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虹年 劉 利
(貴州省余慶縣中醫醫院,貴州 余慶 564400)
自擬四味溫里散穴位貼敷治療小兒泄瀉臨床應用心得
陳虹年 劉 利
(貴州省余慶縣中醫醫院,貴州 余慶 564400)
目的 觀察自擬四味溫里散穴位貼敷治療脾胃虛寒、脾腎陽虛、脾虛濕困證小兒泄瀉的臨床療效。方法 將60例中醫辨證為脾胃虛寒、脾腎陽虛、脾虛濕困證小兒泄瀉患者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40例,兩組患兒均給予西醫常規抗感染、營養支持治療。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加用自擬四味溫里散穴位貼敷治療,7d后比較療效。結果 治療組總有效率100%,明顯高于對照組之85.00(P<0.05)。結論 自擬四味溫里散穴位貼敷治療脾胃虛寒、脾腎陽虛、脾虛濕困型小兒泄瀉具有明顯的臨床療效。
小兒泄瀉 中醫藥療法 四味溫里散 穴位貼敷
泄瀉是小兒時期的多發病、常見病,以大便次數、數量增多,糞便稀薄為特征,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發病年齡在多2歲以下,是造成小兒營養不良,生長發育障礙的主要原因之一。西醫所述嬰幼兒腹瀉、急性腸炎、腸功能紊亂等以腹瀉為主癥者,均可按泄瀉論治。筆者應用自擬四味溫里散治療小兒泄瀉,證屬脾胃虛寒、脾腎陽虛、脾虛濕困證患兒,臨床療效滿意。現報告如下。
1.1 病例選擇 所選病例西醫診斷標準參照《諸福棠實用兒科學》[1]。中醫診斷標準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 《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ZY/T001.1-94)泄瀉的診斷依據,選擇辨證屬于脾胃虛寒、脾腎陽虛、脾虛濕困證的患兒。納入標準:凡符合中、西醫診斷標準,中醫癥見腹瀉、小兒形寒肢冷、面色蒼白、胃納欠佳,大便溏稀等癥狀,辨證屬于脾胃虛寒、脾腎陽虛、脾虛濕困證,診斷為小兒泄瀉的患兒均列為納入對象。排除標準:(1)患兒有中度以上脫水癥狀;(2)患兒合并酸中毒;(3)患兒合并嚴重低血鉀癥;(4)患兒有嚴重的心肝腎并發癥或合并其他嚴重的原發性基礎疾病;(5)中醫辨證標準不屬于脾胃虛寒、脾腎陽虛、脾虛濕困證。
1.2 臨床資料 選取2010年9月至2012年12月我醫院內兒科住院的80例泄瀉患兒,將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40例,男性28例,女性12例;年齡6個月至2歲;病史3d至2個月。對照組40例,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齡6個月至2歲;病史3d至2個月。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差異無統計意義(P>0.05)。
1.3 治療方法 兩組患兒均給予西醫常規抗感染、營養支持治療。治療組在上述治療的基礎上,加用四味溫里散。 四味溫里散由肉桂、小茴、大茴、花椒四味藥物等分組成。使用方法:四味溫里散10~12g,加鹽適量炒熱,貼敷神闕穴治療,每日1次。兩組療程均為7d。
1.4 療效標準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ZY/T001.1-94)制定。治愈:大便正常,其他癥狀消失,臨床檢驗正常。有效:大便次數明顯減少,其他癥狀改善。無效:癥狀未見改善。
1.5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7.0統計軟件分析。對數據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結果示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小兒生機旺盛,但臟腑嬌嫩,形氣未充,脾腎不足,易虛易實,易寒易熱的體質特點,造成小兒對疾病的抵抗力不強,較成人更易患腸道疾病,導致小兒泄瀉。中醫學認為泄瀉的主要病變在脾胃、大小腸,主要病因不外乎外感和內傷,主要關鍵在于脾胃功能障礙,《景岳全書·泄瀉》云“泄瀉之本,無不由于脾胃”。脾胃虛寒、脾腎陽虛、脾虛濕困均可導致“脾胃的運化功能失調”而發生泄瀉。
在治療上明代名醫萬全特別重視調理脾胃,認為“調理之法,不專在醫,唯凋乳母、節飲食、慎醫藥,使脾胃無傷,則根本常固矣”。20世紀80年代著名兒科專家江育仁教授倡導“運脾法”,他認為“健脾不在補而貴在運”[3]。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李家民主任在治療兒科疾病時亦注重“脾胃學說”,重視“脾陽”,顧護胃氣,調理臟腑,培養元氣[4]。四味溫里散所選肉桂、小茴,歸脾、腎、心、胃經,具有補火助陽、溫運脾陽、理氣和胃、散寒止痛、溫通經脈的作用,能溫運脾陽、顧護胃氣,有效改善小兒形寒肢冷、面色蒼白、胃納欠佳,大便溏稀等癥狀;花椒、大茴有溫中、緩急止痛的作用。現代藥理研究表明:肉桂具有溫里散寒、止痛止瀉的功效,能有效調節胃腸功能失調[5],臨床用于治療脾胃虛寒、功能性腹瀉、消化不良性腹瀉、脘腹冷痛、胃酸及小兒脾虛流涎等癥。桂皮油對胃黏膜有緩和刺激的作用,可促進唾液及胃液分泌,增強蠕動,接觸內臟平滑肌痙攣,緩解腸道痙攣性疼痛,并有輕度促進膽汁分泌作用,并通過刺激嗅覺反射性地促進胃機能,促進腸運動,增強消化功能,排除消化道積氣、緩解胃腸痙攣性疼痛;小茴對胃腸蠕動有促進作用.對胃液分泌有抑制作用;花椒生物堿具有較強的抑菌、抗炎、鎮痛作用;大茴具有促進胃腸蠕動,緩解腹痛、抑菌作用。《本草綱目》記載鹽能入腎,有補血、活血的作用,加食鹽炒熱,引藥歸經,增強藥效。
神闕穴位于臍中,與沖、督、脾、胃等經脈相關,它直通內臟,有調節上、中、下三焦之氣的作用。四味溫里散加食鹽炒熱貼敷神闕穴,具有溫通元陽、運化脾胃氣機、化消除寒濕積滯之功,其藥力通過神闕穴直達病所、能迅速緩解病情,縮短病程,具有獨特的臨床效果。縱觀本方溫運脾陽,健脾補腎,促進脾胃運化功能,具有增進小腸吸收、促進消化酶分泌、調節腸蠕動、增強免疫功能等作用,能有效改善脾胃虛寒、脾腎陽虛、脾虛濕困型小兒臨床癥狀。同時穴位貼敷治療方法簡便安全、無創傷、無副作用,患兒及家長易于接受。
[1]胡亞美,江載芳.諸福棠實用兒科學[M].7版.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286-1299.
[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5-16.
[3]江育仁,朱錦善.現代中醫兒科學[M].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2005:5.
[4]于濱.從脾論治兒科疾病-李家民學術思想淺述[N].中國中醫藥報,2011-15-25(26).
[5]陳元,金琦.肉桂在不同劑量中的藥理作用與應用[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03,2(3):183-185.
R256.34
B
1004-745X(2014)10-1947-02
10.3969/j.issn.1004-745X.2014.10.082
2014-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