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未 天
重在綜合 難在長效
文/未 天
新一輪農村綜合幫扶在推進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和瓶頸問題,出現了哪些新情況和新問題?為此,市人大農業與農村委深入農村綜合幫扶重點區縣金山、奉賢、崇明及其鎮村開展了專題監督調研。
和本市以往開展的農村幫扶工作相比,新一輪農村綜合幫扶不是單一的“輸血”援助,而是更加注重培育“造血”機制。
應對幫扶理念的轉變,三個區縣根據實際情況,分別探索形成了“村聯”、“區聯”、“鎮聯”三種不同模式,積極推進農村綜合幫扶“造血”項目落地。金山區以各鎮薄弱村為主體成立村聯公司,村聯公司作為“造血”項目運營的主體。奉賢區在2013年9月掛牌成立了由全區100個經濟薄弱村共同參股、集體全資的百村公司,這種全區性的村級集體經濟聯合發展平臺是上海獨有的。崇明縣則是各經濟薄弱鄉鎮以所屬薄弱村名義出資,在鄉鎮層面組建幫扶項目投資管理公司,作為幫扶項目投資的重要載體和收益分配平臺。
“現在能夠形成完整物業產權、有長期穩定收益、建設周期較短的‘造血’項目太少了!”奉賢區副區長陳勇章坦言對下一步幫扶資金投向比較迷茫。項目單一且難覓是當前農村綜合幫扶“造血”項目建設遇到的普遍難題。在金山區,綜合幫扶“造血”項目主要投資商務樓宇,通過樓宇租金作為收益,而租金收益為6%左右,再去掉相關稅費及其他成本,回報較低。崇明縣則由于生態島功能定位和區域特點、交通條件及政策限制等,在“造血”項目的選擇、投資方式、投資收益等方面存在一定特殊性。招商難度大是另一個難題。現在一個項目要經過五至十年的培育期后才能形成氣候,而對于一個新建的商務樓宇來說,由于品牌效應不強,加上交通條件不便、產業發展基礎差等不利因素,嚴重制約和影響產業入駐,招商面臨較大困難,難以短期見效。比如,百村創業園作為百村公司的第一個綜合幫扶項目,建立只有一年,品牌效應還未彰顯,靠自身招商難以完成全年3個億的招商引稅任務。第三個難題在于資金到位滯后。據了解,各幫扶單位的幫扶資金是逐年支付的,而“造血”項目投資卻需要一次性付清,由于資金量大,區財政也難以完全墊付,面臨著資金一時難以為繼的窘境。
如何形成穩定長效的“造血”機制,做強“造血”功能?區縣建議,市政府要加強對農村綜合幫扶“造血”項目的重點指導和審核把關,采取針對性的扶持政策,推動跨區縣和多業態投資,防止投資項目單一,降低投資風險。
新一輪農村綜合幫扶堅持“造血”在鎮、“輸血”到村。有了“造血”項目這只“大母雞”,還要進一步完善相關配套政策,把“雞蛋”統籌合理分配好。
奉賢區奉城鎮黨委副書記李丹講述了一個真實的故事:一位村支書跑到鎮黨委辦“訴苦”,說村摘掉了經濟薄弱村的“帽子”,卻無法再享受幫扶政策,他反而成了“千古罪人”,希望重新取得這個“稱號”。“農村綜合幫扶政策給予了經濟薄弱村很大的支持,但當前政策的導向是獎勵經濟薄弱村而不是獎勵脫貧。”李丹建議,要在幫扶政策的制定上建立良好的導向,鼓勵薄弱村自愿脫貧。
在調研中,經濟薄弱“邊緣村”引起了各方的關注。這些村因為經濟指標等因素未納入經濟薄弱村范圍,但實際上也并不富裕,卻無法享受農村綜合幫扶政策。“經濟薄弱只是相對而言的,如果那些經濟薄弱村通過幾年幫扶實現了脫貧,那么這些邊緣村很可能變成新的經濟薄弱村。”一些參加調研的常委會組成人員認為,農村綜合幫扶的目標是消除經濟薄弱村、發展和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因此要更加注重公平性,區縣政府在對經濟相對薄弱村重點幫扶的同時,也要重視其他村的經濟發展,做到統籌兼顧、平衡發展。
據一些區縣反映,此次農村綜合幫扶專項資金形成的“造血”項目資產權屬和“造血”項目收益全部歸經濟薄弱村所有,以及對經濟薄弱村先行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將此次農村綜合幫扶形成的新增資產在經濟薄弱村村級經濟組織內量化分配等,沒有體現二次分配的公平原則,不符合當前農村工作實際,既容易造成經濟薄弱村和其他村的不平衡和矛盾,也影響幫扶“造血”項目的進一步壯大和長遠發展。對此,一些區縣建議將此次綜合幫扶新增資產暫時放在經濟薄弱村所屬的鎮級集體經濟組織內,幫扶“造血”項目收益由區縣或鄉鎮統籌合理分配。
“綜合幫扶對于我們經濟薄弱村,就如同盼望已久的‘及時雨’!”在調研過程中,區縣、鎮村對幫扶工作深表認同。大家也感到,農村綜合幫扶是好事也是實事,要進一步辦好辦實,還需要讓政策機制持續保持“升溫”狀態。
一方面,市級層面要持續強化農村綜合幫扶氛圍,工作力度不減、溫度不降,加強頂層設計,研究解決綜合幫扶推進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今年還將有青浦區的33個村納入扶持范圍,享受的對象在不斷拓展,但資金盤子還是原來的盤子。”一些區縣建議市政府加大統籌力度,將原定10億元的農村綜合幫扶資金盤子進一步擴大,以增強對“造血”項目的投資補貼力度。農村綜合幫扶重在“綜合”,不僅要聚焦資金、項目等有形的物質扶持,還要在社會事業發展、基層設施建設、民生保障等多方面綜合施策、同步發力。有的區縣提出,此輪農村綜合幫扶政策聚焦力度空前,但一些幫扶政策含金量不高,針對性和可操作性不強;市委《若干意見》11項幫扶措施確定的各任務單位幫扶積極性、作用和力度參差不齊,未能發揮綜合幫扶的綜合效應。比如,加強薄弱村基礎設施和環境建設的政策,只是對各類建設條線相關政策進行了平臺整合,并沒有新的政策突破;就業“雙特”政策,雖然在幫助“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上起到了一定效果,但政策扶持受益面狹窄。又如部分部門思想還不夠重視,任務不明確,責任不落實,幫扶作用有限;部分企業集團只管每年付錢,沒有充分發揮企業在農村綜合幫扶中的經營、技術、項目等方面的資源優勢等。此外,還有的區縣建議,市政府要立足本市城鄉一體化長遠發展目標,圍繞農村綜合幫扶、聚焦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進一步優化和調整土地規劃,充分發揮規劃引領在農村綜合幫扶中的促進作用。
另一方面,區縣要按照“責任在區縣、統籌在區縣、領導在區縣”的要求,強化區縣政府在農村綜合幫扶工作中的主體責任,充分發揮區縣政府的統籌協調作用。鎮、村也要進一步提高積極性,加強與結對幫扶單位的日常溝通交流,著重解決群眾“急難愁”問題,讓基層群眾直接感受到城市支持農村、工業反哺農業的實惠。
“新一輪農村綜合幫扶是一個機制的創新,但創新需要有一個過程,因此不能只抓現在,而要通過五年的探索實踐形成一個好的、能夠持續運轉的機制,使農村面貌有新的改善。”市人大農業與農村委主任委員吳堯鑫表示,人大也將通過專項監督,促進各方面進一步增強共識,統一思想和行動,立足長遠發展,推動農村綜合幫扶形成長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