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寒
高三蹺蹺板
——游走在想象與現實之間
賴寒
我踱著四方步,慢慢地走向新的高三(1)班,這幫弟子對我來說是陌生的,一切都是未知。還沒有走進教室,就早已感受到里面的沸反盈天,我不由地暗地搖了搖頭,總是少年不識愁滋味,等考上個三兩次,又有誰還笑得出來呢?里面很吵很亂,我卻并未加快腳步,因為我知道,等待我的將是一場持久戰。——摘自某高三班主任日記
也許這個場景,已經在無數的高三教室外面重復過無數次,可是那教室里嘻哈打笑的學生當真是不知道天高地厚,把高三想得太簡單嗎?那教室外面搖頭的老師所預言的笑不出來當真會實現嗎?高三啊,真是和你走近它以前想得一樣嗎?
答案也許太簡單了,一樣或者不一樣。你呢?認為一樣,是不是就處理很好,平順走過?認為不一樣,是不是就驚慌失措,狀態不佳?
“應該差不多吧,每天做不完的題,基本沒什么假期。的確是很多輔導題,很多卷子,永遠都有做不完的作業。”
幾乎所有的情況他們都想到了,但還是不敢面對,而來自山東的洪久就是其中之一。
自述:
進入高三以后,背負著家人的期望,自己的理想,還有和幾個“競爭對手”的比拼,覺得壓力比想象中大得多。轉眼就到了勞動節,第一次月考的結果卻是在班上排名退了五名。自己都不敢面對這個結果。回過頭去想剛進入高三那段時間,自己很多地方還沒有調整過來,排名有這點浮動也應該算是正常的,不過當時卻并未那樣想過,只認為自己那樣努力卻沒得到好結果,考試失利的沮喪和痛苦遠遠超出了預想。那個星期,本應該學習刻苦的我反而因為心理壓力太大而頻繁逃課。除了想象中的累,更多的是一份面對現實的麻木感和無力感。
點評:
步入高三以前,因早已在漫漫求學路上跌倒摸爬許久,注意留心聽聞了太多關于高三的是與非,所以已形成這樣一種刻板印象,高三即是黑暗,痛苦,壓抑,理所應當天天學,拼命學。抱著這樣一種“心理準備”進入高三,戰斗還沒開始就先被嚇倒了。
人總是這樣的,喜歡放大不可知的事物,不斷地特殊化,然后未遇先退,以為不可戰勝,其實是自己設置了一堵心墻而已。這就是“心理作用”,其實,如果能換一種心態來看待高三,不要事先把事情想嚴重了,也許“心理作用”的效果就有所不同了。
歲月長河,高三只是其中的一條線段,平凡不過,頂多被冠以了更多期待。當高三被當作實現夢想的惟一進口,它就已經太沉重,又怎不會精力衰退,麻木無力!破釜沉舟的勇氣,并不一定是走完高三的必備,輕裝上陣也不必覺得負疚不安。誰說高三不能微笑走過呢,說不定當人不為結果憂慮時卻往往得到最好的結果。
“高三真的跟想象不同,比想象的更糟,刻骨銘心的痛”。來自重慶的蘇敏就把高三想象得比較容易,后來應付不了。
自述:
在高三以前,我一直是班里的前幾名,特別是化學,經常都是班里的第一名,甚至在全國奧林匹克化學競賽中得了獎。一直以為一個人勤奮努力就會有回報,以為通過系統復習就會更上一層樓,然后以化學單科第一的成績在班里傲視群雄。
可是呢?到高三換了老師,雖然是我們學校有點名氣的老師,但他嗓子很不好,我可以絕對負責而且毫不夸張地說,他上課聲音極小,第四排以后只看見他的嘴在動而聽不到聲音。而且,他突然發出大量來勢洶洶的綜合題。我措手不及,經常是看到題目難以下筆。看到別人應對如初而自己卻沒有優勢,無邊的無助感與恐慌感像潮水一樣席卷而來。你知道嗎,那個時候我真的以為自己病了,甚至懷疑自己得了抑郁癥、強迫癥……我不知道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怎么會變化得這樣快。我已經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甚至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最直接的表現是每當自己已算出答案時也沒有信心直接寫到作業本上,參考書上有答案的要先看答案,書上沒有答案的要找幾個同學對了答案以后才收拾離場,這次第幾,怎么一個郁悶了得?到后來,即便是使盡渾身解數,即便高考沒有敗得很慘,但到底還是和理想中的位子差了一截。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我始終都沒有想通,這件事,也成了我高三生活的一個“懸案”。
點評:
像蘇敏這樣進入高三后學習遇到意料之外困境的不在少數。其實她這個時候完全可以找個人,比如老師、家長或好朋友,幫助分析一下情況,找出問題癥結所在。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本來壓力就大,出現問題心里一慌,更加容易不知所措。所以找個幫手來共同分析情況,討論解決方案是很有必要的,也能讓知心人為自己分擔一部分的壓力。
問題已經出現了,那么和分析問題同樣重要的即是改變自己,改變自己的心態,重新審視定位。當自身優勢不復存在之時,當努力得不到所謂的收獲時,可以看到,蘇敏漸漸變得很不自信。其實這里,她首先要做的就是相信自己!多次的單科第一,多次的競賽得獎,基礎必定是扎實的,而且應該比多數同學都更好。也許只是換了老師還沒適應的問題,也許找老師交流一下就可馬上找到問題所在。總之,一定要相信自己有解決問題的能力。自信,非常重要!
不要總是認為自己所想都是理所應當,一切事物都在運動中發展變化,途中的每一個人都在奮斗,都在拼命向前沖,高三的道路有諸多停靠點,每個節點都有一個勝者,卻不一定是終點的那個。就像龜兔賽跑,兔子跑過身旁,不要緊,埋下頭,不焦躁,給自己定好位,然后相信自己,堅定地跑下去。永遠記住,堅持才是王道!

“有些東西,事先沒有想到,令人驚喜的卻是這與自己的想象相反的高三生活,是令人幸福的。”來自上海的楊怡卻是樂在其中。
自述:
曾經以為高三是緊張單調的,如煉獄般殘忍,可走過才知道并不如自己所想的那樣要死不活,依然可以玩著走過。那年,我只覺得苦中有樂,豐富充實。我永遠記得,那年冬天,我們一堆人吃過午飯在頂樓上曬太陽的情景,聊著各種各樣的趣事,然后一起笑;也記得那些手拉手互訴心事,彼此安慰,一起哭一起笑的女孩。放學時,我們一起說話嬉戲,一起分享食物,喜樂和秘密。那種溫馨的情景,那種笑容一直長久地留存在記憶之中,而這又是多么不可多得。想象中的高三是多么漫長,不料卻是如此短暫,連結束時都覺得舍不得。
現實中的高三比想象要幸福,更重要的是它對我來說很充實。這一年,我可以說是一心一意為了目標——復旦大學數學系,而努力奮斗著。因為目標明確,我所有的喜怒哀樂都是圍繞著這個目標的。雖然中間有過很多困難和痛苦,但我后來想明白了,與其壓抑,還不如放寬心,放平心,順其自然,為所當為。和朋友坦誠相對,因為就算是自覺難堪的事和朋友說也并不太丟臉,而自己會好受很多,一起相伴奔跑才更有動力。能夠心無雜念為一個目標而奮斗,這又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
點評:
在成稿過程中,楊怡是最讓我觸動的。本來以為事情如果在預料之中會讓人更鎮靜,從容面對,如果和想象不一樣就會驚慌失措。而在采訪的人群中,恰恰是楊怡這種事實和想象不一樣的人最為成功。大家面對的都是同一個高三,同樣的壓力,同樣的功課,為什么只有楊怡才覺得幸福?只是因為她看高三生活的眼光不同。她從來沒有忽視高三生活中那些點點滴滴的美好,并用一種珍惜的心態看到了重壓對自身積極的一面,因而在辛苦學習的同時亦能樂在其中。
高三就是這樣,游走于想象與現實之中,就像蹺蹺板那樣,長木兩端,兩個人起起落落,只有當體重基本相當時,才會求得平衡。也許高三就是這樣一個蹺蹺板,它承載了我們太多的現實與想象,只是不知道自己的那一個是否已然平衡。
我們的態度決定了這一年的生活基調,而心態則決定命運。人們都說想象遠比現實美麗,可是你的高三呢?希望是最美麗的現實。
編輯/黃書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