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宗祧,河南省雜文學會理事,出版有歷史讀物《中原先賢百傳》,雜文集《好高賦》、《宗山虹嵐》。
洛陽難忘,武則天難忘,牡丹花難忘,盧舍那大佛更難忘。
她們都很美,也都很神秘。
洛陽是中華第一古都,它建都時間最早,建都時間最長。在古代,洛陽曾被稱為“中國”,而且一度代表著中國。除了近代以北京話作為普通話外,上溯三千多年,洛陽話都一直是中國的官話。特別是洛陽地處國家之中,父親山呵護著她,母親河滋潤著她,自然出落成了大家閨秀。所以,走遍中國的山山水水,洛陽是最美的地方。
中國人喜愛洛陽,雖然是普遍現象,但能說出個道道的當數周武王。武王在滅商以后來到了洛陽。他登上嵩山,虔誠地對天禱告說,確定都城,必須靠近嵩山(即“天室”)。從伊洛河的交匯處到黃河洛河的交匯處,是最適合人類生存的地方,也是夏朝的都城所在。我遍觀南北,選中了河洛之地,決定從這“天下之中”治理人民。
無獨有偶,女皇武則天更喜歡洛陽。她在未當女皇之前,就下令改洛陽為“神都”。在他執政的年代里,洛陽的地位達到了極致。
武則天為什么會如此鐘情于洛陽呢?因為武則天不僅自己是個大美人,而且還特別愛美。在目空一切的武則天眼里,唯有洛陽的美麗才能配得上她的天姿國色;同樣,也唯有她的天姿國色才能配得上洛陽的美麗。在武則天之前,已經有了中國傳統文化認可的四大美人中的前三位:西施、王昭君、貂蟬。然而,那僅僅是唯貌而論。如果按現代的觀點,美人的標準應當是才貌雙全。不論才還罷,一論起才來,武則天可以說是技壓群芳。她一出現,便比得美人們“無顏色”了!其實,武則天的美貌絕不遜色于四大美人中的任何一位。客觀公正地說,武則天才是中國歷史上“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唯一大美人,四大美人難以望其項背。武則天入宮后,唐太宗李世民封她為“媚娘”。“媚”和“美”有著怎樣的細微區別?朱光潛先生曾對女作家宗璞說:“用‘媚字譯charming最合適。媚是流動的,不是靜止的;不只有外貌的形狀,還有內心的精神。”我想,這就是武則天最美的原因吧。是不是可以說,其人之美已由表入里、由外貌到精神,臻“媚”、致“媚”了?著名作家金庸說:唐朝最好的皇帝是武則天。我非常贊成他的高見。唐朝的皇帝約有22位,試問,除了武則天為后世留下了牡丹花和盧舍那大佛這一曠世未有的藝術品外,其他的皇帝,包括“稍遜風騷”的李世民,都留下了什么?除此而外,武則天還是所有唐朝皇帝中詩作得最好的。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洛陽有女皇,還有花王。確實,洛陽的牡丹就像武則天,很有王者之風,碩大無比又神氣十足。仲春一過,牡丹花就開滿了洛陽的大街小巷,姚黃、魏紫挽著春風的衣袂爭奇斗艷,成為眾香國里最壯麗的景觀。可嘆的是,造物主竟是那么偏心洛陽!又是繁華無雙的京城,又是美麗絕代的女皇,又是雍容華貴的花王牡丹,堪稱錦上添花再添花,美上加美又加美!而與之相比襯的是那些載不動許多愁的“小地方”,窄街窮巷,地脊“色”貧!有時我真是嫉妒那些生活在武周時代的洛陽人,煌煌的京都,美艷的女皇,妖嬈的牡丹仙子,相映生輝,目不暇接,偏載動許多美!難道他們就不會出現“審美疲勞”?難道他們都不怕累壞眼睛?唏,這是誰呀?你是不是得了紅眼病了?突然,我的耳畔似乎裊裊傳來一個和藹的聲音:洛陽是何等胸懷!武則天是何等胸懷!來我這里看看吧,我會給你展現一個新的洛陽之美、武則天之美……啊,那是盧舍那大佛的聲音,一句話,頓令我垂涎欲滴。
我到了龍門山下、伊水岸邊。在河的西岸,盧舍那大佛正慈顏善目地端坐在那里,望著我微笑。
洛陽是博大深邃的,武則天是遠去了藏在歷史深處的,牡丹花是有季節時序的,只有盧舍那是具體、現實,仍然鮮活著可以隨時和現代人面對面交流的。
奉先寺中的盧舍那大佛雕像是一件精美絕倫的藝術杰作。總高17.14米,頭高4米,耳長1.9米。所謂“盧舍那”,意即光明普照的意思,正如武則天給自己起的名字——曌。這尊佛像,面容俊逸豐腴,嘴角微翹,端莊典雅。她的雙目似攏非攏,微微向下俯視,寧靜中略帶微笑,美麗中透著聰慧,充滿磁力,據說是按照武則天的容貌雕鑿而成。她的身軀高大而和諧,衣袂上的線條流暢而灑脫,整個形象充滿了睿智和神秘莫測,令人陶醉,令人震撼。有人評論說,在造這尊佛像時,石匠(雕塑藝術家)們把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高尚的情操,豐富的感情,開闊的胸懷和典雅的外貌,完美地揉在了一起,準確傳神。
盧舍那的美實在讓我難以用文字形容,再有修辭力的詞匯在她面前都顯得蒼白無力。可是,她的美又是實實在在的,誰都能感受得到。所以我想,她的美應該是不言而喻的。相反,如果言了,倒可能會以偏概全,掛一漏萬,甚至傷害她的美。
我無言,但我的心充滿了敬畏。
我站在盧舍那跟前,只有浮想聯翩的份兒。一千多年前,聰明的武則天通過雕鑿盧舍那把自己變成了永恒。她腳下伊河的潮水沖刷走了一個個王朝,但武則天站在這里,并且還將永遠站下去,直到海枯石爛。
武則天欣慰地笑著,笑出了女人的自信,笑出了藝術的輝煌,笑出了君臨天下,笑出了世事“不過如此”……看來,當年她曾資助兩萬貫脂粉錢修鑿盧舍那大佛的決策是英明的。是否可以說,她的目光比起那些能夠看到地平線盡頭的男人來說更加深邃高遠?而她,透過地平線,看到了宇宙,甚至宇宙之外……
我再轉眼看看身邊的人流,不管是黃皮膚的,白皮膚的,還是黑皮膚的,他們都似乎被盧舍那的非凡氣度、美麗給震懾了,對于他們來說,盧舍那不再是一具巨大的、沒有生命的雕像,而是一個有血有肉的圣潔的絕色美女,她由表及里,從相貌到心靈都充滿了熱情和智慧。他們千里迢迢地來到這里,即是為了完成一次心靈的朝圣和巨大震撼。
凡見過或知道盧舍那大佛的許多人都把它譽之為東方的“蒙娜麗莎”。其實,盧舍那大佛的價值遠在蒙娜麗莎之上,或者它們原本就不是能放在一起比擬的兩類藝術品。我猜度,人們之所以把它們相比較,不過是從兩者美麗而神秘的笑容上看到了些許相似的地方。近日,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的尼克·瑟比博士運用“情緒識別軟件”對蒙娜麗莎的面部“表情”進行了破解。結果表明,蒙娜麗莎的微笑中帶有83%的喜悅,9%的厭煩,6%的恐懼和2%的憤怒。可是,對盧舍那能做到嗎?盧舍那張揚的是武則天的大無畏的靈魂,揮灑的是武則天“如日中天”的人生豪情,能夠破解出一絲一毫的厭煩、恐懼和憤怒嗎?完全不可能。盧舍那展現在世人面前的那一雙慧眼,平和而犀利,能夠直逼人的神經末梢、神經中樞和骨髓,把人骯臟的內心世界,放在龍門山上曬曬太陽,放在伊河水中浣洗一番……但蒙娜麗莎,她的笑容就顯得蒼白多了!
盧舍那,不僅是中國藝術的巔峰,華夏的奇跡和驕傲,還是民族精神的體現,更是絕美的化身!
大美洛陽!
責任編輯 譚 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