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閔越
國樂風飄 琴音繞梁 (上)上海民族樂器一廠廠長王國振的敦煌夢
文/閔越
我有一個夢想。
讓每一個新生兒聽到世界的第一個聲響是“敦煌”雅樂的祥和之音。從蹣跚學步到風華正茂,從艷陽當空到晚霞夕照,弦歌多彩的人生,歡悅于樂,縱情于琴,讓國樂風飄、琴音繞梁相伴年年歲歲。
我有一個夢想。
走神州大地,聽琴簫唱和,如天籟之聲于南江北川、東丘西嶺之間。聽牧童聲聲短笛,見高山流水淙淙;聆先哲泠泠七弦,賞春江秋月姣姣。“敦煌”雅樂遍及華夏大地,留一個“此曲只應天上有”。
我有一個夢想。
當又一個千年的腳步邁進人類歷史的那一刻,全世界回響起我們炎黃子孫的鐘鼓琴瑟之聲,盡情放飛新世紀的春天。讓“敦煌”雅樂流出綠色的音符,與春之聲共鳴,交響成和平、安寧,永駐五洲四海藍色的天空。
……
用豪情編織我的夢想,用實干追求我的夢想。不管有多少個“路漫漫”,我都會走下去,直到夢想成真。
——上海民族樂器一廠廠長王國振
時針指到2000年,王國振擔任上海民族樂器一廠廠長剛剛一年多的時間。他不會制作樂器,也不精通樂器演奏,在民族樂器這個傳統行業里,這位“新掌柜”備受矚目。就是如此一位“外行人”,用他的魄力和信念為自己編織了一個“敦煌夢”,為每一位敦煌樂器人,乃至民族樂器行業編織了一個豪情萬丈的“敦煌夢”。而王國振也以超前的思維和駕馭市場的能力追夢十余年,累累碩果令人折服,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行業奇跡。
樂器企業家是否需要精通樂器制作?王國振認為:“對于一個經營者而言,如果懂得專業工藝最好,但這并不能決定企業的命運,關鍵是要看經營者能否理清企業在市場中的優勢和劣勢,能否把握好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能否抓住發展機遇提高企業的競爭優勢。”
1998年12月,王國振正式任職上海民族樂器一廠廠長,他沒有躺在老廠長留下的老本上坐享其成,而是迎接了一個全新的考驗,從零開始。
跳過漫長的熟悉適應期,王國振直接進入角色起步發展,他在企業銷售門市部一呆就是一星期,對敦煌樂器的內外部環境進行了細致分析。王國振意識到,上海民族樂器一廠經過幾十年發展,優勢在于彈撥樂器,而古箏易學好聽又便宜,如果運作得好,將來會為企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最終,王國振把目光聚焦在了古箏、琵琶、二胡三個產品上,并提出把古箏打造成“中國式鋼琴”的口號。這個口號如同一針強心劑,在思想和行動上激勵著敦煌樂器人向前邁進。王國振上任一年之后,上海民族樂器一廠古箏產量實現1.1萬臺,同比增長33%。
春江水暖鴨先知。中央民族樂團再次赴維也納金色大廳演出成功,王國振從報紙上看到這條消息以后,馬上意識到這次演出的非凡意義和重大機遇。與此同時,教育部門將民樂列入綜合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王國振敏銳地感覺到,學習民族樂器的熱潮將會出現,民族藝術教育一定會隨著素質教育的推進而日顯重要。此時,王國振果斷作出決定,要興文促教,培育市場──實施文化營銷策略。他帶領員工摩拳擦掌,迎接春天的到來。
接下來的幾年里,王國振帶領員工有意識地直接或間接參與了社會藝術培訓班、少年宮藝術培訓班和社會文化團體大型活動,并相互推波助瀾,掀起了社會民樂文化的熱潮。其間,上海民族樂器一廠與上海東方廣播電臺等合辦了“千箏和鳴·花好月圓”大型活動,1000名古箏演奏者齊奏敦煌古箏,創下了世界吉尼斯紀錄,與中央民族樂團簽訂合作協議,在上海大劇院開辟了近200平方米的樂器陳列室,與上海音樂家協會共同舉辦民族樂器沙龍,協助學校開展民族樂器的教育工作,與文化藝術界共同舉辦各類學校交流活動……
在這些活動的背后,孕育的是一個亟待開發的民族樂器市場。王國振在白熱化的市場競爭中準確抓住了企業的社會定位和社會需求,他的一系列舉措,無疑在樂器市場中打下了深深的“敦煌”烙印,知音日多。王國振上任七年,上海民族樂器一廠銷售收入從4000萬元上升到1.1億元,古箏年產量從8000臺增長到4.4萬臺,這是敦煌樂器人做夢都不敢想的事情,王國振卻把夢想變成了現實,他領導的上海民族樂器一廠兵威已振,勢如破竹,在疲軟的市場中高奏進行曲。
“銷售額達到1.1個億已經很不錯了,企業還有闊步發展的空間嗎?”2005年,上海民族樂器一廠的銷售額突破了一個億,在成績所帶來的歡喜和鼓舞下,伴隨的還有疑慮和壓力,員工不禁有此困惑。對此,王國振堅定地說道:“1.1個億不是封頂,我們可以上到1.5個億、2個億,這是有可能,也是有希望的,這是可以做到的。”
王國振是一個敢于迎接挑戰的人,在達到自己事業高峰后,他不會停滯不前,而是對客觀形勢和環境進行認真分析,他要為攀登下一個高峰做好萬全準備。
新一輪發展時期,王國振把創新擺在首位,第一步從品牌運作開始。“為什么要強調品牌運作的工程?如果我們還搞低成本擴張,如果還是使用低價勞動力,如果還是講產品數量的遞增,我們所講的發展都是空話。因為低成本擴張是有限的,數量的增長也是有限的。我們要從量的擴張講到質的提升上來。”“我們一直強調,我們的產品不是一般消費品,而是文化類產品,必須打文化牌。只有文化市場繁榮了,才能促進和推動企業的生產,我們要堅持文化營銷。” “文化營銷”,成為王國振嵌在上海民族樂器一廠的一根定海神針,成為品牌運作的重要內容。
2005年,王國振力排眾議,招募上海音樂學院優秀畢業生組建了“敦煌新語”樂隊,這在當時引起業界嘩然一片。一個樂器制作廠家花費精力去養一支樂隊,這一舉措在有些人看來相當費解。王國振并不氣餒,他要讓這支樂隊在銷售市場、教育市場、文藝市場奏響“敦煌”樂器的聲音,展現“敦煌”樂器的風采,從而服務于企業的品牌宣傳和發展規劃。九年后的今日,這只樂隊在國內外演出300多場,足跡遍及國內20多個城市,以及美國、德國、法國、新加坡、韓國、泰國等10余個國家,登上了“布拉格之春”國際音樂節、烏茲別克斯坦東方之韻國際音樂節等國際大型舞臺進行民樂表演,對敦煌品牌的宣傳跨越了行業、地區和國家的界限,成為了“敦煌”精神和品牌文化的美麗使者。如今,這支樂隊繼續吸納專業院校的優秀本科生、研究生,并成功升級為“上海馨憶民族室內樂團”。王國振把準了市場及企業的脈搏,樂團已經成為推動敦煌品牌建設與發展的優秀隊伍。
“企業發展每前進一步都是對傳統思想觀念、傳統行為方式的一次斗爭,我們只有突破了這些束縛,才能有好的發展。”2006年,王國振建立了敦煌藝術學校,通過“進社區、進學校、進家庭、出國門”的方式推廣民樂文化,擴大敦煌品牌的影響力。如今,敦煌藝術學校走進了上海市30所小學、50所中學普及民樂知識,并成為閔行區業余藝術考級的承辦單位,在全國各地以及新加坡、日本、美國等國家設立了160多家敦煌音樂教室。創造性地文化拓展,讓王國振把“敦煌”文化,營銷到了教育領域。
機會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2006年,王國振偶然得知新加坡華樂團將為建團十周年舉辦一系列慶典活動,“這不是簡簡單單的一句話,而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他立即表示,希望能夠與華樂團合作開展相關活動。8月2日,在新加坡大會堂里,由新加坡華樂團和上海民族樂器一廠等共同主辦的“華樂風采—華族樂器大展”隆重舉行,新加坡總統納丹親臨展會現場為展覽揭幕,在新加坡的各國使節及政、商、文化藝術界人士出席了開幕式。展會上亮相的不僅有“敦煌”最新推出的巨型樂器、時尚樂器,還有敦煌新語樂隊演出、樂器小作坊,吸引了近4000名新加坡市民參觀。其間,王國振為設立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的“敦煌音樂教室”舉行了授牌儀式。中央電視臺晚間新聞也報道了展覽盛況。這是我國企業首次在國外舉辦中國民族樂器展覽,對弘揚中國民族文化和提升國家形象具有重要意義。王國振的創新性舉措和大膽的思維方式讓上海民族樂器一廠社會影響力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兩年后,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祥云小屋內,王國振率領團隊代表上海參加“中國故事”文化展演活動,祥云小屋內絲竹聲聲悅耳,吸引了眾多中外游客。2010年上海世博會上,王國振再次率團參展,在寶鋼大舞臺中國元素樂坊專區展示民族器樂文化,贏得了數百萬觀眾的贊賞。在國際重大文化舞臺上頻頻亮相,王國振把民族樂器發展推向了新的高峰。
回看王國振推行的文化營銷戰略,策劃協辦了“敦煌杯”古箏、二胡、琵琶大賽等全國性、地區性民族器樂比賽百余項,冠名開展了“敦煌國樂”、“敦煌之夜”、“敦煌之聲”等近百場特色音樂會,建立樂隊、開設敦煌藝術學校、設立民族樂器陳列館、編輯刊印民族樂器書籍。王國振跨界整合社會資源,不斷為培育和繁榮民樂文化市場注入新活力。到2013年,上海民族樂器一廠的銷售收入突破2個億,古箏產量突破8萬臺,開創了新的記錄。
編輯:程新友 jcfycx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