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趙維莉
三步走,讓聽講更有效率
記者 趙維莉
坐在同一間教室,聽著同樣的課,但是每到考試總會分出高下,是有人智商高而有人卻很笨嗎?還是有人吃了“小灶”,所以才能取得好成績?有著多年教學經驗的趙沈翔老師說,其實造成成績相差懸殊的主要原因在于學生本身——你是否會聽講,將決定你是學霸還是學渣!一堂課不長,四十分鐘,你能充分有效地利用起來嗎?

“我記得以前在給學生寫評語的時候,總會有這樣兩句話‘該生認真聽講’或是‘遵守課堂紀律’,但這樣的表現并不足以證明學生充分利用了四十分鐘的課堂時間。”趙老師在接受采訪之初,便開誠布公地說。
在他多年的教學工作中,他發現很多成績穩定、靠前的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是活躍的,“這可不是說他們愛說話,而是他們會跟著老師的思路動腦子,這一點從眼神上就看出來,只要跟得上進度,他們都會通過眼睛和老師互動,而老師們也會從學生的眼神反饋中掌握每一堂課的教學進度。”這樣的學生是把課堂時間利用得較為充分的,而這樣的結果就體現在他們的成績上。
趙老師表示,在他與很多學習成績不理想的學生交流時發現,他們常常把自己學不好的原因歸結為自己比較笨、接受能力差等原因,把提高成績的希望放在課后補習、老師特別輔導上,但收效甚微。“課本上的知識點就那么多,大家的智力水平其實也差不了多少,而讓學生們拉開距離的就是這四十分鐘。”他表示,只要同學們能在今后的學習中,把課堂時間充分利用起來,那么提高成績也就指日可待了。
在進入課堂四十分鐘前,他建議同學們還是要先花點時間了解一下老師要講什么內容,也就是通常說的預習。“哪怕你只是通讀一下課文,或是把例題稍微看一看,做到心里有數,這樣在老師講課的過程中你就能跟得上節奏。”他表示非常不贊成一些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提前將新課學完,“他們認為先學課程之后,等老師再講的時候就相當于復習了,但是因為每個老師的教課習慣、風格不同,在知識點的講解上會有偏差,如果學生不能將其消化,就會充滿疑惑,這是不利的。”
對于那些基礎稍微薄弱的學生來說,預習也是補漏的方法之一,“提前知道新知識點與哪些舊知識點聯系,自己先去復習,這樣也是對過去學習的一種鞏固。”預習的另外一個好處,就是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聽講,這樣有目的地去學習,容易讓自己在四十分鐘里找到自己的興奮點,知道什么是自己著重要聽的,這樣就會提高學習效率。
在課堂上的四十分鐘是非常關鍵的,但并不是要求你每一分鐘都“手背后,認真聽”,要合理安排時間,既不讓自己太過緊張,也不至于讓自己錯過重點,“四十分鐘松弛有度的聽講,才是最有效的。”趙老師解釋道。
他表示每一位老師都有自己的教學風格,這也體現在課堂掌控上,就拿他自己來說,他習慣于每堂課先利用一點點時間來溫習舊知識點,接下來才開始新課程,“但也不是說剩下的三十幾分鐘都是重點,對于大多數同學能聽懂的地方,我可能很快就帶過了,而較難的部分可能就要重復幾次講解。”那么他如何分辨同學是否跟上了他的節奏呢?他說是通過眼神交流,他會認真觀察大家的表情,所以他建議同學們上課時要經常與老師通過眼神進行交流,聽懂了的釋然,聽不懂的困惑,這些都將幫助老師及時調整教學方案,已達到最佳的教學目的,同時也讓同學們將聽課效率達到更理想的狀態。
也許你是課堂上的“另類”,對于多數同學都能立即理解的知識點存疑,這時就要利用課后時間了。“很多同學在一個知識點跟不上老師后,有人會開始自己的思路,思考問題,等想明白的時候,可能已經錯過了別的知識點;而還有的同學會自我放棄,覺得反正也聽不懂了,那就不聽了,大不了回家再去補習,這兩種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趙老師表示,在課堂上出現疑問時,如果老師還在繼續,那么就先將問題放在一邊,但要做好記錄,然后繼續跟著老師的節奏往下聽講,這樣才能保證你知識點的連貫性。
剩下的問題就留到課后,同學們可以將自己不懂或不理解的地方向其他人或老師求教,但一定要做到“當日事當日畢”,不要為學習留尾巴,否則“明日復明日”,只會讓問題越積越多。
除了上述的課前、課中、課后三步走之外,趙老師也提醒各位同學,在課堂上要積極發言,對于老師的提問要敢于回答,“別怕錯,這時候錯了被糾正了,反而會讓你的記憶更深刻,這也比你到考場上錯了、丟分要好得多,千萬別因為面子問題讓自己害怕被點名、回答不流利。”總之,不要小看課堂短短四十分鐘,只要充分利用好,你就會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