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專題調研組
推進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
文/“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專題調研組
編者按:今年6月至9月,市人大常委會組織上海市全國人大代表圍繞“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司法體制改革”和“混合所有制經濟企業發展”等4個專題進行深入調研,并形成了有關專題調研報告。本刊特精選其中部分內容,摘要刊發。
推進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將牽引和推動長三角地區、沿江地帶乃至全國經濟社會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鑒于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內涵很豐富,調研組側重從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的體制機制建設等三個方面開展研究,并提出建議。
關于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建設。調研組認為,江蘇、浙江、安徽和上海三省一市近年探索出了一條區域聯動協作發展的道路。下一步,應按照習總書記針對區域協調發展提出的加強頂層設計、推動協同發展、推進產業對接協作、調整優化空間結構、擴大環境容量生態空間、推進市場一體化等新要求,進一步深入推進。具體建議有:1、強化頂層設計,建議由國務院出臺立足全國、更有權威的長三角區域規劃,制定相關政策和制度保障;2、吸收國際先進經驗,以水污染防治等為試點,推進流域、區域立法和區域聯合執法;3、以自主創新為核心,發揮三省一市各自產業、資源的比較優勢,以區域共同體的姿態推動長三角產業優化升級;4、優化一體化交通功能,促進區域道路同網、交通同制、乘車同卡,實現城市群的同城效應;5、在現有的十二個合作專題組基礎上,增加醫療合作專題組,推動長三角地區在醫療救治方面的專題合作;6、上海要積極響應國家戰略,主動作為,率先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縱深發展。
關于長三角地區水污染防治合作。調研組認為,長三角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流域水環境問題不斷顯現。表現為:區域內工農業和生活污染排放總量大、強度高;航運事故性排放對區域水環境存在重大風險;長江水利工程對長三角區域水資源配置產生重大影響;流域協調協作體制機制不完善、力度和有效性不足,逐漸成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問題。加快推進水污染防治和區域協作共贏,尤為關鍵和迫切。推動區域水污染防治協作,關鍵在于破解流域水污染防治相關體制機制瓶頸,重點在于立法先行,加強組織保障、規劃先導、標準統一、政策創新、措施協同和信息公開,建立完善流域水資源和水污染的綜合協調監管體系。具體建議有:1、建議全國人大在前期國務院行政立法基礎上,以長江流域為突破口,啟動流域立法工作,理順中央與地方之間、流域各省市之間的關系,建立權威統一、落實有力的綜合協調監管體系。2、建議國務院改革現有流域協調體制和執行架構,在長江流域建立“中央主導、地方參與、流域機構主管”的“1+1+X”的協調監管執法體制。3、建議將流域水資源保護和水污染防治規劃合一,由流域管理協調機構牽頭制定,作為國家長江經濟帶建設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其他流域性專項規劃提供專業指導并統籌銜接,確保權威統一。4、推進產業準入、工業水耗、污水排放等標準統一,加快產業轉型和污染治理;5、強化政策創新,通過完善水資源價格政策、建立生態補償和污染賠償機制、推進供水治水市場化機制等多種手段,提高政府、企業、個人參與水資源保護和污染防治的積極性。6、建立政府部門間的事故應急平臺和開放式的流域開發建設和水環境保護信息平臺,推動信息公開,強化政府間協同和社會共同參與。
關于上海優質醫療資源赴長三角地區合作辦醫。調研組認為,從常住人口的每千人口床位數來看,上海在長三角地區優勢不明顯;從常住人口的每千人醫護人員數來看,江浙滬三省市基本在同一水平,安徽省衛生人力資源配置方面尚有欠缺;從總的診療人數看,上海市醫療機構的醫療任務明顯多于其他三省。目前本市三級醫院在長三角地區辦醫較普遍,但存在著上海的醫護人員資源緊缺、當地的醫保政策限制、配套政策不完善、醫療市場競爭激烈等困難和問題。建議:1、堅持政府主導、市場參與,促進公平、提高效率的原則,以提高長三角地區醫療服務能力和緩解上海三級甲等醫療機構就診人數劇增趨勢為目標,依托市場機制,推動多元辦醫。2、主要通過技術合作型模式和合資合作型模式,增強上海優質醫療資源在長三角地區的“傳、幫、帶”作用。3、完善上海赴外省市辦醫的政策支持。4、建議在現有長三角重點合作專題組中,增加醫療合作專題組,協調推進醫療合作重大任務和合作事項,就長三角地區合資合作辦醫和技術合作方面存在的困難和問題,研究出臺相關的支持政策,為長三角地區群眾享受優質醫療資源創造更好的條件。 (摘自上海市全國人大代表“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專題調研報告)
召集人:姚海同 張 全 朱志遠 賈偉平
成 員:殷一璀 馬 蘭 馬須倫 王 戰 王 霞 朱國萍朱雪芹 劉衛國 嚴誠忠 李 斌 陳振樓 陳晶瑩徐小平 奚美娟 盛亞飛 廖昌永 魏佑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