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沈嘉祿
妙手回春修國寶
文·圖/沈嘉祿
上海博物館以青銅、陶瓷和字畫館藏著稱于世。就陶瓷而言,幾千年來的流離顛沛、磕磕碰碰,難免會造成缺損,為了還原歷史,就需要將展品最原始的形態呈現給觀眾,于是古陶瓷的修復就成了博物館的一項重頭戲。
沈嘉祿,上海報業集團《新民周刊》主筆、高級記者。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上海作家協會理事,小說創作委員會主任。出版長篇小說、中短篇小說集、散文隨筆集二十多部,并有多部藝術鑒賞類專著。
蔣道銀就是一位使國寶重現風采的奇人。早幾年他還沒退休時,我每次去上海博物館的五樓古陶瓷修復部看望他,他都會拿出剛剛修復的國寶級瓷器,跟我講解它的來歷與工藝特征。每當此時,頭發已經疏朗的蔣先生就在眉宇間微露一絲自豪。
蔣道銀從小喜歡美術,年輕時就拿起了畫筆,1966年從上海戲劇學校畢業后,在樣板戲劇組干了6年舞美,1973年調進上海博物館,第二年進入文物修復組。蔣道銀說:當時雖然有組織上為他指定老師傅“傳幫帶”,但學得真經還不那么容易,有時想看看師傅們的操作,有些人就裝作打哈哈,將正在修復的東西收進抽屜里,連用些什么修復材料也秘而不宣。但蔣道銀的虛心好學,很快贏得了師傅的信任。加上蔣道銀有著良好的美術基礎,短短幾年過后,不僅將修復的常用技術掌握在手,連用了什么修復材料用鼻子一聞也明白了。幾十年的實踐和探索,為伊消得人憔悴,使蔣道銀在這個行當中立足并成為翹楚。
三十多年來,蔣先生成功修復了500余件古陶瓷。上海博物館庫房里躺著一件青花扁瓶,器型碩大,但缺耳、缺環、缺蓋,幾十年來沒人知道它是派什么用場的,一直深鎖“冷宮”不得陳列。九十年代末,香港蘇富比拍賣行出現了一件與它相同的明永樂青花扁瓶,并一舉拍到2147萬港元。蔣道銀得知這一消息后異常興奮,請示領導后決定修復它。但找遍上海博物館的館藏資料,均查不出同類瓷器的蹤影,后來他聽說北京故宮博物院有一件永樂扁瓶,但按規定只能隔著玻璃柜看。蔣道銀硬是根據經驗目測了大致的尺寸,回上海畫好畫稿,做了一批“零配件”送到景德鎮燒制。沒想到今天使用的煤氣窯與古代柴窯的溫度、氣氛都有所不同,“零配件”縮水率過大,配不攏。蔣道銀沒有泄氣,再次北上故宮,終于感動了北京的同行,被允許進入庫房拍下資料照片。然后蔣道銀又制作了一批零配件送景德鎮燒了幾窯“零配件”,再從中挑選出一件接上口與環,最后拋光做舊,體現出古瓷器特有的“味道”。前前后后兩年的反復勞作,終于使這件世所罕見的明永樂青花扁瓶再現明代青花瓷高峰時的美麗神韻。
上海博物館的陶瓷館內陳列著一件明正統青花云龍大缸,這是上博收藏的最大的一件瓷器,也是國內明清官窯瓷器中罕見的大器,但已瓜裂為二,曾用鐵釘加固,口沿處也有殘缺。蔣道銀先用中性清潔劑進行了清洗,再打磨去鐵釘,然后用醫用小型齒科軟軸機裝金剛砂磨頭加水打槽,將加工后的特制不銹鋼騎馬釘植入槽內,再用黏結劑加填充材料填平釉面,最后打磨拋光。由于這件瓷器體積龐大,讓蔣道銀吃了不少苦頭。當然,最后還是成功了,特別是蔣道銀的美術功底幫了他很大的忙,明中期瓷器蘇泥勃青藍中帶黑的青花效果、釉面的氣泡、火石紅底的特征均被他傳神地再現出來。現在它以突出的位置安坐在上海博物館的古陶瓷館里,又有誰能知道它曾經的滄桑?
蔣道銀最得意的是修復了一件罕見的元青花瓷器。這是一件四系扁壺,式樣獨特,小口卷唇、溜肩、體呈扁長方形,肩部兩端向下垂到底,長方形砂底,兩肩各塑貼兩條龍。此類扁壺為元代特有,具有濃郁的異國情調,并非中國傳統器物造型。可以想象的是,在成吉思汗的馬隊向歐洲大陸飛沙走石進發的過程中,隨軍工匠們從西亞和歐洲的器物中捕捉到了靈感。
有一次蔣先生打電話來,很激動地請我去他府上看一件寶貝,“這是一件世所罕見的元青花啊,我花了很大的力氣將它修好,過幾天就要交還給人家了,你快來看一眼,平時看不到的!”
我馬上趕到蔣府,這件元青花四系扁壺完美無損地呈現在我眼前,與《中國青花瓷》一書圖錄中的一件扁壺幾乎一模一樣,除了肩部各塑有兩條螭龍外,體量也幾乎一樣,通高都在40厘米左右,而且圖案也如出一轍:頸部繪有兩朵西番蓮,螭龍背部弓起,脊梁上有實心圓點裝飾。壺身前后的圖案,上面1/3位置以如意云肩紋勾勒一個區域,內有雙鳳穿行在纏枝菊叢中,一上一下,引頸相呼。下面是兩條三爪龍蛟龍翻騰于海水之中,雙龍中間是一個火球。龍的姿態和眼神都相當生動,威猛靈動,元氣十足。壺的側面也繪有纏枝蓮圖案。整具器物構圖嚴謹,層次豐富,疏密有致,渾厚茂樸,和諧完美,富麗典雅。
蔣先生告訴我,數月前,一個收藏界朋友抱著這樣一具扁壺來找他,扁壺傷痕累累,表面的裂痕碎成哥窯一般,有些地方還有缺損,留下五六個小洞。蔣道銀接受了這個挑戰。他先將原件拆碎,一一清點,居然有40多塊。然后用藥水仔細清洗,再像拼圖游戲一樣拼裝起來。再用高強度進口膠水將缺損處一一填補。更難的是用低溫仿釉材料將表面做平,還得用畫筆將青花圖案補齊。元青花圖案粗中有細,筆意恣肆汪洋,予人雄渾大氣的美感,今人書寫的材料與環境都發生了很大變化,要接通七百年的時代氣息確實不容易。好在蔣道銀懂得如何向元代工匠借幾筆精神,修了3個多月,總算大功告成。我細看之下,糙底,有淡淡的火石紅,釉面白中閃青,瑩潤透亮。修復的那幾筆,在細微處體現了水墨畫的暈散效果,還有數筆交匯、著墨最濃處那種青中泛紫甚至近黑的鐵銹斑,也做出來了。
二十多年來,蔣道銀攻克的難題中,還有碎成140多片的新石器時期黑陶刻花扁足鼎、碎成15塊的唐代彩繪陶仕女俑、碎成27塊的清乾隆仿宋汝窯蟠桃洗、碎成35塊的成化款的斗彩海獸紋盤、那只斗彩盤拼接后還缺失12塊黃豆般大小的瓷片,蔣道銀就用瓷粉等復合材料嵌鑲才得以完璧……
蔣道銀成了古陶瓷修復的高手,出版了《古陶瓷修復技藝》等多部為業界權威看重的陶瓷修復與鑒定方面專著。蔣先生還在上海博物館內就帶出了好幾個“武藝高強”的學生,退休后又被上海復旦大學視覺藝術學院聘為古陶瓷修復專業教授,帶了15名學生。
現在這批學生羽毛漸豐,順利畢業,其中有兩個去意大利羅馬大學讀研究生,專攻文物修復,有一個去澳大利亞讀碩士學位,還有三個學生留本校深造。前不久,視覺藝術學院還為他們舉辦了古陶瓷修復專業畢業作品展。
2011年,古陶瓷修復技藝列為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蔣道銀被命名為這個項目的傳承人。他在歷史與現實之間穿梭,既是一種苦役,也是一種福分。去年,蔣先生的女兒蔣蔚受他的影響,辭去了外企的工作,在龍華創意產業園區內開設了一家名為“鼎遇”的文物茶藝展示館,上海收藏協會青年委員會示范基地也在那里掛牌。蔣先生經常在那里給青年收藏家們上課,傳授古陶瓷修復、鑒定的經驗與秘訣。
編輯:沈海晨 mapwow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