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巖


“一個國家老齡化人口總量將超過三億,這在世界上是史無前例的。而這就是中國即將面臨的巨大挑戰。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不僅使老齡化問題無法回避,同時整個社會的各行各業,也都會因此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的劉生龍研究員這樣看待中國未來的老齡化社會,“老齡化速度過快、老年人口數量巨大、老年人口撫養比重越來越大是中國必須面對的客觀現實。”
社會資本介入是必然選擇
2014年的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釋放出這樣的信號:國家將大力支持社會力量興辦各類服務機構。而在重點發展的行業中,養老排名第一。對于跑步進入老齡化的中國,“老有所依”這個問題不僅牽動著每個家庭,更考驗著政府、社會的智慧與決心。如果不加快健全“積極老齡化”和“健康老齡化”的制度和服務體系,人口結構迅速老化將會對未來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活力產生負面影響。
2013年10月,合眾人壽借鑒美國養老模式,在武漢投資建成了國內首個復合型養老社區,開創了中國第一個專業CCRC(持續照料退休社區)品牌,走在了民營企業興辦養老社區的前列。“傳統的單純依靠家庭養老或國家養老的模式已不能滿足老年人日益增長的多層次需求,社會化、市場化和產業化是養老的必然趨勢。政府應該出臺相應的政策,鼓勵社會各類養老形態的發展,從而促進養老服務方式多樣化和服務隊伍的專業化。”全國政協委員、合眾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戴皓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這樣說。
不僅只有知名企業涉足興辦民辦養老機構,一些中小型的民營資本也紛紛投資。“盡管現在辦養老院看似很熱,但我并不是跟風而為,我是看好了二線城市養老服務業未來的發展前景。”趙淑華目前在沈陽市棋盤山風景區內經營一家養老院。“盡管目前30%的入住率并不高,但是辦養老院是需要長期用心去經營的,不能抱有要短期盈利的想法。”
去年,沈陽市為進一步發展養老服務市場,鼓勵打破行業界限,整合更多的社會力量來興辦養老機構。同時鼓勵通過合并、置換或轉變用途等方式,將閑置的醫院、學校、招待所等設施資源改造用于養老服務。“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從土地審批、運營管理、經費支持等角度來看,民辦養老院跟公辦養老院相比沒有任何優勢可言。”沈陽天柱山遠大養老院院長陳思說,“民辦養老院的作用是彌補了公立養老院無法滿足的市場需求。而民營養老院若要更好地生存下去,需要國家給予更多的政策支持。”
“養老服務業發展的基礎在于‘服務二字,誰能做好養老服務,政府就應該扶持誰。” 全國政協委員、民建廣西主委錢學明表示,“社會資本介入養老服務業是未來的必然選擇。”
創新滿足多元化需求
傳統社會養老機構一般是以“靜養”為主的單一模式,這給老年人的外出、接觸外界信息造成了一定的障礙,已經明顯地不再適合新時代的老年人。這就要求如今的養老服務模式必須隨之多樣化,以滿足不同類型的老年人多樣化的養老模式需求。
紅湖老年公寓是貴州省最大的老齡休閑示范基地,與其他傳統的老年公寓不同之處在于,這里是與全國多家老年公寓形成連鎖聯網經營服務。入住這里的老人,除了貴陽,還可以選擇到北京、上海等其他城市連鎖的紅湖老年公寓入住。這種靈活的模式,極大地方便了很多“空巢老人”探望在外地工作的子女。
每年4月開始,隨著天氣漸暖,一些來自全國各地的老人就會把昆明“大觀樓祥和”老年公寓的床位全部占滿,趙立便是其中一員。“我們這些人被稱為‘候鳥老人,與其說是來這里養老,倒不如說是來度假。相比入住普通的酒店,這里專門為老年人提供服務,更加貼心和有針對性。”
此外,專門針對老年人的服務商店也各具特色。北京、廣州等城市已經開設了老年超市、老年商城等專門滿足老年人需求的特色購物場所,集老年商品的銷售、服務、交流、體驗于一體,最大限度地方便老年人的生活。
對老年人價值的新開發
傳統觀念普遍認為,老人退休離崗之后,就不再創造經濟價值了。而事實上,這種觀點嚴重低估了老年人力資本的價值。在中國社會的老齡化比例越發升高之時,如果不能將老年人不可忽視的社會經濟價值得到進一步的體現,那對于解決老齡化社會面臨的各種問題是非常不利的。而發展老年教育產業、提供老年就業崗位等重新開發老年人價值的途徑,則是積極解決老齡問題的有效方法之一。
按照現有的退休政策,老年人退休之后至少還有近15年處于在家賦閑的狀態,其中不少人還有5—10年尚有從事工作的能力。隨著新技術的普及和產業結構的變化,體力密集型的低端制造業在減少,而對體力要求不高的知識密集型的高附加值產業在增加。加上目前社會大力倡導的靈活就業和在家辦公模式的流行,都有利于老年人就業的因素。
“我們鼓勵尚有余力的老年人就業并不是要和青年人‘搶飯碗,而是要充分利用老年勞動力,讓其在身體力行的情況下有彈性、有選擇的就業,在為社會創造更多價值的同時,彌補了未來青年勞動力的不足,也節約了社會的養老成本。”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姚先國表示,“尤其是具備較高人力資本的老年勞動力,他們自身的知識和經驗是寶貴的財富,企業為這樣的老年人提供靈活的返聘崗位,也大大節省了自身的人力成本。另外,老年人通過有彈性的就業、參加老年大學教育學習以及社區工作和活動等方式,不僅提升了自身的社會參與程度,也有利于其身心健康,提高了老年生活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