闞則思,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河南雜文學會副秘書長。曾任大學教師,現任大河報作文工作室主任、主任編輯。二十年來,在全國各大報刊和雜志上發表散文、隨筆、評論和新聞作品數百篇,部分被收入《2006年中國精短美文100篇》《中華文學選刊》《散文選刊》等各種選本,主編出版過《大河新命題作文大賽作品選》。
“洛陽之水,其色蒼蒼。祠祭大澤,倏忽南臨。洛濱醊禱,色連三光?!?/p>
傳說這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在洛河邊修建祠堂,親自祭禱而寫下的《祠洛水歌》。遺憾的是,作為一個在洛河邊長大的“外鄉人”,我第一次從歷史書中讀到《古今樂錄》記載的這首由帝王為洛河寫的詩時,已經人到中年了。從小到大,無數次在洛河岸邊悠游嬉戲,無憂無慮。而在此刻,心中突然對這片故土充滿愧意,在歷史的長河中漫溯,思緒萬千,卻不知從何說起,著實有“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的感受。
前不久,一位好友的女兒從洛陽帶給我一本七旬老人李龍城手寫小冊子的復印件《洛陽懷舊》,不僅心中一驚。輕輕地翻開老人一筆一劃寫成的文稿,讓人真切感受到一片落葉即將離開大樹時的那份不舍與留戀。老人花費一個月的時間寫下《洛陽懷舊》一書,扉頁中這樣寫道:“本人生于洛陽,長于洛陽,現年七十有半。自幼看著洛陽的發展至今,可謂滄桑在目。回想幼時之洛陽,僅四關之內就有古廟宇三千余座,再加上鐘鼓樓、古遺址、古牌坊、古建筑等二十余處,真可說是古香古色,別有一番景致。今老矣,僅把我所能憶起之幾處寫將出來,以供后輩人作精神旅游?!?這位可敬的老人不無感慨地說:“有一天我們老了,老城的記憶就埋入黃土了,我要從記憶中搶救老城文化?!崩先思业男穆暣砹死弦淮尻柸藢哦嫉囊淮u一瓦深深的眷戀之情。而在洛陽,熱愛古城幾千年輝煌文化的,豈止是老一輩呢?哪一個生活在洛陽的人不被打上河洛文化的烙印呢?在我曾經走過的中外古城中,很少有哪個城市的人像洛陽人那樣對曾經輝煌數千年的河洛文化那樣眷戀,那樣癡迷,那樣惋惜,九朝古都許許多多已經消逝的遺跡一直在歷史的天空上閃爍,洛浦秋風、天津曉月、銅駝暮雨……數千年來成就了多少文人墨客的生花妙筆,培育了多少風流人物。然而,古都洛陽的歷史文化地位遠遠高于西安,而存留于今的可視歷史古跡卻遠遠遜色于西安,洛陽屢遭劫難,絕代風華總被雨打風吹去,這怎能不讓酷愛古都的洛陽人耿耿于懷呢?
新中國成立后,成千上萬的“外鄉人”參加了新洛陽的建設,古都洛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許多孩子對洛陽古老文化的感知從童年時的無知,到青年時的輕率,直至人到中年才發現,人最痛苦的莫過于找不到故鄉。短短幾十年,洛陽原本遺存不多的廟宇、古街被一片片高樓取代,如今僅剩的老城也已經被大片地拆遷。別人都在拼命爭奪“臥龍崗”在南陽還是在襄樊,“杜康酒”在伊川還是汝陽時,古都洛陽卻輕易地放棄了自己擁有的那么多的歷史古跡,城隍廟、九龍臺、火神廟、泰山廟、董公祠等許多古跡只能作為一張記憶的古畫,殘留在一些老人的心中,而生活在那些高樓大廈里的人們早已不知自己腳下的土地曾為何物。就連我這個小時候就來洛陽生活的“外鄉人”,如今每次回家都不知身在何處。洛陽的確現代了,洋氣了,可我們童年時那座古香古色、充滿溫馨氣息的古城呢?那隨處可見的石獅和飛檐呢?作為一個在洛陽長大的人,自己為保護這座養育過自己的古城做過什么嗎?慚愧之心溢于言表。
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期,我隨父母從漫天飄雪的牡丹江來到滿城飛花的洛陽城時剛剛六歲,那時家就住在洛河附近。我經常和一群來自東北的小伙伴在洛河邊拾麥子,挖紅薯,沒心沒肺地戲水瘋玩。偶爾一抬頭,看到落日的余暉灑在河面上,涌起一河金色的波浪,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洛河顯得格外遼闊、幽遠,仿佛蘊含著一股神秘的力量。那時我們懵懵懂懂,對它一無所知。從小學到中學,千百次在洛河邊玩耍、徜徉,常常凝望默默東去的河水,卻從不知道洛河曾經擁有那么輝煌的人文歷史,它的夜空曾經那樣星漢燦爛。
小時候常跟著大人到洛陽的東關、老城一帶游玩,看著許多帶有飛檐的古舊民房上長滿了青草和野花兒,心中滿是好奇。更令人驚異的是,田野里不遠處就會發現一個個高大的土包,人說那是古墳,有時壯著膽子從裂縫中往里看,偶爾會發現一些石碑或白骨,不禁毛骨悚然。更令人不解的是,洛陽人蓋房子之前先要用一種特別的鏟子鉆到地里探古墓(后來才知道叫洛陽鏟),老人說洛陽沒有臥牛之地,言下之意到處都是古墳和古物。因為年少無知,我對這些說法始終是一知半解,只曉得洛陽是活在課本里被時光遺忘的古城,從沒體會過這個“古”字對于洛陽究竟意味著什么,更不知道“九朝古都”洛陽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中,曾經那樣舉足輕重,那樣輝煌過,以至于考大學時一門心思想逃離這個飽經滄桑、又古又舊的城市。我和那個時代許多不諳世事的青年一樣匆匆離去,忽略了這座與我們民族文化血脈相連的古城。
第一次讓我回望洛陽的是在大學時讀到曹植的《洛神賦》,在我們兒時玩耍戲鬧的洛河中,竟然有那樣“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耀秋菊,華茂春松”的仙女。而走進中國歷史,古代洛陽的輝煌更是令人震驚。在中國,很少有哪條河流能像洛河那樣載滿民族文化與歷史的傳說,溫馨浪漫、多姿多彩。相傳伏羲時,有龍馬出現于黃河,背負“河圖”;有神龜出現于洛水,背負“洛書”,伏羲氏根據這種“圖”、“書”畫成“八卦”,這就是后來的《周易》中所說的“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庇纱丝梢姡勇迨侵腥A文明的重要源流。在這里,班固寫出了我國第一部斷代史《漢書》,許慎著成了我國最早的一部文字學巨著《說文解字》,張衡創制了銅鑄渾天儀器和地動儀,蔡倫改進了造紙術,華佗研制了“麻沸散”,司馬光著第一部中國通史《資治通鑒》,歷代文人墨客描繪古代洛陽的詩詞歌賦更是不可勝數……當我告別了青春的無知,開始撫摸其歲月痕跡時,已經過了而立之年。我為自己曾經身在洛陽十幾年,而對她的了解卻那樣有限,理解得那樣淺薄而感到慚愧。
2013年深秋的一個夜晚,我回到洛陽。姐姐說,你到老城看看吧,咱們小時候常去玩的很多地方都在拆遷,聽說要建一個新的“唐城”。我一聽大驚失色,趕緊打車去老城,只見老城拆遷工地到處堆積著殘磚廢瓦,往日喧鬧的老城孤寂而沉默,仿佛在月色下無奈地嘆息。當洛陽真的要告別“古舊”,變得像國內許多城市那樣“高大上”時,一種疼痛在內心深處蔓延。當我們驀然回首,發現童年時的古舊房屋、年久失修的廟宇和一塊塊舊碑、一個個石獅被拆除,散落在風中的時候,曾經在洛陽生活多年的人心情難免沉重。面對老城的拆遷,很多洛陽人的心情是難舍與復雜的,改善居住環境固然是民生所需,但高樓大廈卻難以寄托洛陽人濃厚的鄉情,更無法安放洛陽人那熱愛古老河洛文化的心靈。因為成千上萬來自全國各地的“外鄉人”早已被古老的河洛文化融合了,古都洛陽成了他們的精神故鄉;無數奔波在外辛勤謀生的洛陽人鄉音不改,因為古老的河洛文化基因早已深深地根植在他們的血液中。
司馬光曾說:“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逼鋵崳螞]的河洛有待發掘,沉睡的河洛更待喚醒。對于洛河哺育長大的人來說,古都洛陽曾經的輝煌不只是用來懷念的,更是洛陽人永懷心間的鄉愁。河洛文化有能力使浮躁的現代人重新找回精神自尊和文化自信,發展不必以毀滅為代價,重建未必能夠喚回古老的文化,現代人應以前瞻、建設性的文化眼光去尋找、保護和發揚河洛文化的物質與精神。當我們懷著“愧對洛陽”的心情珍惜和保護好這座九朝古都時,后代子孫才不會為苦苦尋找“鄉關何處”而發愁。
責任編輯 怡 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