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星宇


清晨的曼德勒街頭一派繁忙景象,急著上班的人群將大街擠得水泄不通,一輛輛摩托車吐著尾氣,轟鳴作響的引擎聲如同強有力的脈動,昭示著這座城市的生機與活力。
在這座緬甸第二大城市,對于收入還有限的普通市民來講,摩托車無疑是最重要的出行工具。2013年末,緬甸境內登記在冊的摩托車超過340萬輛,這些摩托車主要通過中國、印度等國進口,其中中國摩托車占領了緬甸摩托車市場的最大份額。據緬甸《商務周刊》報道,在2013年11月第二個星期,緬甸經陸地邊境口岸共進口了摩托車10703輛。其中,經中緬邊境木姐和甘拜地口岸進口了10506輛,從緬印邊境德姆口岸和緬泰邊境丹老口岸進口了197輛。
摩托車貿易是中緬商貿往來的一個縮影。云南瑞麗口岸是中緬貿易規模最大的一類國家級陸路口岸城市,2013年瑞麗口岸進出口貿易額29.4億美元,其中出口額23億美元,同比增長116.1%。在出口商品中,數額最大的是手機,出口額為4.8億美元,緊隨其后的是摩托車、貨運車輛以及紡織品。昆明海關的統計數據也顯示,2014年1—2月,云南全省對緬甸進出口總額從去年同期的4.36億美元增加到7.42億美元,同比增長70%。
作為中南半島上最大的國家,緬甸和中國的貿易往來可謂是歷史久遠,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等產品就曾通過緬甸到達印度洋沿岸各地。新中國成立后,中緬關系不斷發展,周恩來總理曾先后九次訪問緬甸,兩國人民的友誼更加深厚。1954年,中緬兩國簽訂第一個貿易協定。1971年,中緬雙方決定相互給予最惠國待遇。
1988年12月,中緬兩國正式開展邊境貿易,貿易額開始迅速上升,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從經濟結構上看,中緬貿易具有較強的互補性。緬甸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工業生產落后,中國在技術、資金等方面有比較優勢,因此中國出口到緬甸的產品主要有輕紡產品、化工原料、儀器儀表、機械設備、藥品等。而緬甸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因此中國主要從緬甸進口的商品有礦產品、農產品、水產品、木材、珠寶等原料產品。
進入21世紀以后,中緬雙邊貿易迎來了井噴期,增長勢頭十分迅猛,從2003—2012的十年間,中國對緬甸進出口總額增加了六倍。究其原因,從中國方面而言,中國經濟經過多年建設,已經形成門類齊全的生產體系和較為完整的產業鏈,能夠為全世界提供價廉物美的工業產品;從緬甸方面而言,則是緬甸國內的政治變革對該國經濟發展營造了一個有利發展的氛圍。
2011年3月,緬甸新憲法通過之后第一屆民選政府上臺,在推動政治改革的同時,經濟領域的改革也同樣得到了大力推進。2012年6月,緬甸總統吳登盛在不同場合多次表示,緬甸將實行國家宏觀調控的市場經濟政策,推動縮小貧富差距和城鄉差距,維持公平的市場經濟體制,放寬對電信、能源和金融等領域的控制,促進私營經濟發展,增強經濟活力。新通過的《外國投資法》和《緬甸經濟特區法》也為引進外資促進緬甸國內經濟發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數據顯示,2010年和2011年緬甸經濟增長率均為5.5%。
2013年緬甸國內政治局勢逐漸趨于穩定,這使得緬甸貿易環境得到好轉。緬甸政府先后出臺了一系列重大的貿易政策,放寬了318種、166種和109種商品的進口權限,對通信、汽車、摩托車的管制措施也進一步放寬,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中國對緬出口貿易。
但繁榮的背后并非一帆風順。亞洲開發銀行2012年發表的一份報告警告說,緬甸在經濟發展道路上仍然面臨諸多風險和挑戰。除了落后的金融業、薄弱的基礎設施等經濟因素的制約之外,緬甸國內政治形勢的變化也對正常的經貿活動造成干擾。緬甸還面臨著嚴重的內部沖突,尤其是民族、族群沖突等風險。在緬甸從事大型工程建設的中國企業已經飽受困擾,例如2011年6月9日,緬甸政府軍在距離中緬邊境距離僅有25公里的地方與克欽獨立軍發生大規模的交火,交火地點附近正好是大唐集團投資的電站施工地,導致中方被迫停工,緊急撤回工程人員,損失重大。
另外,緬甸單一的經濟結構本身也蘊含著風險。昆明海關根據數據分析指出,云南對緬甸貿易依賴度不斷增大,一定程度源于對其木材、礦產品等資源產品進口的快速增長,一旦緬甸嚴控資源出口,將對云南貿易增長產生嚴重沖擊。
對于中國企業來說,隨著緬甸對外開放的步伐不斷加快,也勢必面臨著來自其他國家的猛烈競爭。目前緬甸正在推進三個經濟特區的建設,其中土瓦經濟特區合作方為泰國,迪洛瓦經濟特區合作方為日本,皎漂經濟特區合作方為新加坡,而在經濟特區建設方面很有經驗的中國并沒有出現在合作方名單中。來自中國國家旅游局的數據顯示,2013年緬甸來華旅游人數為13.5萬,比2012年的20萬人下降了30%,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來自緬甸周邊國家旅游業的競爭。
要克服這些困難,就必須要有新戰略新思路。最近中國提出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無疑為中緬雙邊經貿發展增加了想象空間。2013年5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訪印度期間,中印雙方發表聯合聲明,共同倡議建設中印緬孟經濟走廊,加強該地區互聯互通,得到了各國的熱烈回應。在這個全球化時代,合作共贏或許才是最重要的國際“命運共同體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