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司法系列專題之五新媒體時代的海外法官
如今,以互聯網為基礎的新媒體影響著世界各國的司法領域,為了讓法庭審判更加公開透明,也為了讓法律程序更為簡便易懂,法院不得不在信息公開上變得積極主動。對法院而言,一方面要解決其自身如何運用社交媒體的問題,同時又要關注其他人使用社交媒體對法院工作進行的報道。向來保守的各國司法界,將以何種方式面對新媒體帶來的沖擊呢?
2010年,丹麥對公眾視野下的法院形象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法院的公信度非常之高。但美中不足的是,法院在人們心中儼然像是一個“隱形的”組織,與法院相關的新聞報道很少,民眾對于法院的了解和知識也非常有限,而且公眾對裁判的認識水平與實際案例之間還存在較大差異。法官不主動出擊,無法改變現狀。
2011年7月22日,挪威首都奧斯陸市中心政府辦公大樓附近發生了爆炸。不到兩個小時后,首都西北島嶼又發生了槍擊事件。這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挪威境內發生的最為嚴重的暴力襲擊事件。
全球目光聚焦世紀大審判。如何審判兇手布雷維克成了輿論爭議的焦點。8月24日上午,萬眾矚目的挪威“7·22”爆炸槍擊案在奧斯陸地方法院宣判。庭審期間,奧斯陸地方法院法官嫻熟運用臉書(Facebook)和推特(Twitter),與全球網民實時溝通,釋疑解惑,廣受外界贊許。而在此之前,挪威法院行政管理局已開始使用臉書、推特、弗里克(Flickr,一個圖片分享網站)等系統,用于發布媒體關注案件的新聞報道和特別信息,并制定了社交媒體使用指南。
通過對社交媒體的運用,挪威法院行政管理局和各級法院的信息能夠通過粉絲很快分享給其他人,從而澄清了普通公眾對法院工作的誤解。此外,不少法官甚至開設了博客,歡迎民眾留言和評論。法官熱情回復,互動頻繁,這在很大程度上增進了公眾對法官的了解。此后,英國、丹麥、立陶宛、挪威、西班牙和土耳其的司法委員會和法院行政官員也開始使用社交媒體。
對于在法庭上使用推特這樣的社交媒體,大多數歐洲國家并沒有具體規定。然而在2011年12月,英格蘭和威爾士首席大法官發表指導性意見,允許記者在法庭內應用此類社交媒體。由此,記者在法庭內發送推特信息、文本信息或電子郵件不再需要申請法院的準許。不過,有法律界人士擔心旁聽庭審的媒體和公眾用手機直接對外發布庭審情況,將會侵犯被告人、證人和陪審團的隱私權。
圍繞在臉書或推特等社交媒體上,如何劃定私人和公共空間的問題,在美國總是爭議不斷。2011年6月,美國最高法院院長羅伯茨曾表示,對法院工作人員使用社交媒體持否定態度。他說:“我并不認為九名大法官中有人在使用臉書和推特。我還指示法院書記員不要使用推特?!?/p>
但是,新媒體的迅速發展使得全美越來越多的法官加入了使用社交媒體的隊伍。2010年至2012年,法院和法官使用臉書的數量持續增長。推特和臉書,成了法院使用最為廣泛的新媒體工具。
2012年10月,氣象臺預報“辛迪”臺風即將襲擊美國東部海岸時,臺風經過沿線的法院紛紛使用社交媒體向所在社區實時提供信息更新,包括法院關閉時間,以及陪審員、律師和當事人需要知曉的注意事項。
2006年,俄亥俄州米迪那縣的金布勒法官,開設了個人博客,所發內容多為所在地區上訴法院的判決概要。2010年,俄亥俄州最高法院法官蘭辛格開設了名為“朱迪法官”的博客,并將其作為向初中和高中學生講解司法制度的平臺。
2013年法律日期間,哥倫比亞特區法院系統的幾位首席法官舉辦了推特聊天活動,開歷史之先河。哥倫比亞特區上訴法院首席法官和高等法院首席法官,在推特上專門開設了“提問首席法官”專題,回答律師、記者和市民對多個話題的提問。
而視頻分享網站YouTube也成了美國法官公布信息、法律教育和社區延伸的利器。密歇根州最高法院公共信息辦公室在YouTube和法院網站上建立了“密歇根法院”頻道,在線發布系列視頻。這些視頻的主要目的是告訴其所服務的人民,密歇根法院每天都發生些什么。夏威夷州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李克廷沃德,干脆在YouTube上發布一年一度州司法工作報告的講話。這也是全美國第一次通過社交媒體發表重要的司法演講。
2013年12月4日,英國總檢察長多米尼克·格里夫宣布,為限制網民們在社交網站上妨礙司法的種種行為,從當日起,將以往只適用于傳統媒體的蔑視司法尊嚴罪擴展到社交媒體。
格里夫聲稱,以前只有主流媒體才能把案件情況報道給大眾,現在借助新技術,一個人只需發一條推特就能影響成千上萬人。社交媒體擁有“光明的前景”,卻給司法系統造成了沖擊。
格里夫通過政府官方網站及推特賬戶陸續發布指導規范,明確規定什么信息不能公開發布。他表示,此舉目的是防止社交媒體用戶在法庭審理過程中“發表偏執的評論”,干擾正常的司法程序。他還特意提醒公眾,案件審理應以證據為基礎,而不是“網上找到的說法”。
事實上,英國司法系統對于社交媒體干擾司法的批評由來已久。英國上訴法院大法官萊韋森曾稱社交媒體是被網民操縱的“八卦大喇叭”,法官們擔心一些熱點案件會因為網絡的狂熱關注而喪失公正性。對于格里夫的新政,不少律師也拍手稱快。他們認為,近幾年社交媒體呈爆炸式發展,瘋狂傳播的不實言論對被告造成嚴重威脅和輿論壓力,甚至很多公眾人物也管不住自己的大嘴巴卷入輿論漩渦,而且未認識到由此造成的后果。
微觀察
美國篇:
2013年2月,美國法律協會發布了《法官對于電子社交媒體的使用》指引,并具體給出了法官在社交媒體上的行為規范:
1.法官傳播各種信息應有助于提升司法體系的整體形象。
2.法官與任何人或組織建立的關系,不能讓任何第三方產生這種關系能影響到法官判斷的印象。
3.法官要確保其評論或交流,不被解讀為與未決或將決案件有關的偏向性交流。
4.法官不應獲得任何與自己所審案件相關的信息。
5.法官應避免對任何未決或將決案件進行評論。
6.法官不能提供法律咨詢意見。
歐洲篇:
在歐洲多數國家,法官和法院工作人員個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社交媒體的情況非常普遍。如果這些活動只涉及私人事務,就不能加以禁止,因為這是他們的言論自由,但是其特殊職業決定了他們所發布的內容必須受到一定限制。
對于法院和法官個人使用社交媒體,歐洲司法委員會提出了幾條建議:
1.社交媒體可以應用于法院和其他司法機構的工作交流。
2.有關部門應制定社交媒體使用指南,確定每一類社交媒體的目標群體與使用目的、如何跟蹤輿情以及由誰來負責具體操作。
3.社交媒體使用指南還應當指導使用者如何主動應用社交媒體,通過發布個人喜歡的頁面與文章鏈接、上傳照片或視頻專輯、發布關聯消息等方式提供獨有信息、展示個體化觀點,以此增進法院社交媒體的感召力。
4.法院在社交媒體上發布的帖子最好不是新聞稿件的重復發布,應當有意義并尊重他人言論,能夠教育公眾并吸引其參與回復。
5.使用社交媒體的法官個人應當受社會道德規范的約束,否則將受到紀律處分。
6.建議使用社交媒體的法官使用最高級別的隱私保護設置。
掃描二維碼,關注更多內容!
編輯:《檢察風云》新媒體部
本期部分資料摘自《方圓》、法制網和觀察者網的有關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