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趙維莉
不攀比從父母做起
記者 趙維莉
現在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作為家里唯一的寶貝,家長都希望把最好的東西給自己的孩子,衣服要名牌,吃的要綠色,用的要時尚……于是,有些家長發現,就在這樣的潛移默化中,攀比的心態在孩子心中悄悄滋生。心理專家王穎老師指出,一旦攀比心理在孩子心中“生根發芽”,將對孩子的成長產生諸多不良影響,家長要盡量在這種心態萌發期將其“扼殺”。


每到開學初,都是很多商家大賺一筆的時候,從日常的學習用品,再到衣著打扮,現在連頗為奢侈的電子產品也積極搶占開學時的商機,因為在此時很多家長為了“鼓勵”孩子在新學期能更上一層樓,都會不惜血本為孩子添置物品。“與其指責孩子‘喜新厭舊’,盲目攀比,家長倒不如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王老師指出,很多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比別人差,不單單是學習,包括日常生活,在他們的心底本身就存在著比較的態度,所以就會影響到孩子。
其實攀比是一種很常見的心理狀態,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攀比心,有時它也會起到積極的作用,可以促使人去努力,比如說去努力學習、獲得榮譽,但對于十幾歲的孩子來說,如果家長不能合理的引導,就會讓攀比心理對孩子的成長產生壞處。它會分散孩子的精力,讓孩子無法全身心地投入學習,養成孩子的虛榮心及奢侈浪費的生活習慣,甚至讓孩子的消費觀念和行為走入誤區,對今后的生活會產生極大的影響,“當家長無法滿足他們的愿望時,他們會變得消極,甚至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而誤入歧途。”因此,王老師表示家長們切不可在物資方面過多盲目地遷就孩子,要正確引導他們,幫助他們克服不良消費觀念和消費行為,形成正確的消費觀念和消費行為。
想要正確地引導孩子,那么家長首先就要做到端正自己的態度,讓自己有一個合理的消費心態,這樣孩子才能在父母的影響下,端正自己的態度。“很多孩子追求名牌,除了受到社會上的消費觀念影響,更多的是受自己父母的影響。”王老師指出,家長們總認為現在條件好了,可以給孩子更好的生活環境,這本無可厚非,但你所給的東西是否適合十幾歲的孩子,是否是他們所需要的呢?衣服一定要名牌,讓孩子使用高端電子產品,甚至用豪華車來接送孩子,在這些家長的心中本身就存在著隱形炫耀心理,以此來彰顯自家的身份、地位,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更有甚者,一些家長甚至不顧自己的實際經濟條件,寧愿自己省吃儉用,也要讓孩子在別的孩子面前“不掉價”。殊不知,這些家長的行為對孩子是一種誤導。在這樣的氛圍下生活,孩子當然就會無師自通,上行下效了。
所以,家長對消費、對金錢的態度,對孩子的影響非常關鍵,只有家長端正了態度,在日常生活中勤儉節約,正確消費,才會讓孩子們有一個合理的心態。雖然外界對孩子的心理有一定的影響,但在家長的言傳身教下,也不至于讓孩子太過離譜。
家長還要幫助孩子認識到自己當前生活中的重點,作為學生更多的精力應該放在學習上,此外家長也需明白一個道理,學習是作為一個學生的任務,而不應該成為他們得到“獎勵”的借口。“不少家長為了鼓勵孩子認真學習,提高成績,會許下諾言,比如‘你考進前十名,就給你買手機’,亦或是‘只要你把習題做完,我們就去吃×××’,這樣的承諾會讓孩子模糊了學習的本質,而將它變成自己提要求的一種手段。”王老師指出,就算家里條件允許買名牌衣服、用高端電子產品,但盡量不要過早地提供這些給孩子,“讓他們懂得衣服不過是包裝,而內在才能才是提升個人價值的關鍵,不要用外在的物質去給孩子造就一幅高高在上的優越感,這樣也不利于孩子與他人的平等相處。”
有時候,攀比的心態來自于周圍環境,如果身邊人都比較追求物質享受,那么就很容易影響到孩子,如果孩子隨波逐流,恰恰證明孩子可能缺乏信心,希望通過外在的東西得到彌補;也可能是孩子過于敏感,很在意自己的形象以及他人的眼光,受到他人的議論,讓自己產生不服氣的心理。“所以在糾正孩子的攀比心理時,家長一定要根據不同的原因來進行引導,如果是因為不自信,那就幫孩子增加自信的砝碼,如果太敏感,就讓孩子多多與人交往,切不可同一而論,避免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此外王老師還要提醒家長在沒有達成孩子的某些要求后,要格外關注他們的心理變化,“有些孩子的要求因為不能從家長那里得到滿足,也許會尋求外界的‘幫助’,因為閱歷少、經驗不足,容易被人利用。”攀比也不是一無是處,關鍵是不能盲目攀比,把握“尺度”最重要,更不能拿自己的短處和別人的長處比。因此,在追求物質享受方面,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最重要:“比上不足,比下有余”,選擇最適合自己能力范圍內的生活及處事方式,是最利于身心健康的正常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