拋棄的女兒陳眉,在那個時代顯得特別珍貴。接下來的黑市的代孕服務,陳眉的悲劇,又讓人氣憤不已。究竟是政策重要,還是人命重要?為了政策的實施而導致這么條血案,是不是有點不值?政策方向是對的,但是是不是過于求成?執行的手法和力度是不是太過?這些我們都在反思。
可喜的是,我們在看到計劃生育的殘酷的同時,也看到現今政策的人性,先不說第二胎開放最終目的是為了緩解就業目的,對于那些失去幼兒或者緩解獨生子女的壓力等等這些,都體現了人性化。現在是法制社會,“姑姑”那樣的時代不會再出現,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歷史大背景下人的善的一面。
注釋:
[1][英] 特雷伊格爾頓 : 二十世紀西方文學理論 ,伍曉明譯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75
參考文獻:
[1]莫言.蛙[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9
[2]范建華.中國人生存狀態和精神變遷的標本——莫言新作中姑姑形象分析.當代文學,2010.10
[3] [英] 特雷伊格爾頓. 二十世紀西方文學理論[M],伍曉明譯.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