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豪



經濟下行壓力大
國家統計局3月13日公布的2014年1—2月份宏觀經濟數據顯示,1—2月份工業增加值累積同比增速為8.6%,較2013年12月回落1.1個百分點;1—2月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同比增速17.9%,較2013年12月回落1.2個百分點。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研究員張永軍表示,投資、消費和工業增加值延續去年第四季的回落態勢,也與此前公布的PMI等先行指標回落相吻合,但工業增加值回落的速度有點快,顯示中國經濟下行的壓力仍然較大。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部長余斌對本刊記者表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保持年均接近10%的高速增長已超過30年。現階段,我國人口結構變化和勞動力成本上升,傳統競爭優勢削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發展模式造成資源、環境、生態約束日趨增強。余斌說,目前,世界經濟格局和國際分工進入新的調整期,發展中國家原有的競爭優勢和增長空間相應發生很大變化。因此,當前我國經濟增速適度回落在所難免,符合世界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
從去年的情況來看,二季度是谷底,政府采取新一輪的“穩增長”措施,達到三季度的回升,而四季度再次出現下降。此外,經濟增速下降的后果,是財政收入增幅下降,再加上我們是處在中等收入國家向高收入國家過渡的階段,這個階段是民生類支出大幅度上升的時期,一方面收入增速下降,另一方面支出剛性擴張,無論是中央政府還是地方政府,收支平衡的壓力會越來越大。
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學家范劍平認為,中國經濟換擋減速有三大原因:一是中國人口紅利的問題。中國在2012年勞動力出現拐點,結束了長期以來勞動力總量凈增長的局面。二是使潛在增長率下降的重要因素是我國的自然環境。2013年蔓延全國的霧霾讓我們認識到,再也不能用犧牲環境來換取GDP的增長。三是因為基數不斷擴大,再往上做高一個百分點的難度顯然會大很多。
7.5%意味著什么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把經濟增長預期目標定在7.5%左右。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表示,報告提出經濟增長的預期目標為7.5%,體現了宏觀調控目標的連續性、穩定性,從我國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和支持經濟發展的主要條件看,也是可以實現的。“今年我國處于增長速度的換擋期,經濟社會發展的轉型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堅期,保持經濟合理增長,對支持轉型升級,深化改革,保障民生至為重要。”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一鳴表示:“受新興發展中國家的追趕競爭,中國出口增長面臨挑戰。而隨著國內外市場需求變化,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問題嚴重,依靠低成本和產能擴張支撐經濟增長的動力減弱,產業升級和創新驅動動力尚在孕育形成之中。與此同時,地方政府債務、影子銀行、房地產等潛在風險相互交織、相互影響,資源環境約束仍在強化。”
實現7.5%有沒有困難?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3月5日表示,今年經濟增速的下限不能低于7.5%,將把握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的力度和時機:“穩增長的時候,多一點調結構、促改革的政策;經濟發生波動的時候,要想辦法使經濟保持穩定;經濟出現下行趨勢的時候,就應該果斷地予以調控。”
余斌認為,從就業的角度來講,經濟增長下降到7%左右,對就業不會產生多大的影響。十年以前GDP增長一個百分點我們需要1500億元的增量,而2013年,GDP增長一個百分點,它的增量接近6000億元,一個百分點和十年以前相比差不多是四倍的差距。從這個角度來看,GDP增長速度出現一定的下降,對就業并不構成壓力。因此在目前的情況之下,經濟增長適度放緩,對中國來說并不構成大的風險或者挑戰。
GDP轉型新思維
盤點今年31個省(區、市)的政府工作報告,有22個省份下調了GDP增長目標,山西、內蒙古等七省份GDP增長目標與上年持平。京滬兩地GDP增長目標比上年調低0.2個百分點,降至7.5%;天津以調低1.5個百分點成為下調幅度最大的省市。各省份積極響應中央所倡導的科學的發展觀和政績觀,主動下調GDP增長目標,不唯GDP論英雄。各地“換擋減速”,旨在提質增效。
在3月4日全國政協經濟組小組討論會議間隙,厲以寧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強調,GDP指標是重要的,但不能壓倒一切,更不能代替其他指標。“我們對GDP應該有正確的看法。第一,要重經濟增長質量,而不僅僅是增長速度問題;第二,一定要注意到GDP產生的過程中所帶來的環境破壞和恢復、治理程度,如果將來資源越來越枯竭、環保越來越差,這也不符合GDP的作用;第三,不要忘記GDP的計算方法也有很多爭論,還有要注意GDP是個總量指標。”
“長期以來,我們一直以經濟數據和經濟指標論英雄,一些地區環境質量未被列入政績考核指標體系。同時由于沒有實行綠色GDP核算體系,經濟增長數據中未計提環境代價。”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北京銀行董事長閆冰竹建議,建立健全將環境質量納入政績考核的制度保障,實行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由上級政府和環保部門制定合理環保目標,向下逐級分解,將完成情況,作為對下級政府官員的考核內容。同時,實施綠色GDP核算體系,評估地方經濟發展的環境代價和經濟增長質量。
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日前在做客人民網時強調,不唯GDP論英雄,不是否定GDP,而是不能搞GDP崇拜。相反,不唯GDP,促使我們研究建立一個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格局相適應的、科學的、完整的指標體系。“GDP只是反映了生產的成果,而其中一些資源的消耗、效率的損失,甚至包括地方政府負債等都并沒有加以核算。只有科學核算這些‘減損,才能比較客觀地衡量一個地區、一個社會、一個經濟體的全面發展情況。”
經濟“換擋”動力何來
張立群對記者表示,他認為中國經濟不會像很多人擔心的那樣一路下行,今年政府在穩增長的政策上做了全面安排,我們完全有信心相信中國經濟不會滑出底線,7.5%左右小幅波動的態勢,會越來越穩定,隨著這種態勢進一步鞏固,市場預期波動會減小,這種波動是正常的。
“當前我們一定要增強信心,穩增長的條件正在越來越全面地準備著,包括市場需求面和政策面的調節,包括體制、機制的完善以及它釋放的經濟活力,包括新型城鎮化中京津冀一體化的發展已經開始實質性推進,這都會為穩增長提供越來越扎實的支持,因此我認為對未來完全沒必要悲觀。”張立群表示。
王一鳴認為,放眼2014年,實現高效率的經濟增長有許多有利條件。從國際看,世界經濟復蘇態勢逐步增強,外部需求環境趨于改善。從國內看,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將進一步釋放改革紅利;推進新型城鎮化,城市基礎設施和市政設施的投資潛力將進一步釋放;服務消費加快成長,消費結構加快升級;人力資本條件持續改善,企業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等,都將轉化為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
“改革是對經濟形勢長期向好最重要的支撐和保障,要從以前的低水平、低成本的數量擴張,不計資源、環境代價的快速擴張,真正轉到注重發展效果和質量上來,考慮發展的代價。”張立群說,這樣的轉變對中國經濟未來的發展是一個新的、非常重要的基礎,只有把基礎建立起來,才能把過去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協調、不平衡、不可持續的深層次矛盾從根本上消除,對長期增長的穩定性才有堅實的保障。
張立群認為,只有通過改革把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真正把市場和政府的關系理順,把政府在公共服務、市場監管,在發展規劃和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職責強化起來,整個發展方式的轉變才能變成現實。轉變發展方式,靠口號、靠政治任務是推不動的,最根本的是靠體制、機制的完善來支持和保障,這就需要全面深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