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航空公司航班失聯事件沸沸揚揚,主線雖然是圍繞飛機的搜尋而跌宕起伏,但縱觀事件全程,國際救援的效率和協作度也一覽無余。從目前網絡上的專業意見及民意反饋來看,迄今,救援工作中國際協力的表現大概呈現兩種態勢。一方面是國際救援力量的廣泛參與。隨著事件重心和性質的不斷轉移,東南亞臨海諸國(馬來西亞、印尼、越南、新加坡)、澳大利亞、美國直至印度洋國家的參與其中。而另一方面,民間對于馬來西亞政府的不滿也體現出國際救援工作中協調能力和溝通渠道的效率低下。
此次馬航事件背后能看出些未來國際多邊合作的新端倪和新趨勢,即救災減災領域的國際合作對于國際關系的影響因此愈發顯性化。這種顯性化既體現在務實的政策執行層面,又顯示出救災減災主題本身帶有的人本主義精神也極具象征意義和感召力。一個例子是,越南此次事實上對中美新三國開放領土領空,并積極參與搜救工作。在南海爭議日益升溫的今天,這樣的舉措及其釋放出的善意信號,無論媒體如何加以放大和修飾都不為過。在國際關系的體系中,“先例”往往能夠作用于國際格局的塑造,此次馬航事件背后復雜的國際救援協調及信息共享的過程,能夠為未來處理地區棘手問題留下些可循的“先例”。
“非傳統安全合作”是學者圈和政策制定者圈流行的一個新詞,意思是相對于軍事、情報這些傳統概念上的國家安全事務以外,在環境保護、反恐、防災減災、打擊跨國犯罪、海上安全、網絡安全這些“欠敏感”領域,各國之間的合作往往更容易找到共同利益點,并逐步積累合作經驗和互信。近者比如韓國總統樸槿惠,2013年就任以來提出的“東北亞和平”構想,核心思路之一就是通過“非傳統安全”領域的合作逐步深入,推動朝韓及中日韓三國間的互信。
在“非傳統安全”各領域中,減災防災合作首當其沖,這是因為減災防災看似簡單,但實則涉及的責任部門廣泛,例如包括國內層面的國務院和民政部、財政部、外交部、軍方,以及國際層面的聯合國機構、國際紅十字會等國際組織、非盈利團體等,最為考驗國內迅速動員能力和國際統籌協調能力。中日韓三國合作秘書處也曾組織過兩次三國災害管理聯合桌面演練,雖是紙上談兵式的“桌面演練”,但也仍然切身感受到災害管理領域的復雜性及其涉及的諸多部門之間的強關聯性。
長期以來,以災害管理領域的合作為代表,東南亞諸國在東盟框架下的合作可以算是相對成功的案例。在東盟框架下,東盟地區論壇(ARF)機制自從1994年建立以來,一直都是亞太地區最主要的官方多邊安全對話與合作渠道,不僅僅覆蓋了傳統安全領域的對話和溝通,也涵蓋了更為務實和實質性的“非傳統安全”領域合作。
當然,ARF框架下的災害管理合作也并非一日而成,2004年的印度洋海嘯成為催生和促進其快速發展的直接動力。前聯合國秘書長安南曾評價海嘯后的國際救援說,國際社會在這場“史無前例的災難”面前做出了“史無前例的反應”。而以災難救護演習為代表的ARF框架下災害管理合作的逐步深層次化發展趨勢,也可以理解為東盟國家對于2004年印度洋海嘯遭受巨大損失的反思和集體智慧的體現。
從這個角度說,馬航事件災難的悲劇色彩會隨著時間逐漸褪去,但事件能夠引起足夠的反思,并激發在減災救災領域這一“非傳統安全”熱點領域的國際合作智慧,相當值得國際社會的關注。
張暮輝 中日韓合作秘書處(首爾)政治事務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