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蘭
“接下來我們肯定要規范化運營。”在位于北京寶藍金地國際中心的互聯網金融產業園B2002房間里,德豐杰創富通寶的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
眼下,這家公司正處于一場風暴的中心。
3月28日,2014互聯網金融大會春季峰會上,德豐杰創富通寶創始人兼CEO馬云龍一番“雷人”的演講讓人驚呼“傳銷闖進了互聯網金融”。
“所有人都可以成為我們的兼職員工,我要帶領所有人共同創業。只要你有能力,寶馬有的是,海景房有的是!一個人的成功不算成功,帶動一群人成功才算成功!”馬云龍在臺上振臂高呼,臺下上百名身著正裝、由創富通寶各地“分公司負責人”組成的 “聽眾”則齊聲叫好,一下子將這個千人峰會變成了傳銷場子。“這些人有神經病吧,都被洗腦了。”一名參會者向記者吐槽,這也成為他參加過的“最狗血的”一場會議。
更狗血的是,當天下午三點半,馬云龍又出現在了央視的一檔勵志商務訪談節目《奮斗》的錄制現場,與主持人侃侃而談,講述自己的創業之路。
據有關人士透露,目前創富通寶的全國代理商達到四萬,會員已經超過三十萬,吸納資金數億元,并順利地進駐中關村互聯金融產業園。
互聯網的外衣
馬云龍的此番露面引起了業內人士廣泛的質疑甚至憤怒。首先遭到質疑的就是他所謂的德豐杰中國地區總裁的身份,眾所周知,德豐杰(Draper Fisher Jurvestson)是來自美國硅谷的一家知名風險投資公司,在中國投資了百度、分眾傳媒、空中網等公司,馬云龍在演講中聲稱“德豐杰在香港注資20億成立德豐杰(中國)投資理財集團有限公司”,而德豐杰正道投資合伙人楊希3月30日在新浪微博上的一則聲明則戳穿了這個謊言。他說,“此所謂德豐杰創富通寶與我們毫無關系”,并怒斥“此公司此人屬無恥無良騙子!”
短短幾天之內,網上也出現了《馬云龍——混進互聯網金融的騙子》、《起底馬云龍與他的山寨德豐杰》等多篇業內人士撰寫的文章,揭穿了馬云龍所謂德豐杰中國地區總裁、中國互聯網金融眾籌協會會長等各種子虛烏有的身份,他所在公司的真實名稱是山東青島恒安偉業,而這家公司在去年就曾因為虛假宣傳受到青島工商局的行政處罰。
除了山寨的身份之外,創富通寶還有令人生疑的傳銷作風。在互聯網金融大會春季峰會前夕,馬云龍要求“各省級、地級市分公司領導人”到其入駐的中關村互聯網金融產業園進行培訓,“所有參會人員食宿、路費全部自理,穿職業裝,”還表示“如不參加就地解除分公司資格”。在此要求之下,一大波創富通寶的會員涌向北京。中關村互聯網金融產業園的物業運營方寶藍物業服務股份有限公司證實,“2014年3月25日7:40分許,園區物業發現樓道內聚集50名攜行李箱人員滯留,至8:40分許,人員聚集已達800余人。”這些人正是三天之后馬云龍在互聯網金融大會春季峰會上演講時在臺下表情激動、紛紛拍照叫好的“粉絲”。
“什么是傳銷,什么是P2P,現在并沒有一個清晰的定義。P2P眾籌是新生事物,外界看不懂是很正常的。”當記者向創富通寶的負責人問及是否涉及傳銷時,她反問道。而她身邊一位該公司品牌戰略部的工作人員附和說,“馬云當初還被人當做是騙子呢!”在他的言談中,馬云、互聯網銀行、慈善、國家領導人、民族品牌等詞匯被反復提及,如果你聽過馬云龍的演講,就會發現簡直如出一轍。
不管馬云龍和他的創富通寶會如何被法律定性,一部分機構已經對其敬而遠之了。互聯網金融大會春季峰會的主辦方之一和訊網在其網站上刪掉了馬云龍演講的所有信息。在互聯網金融產業園一樓大廳里,記者看到一個發自寶藍物業的醒目“通告”,里面寫明“德豐杰在產業園內組織投資理財產品培訓活動,部分行為有觸及非法集資紅線的風險”,園區正在按照金融辦(北京市海淀區金融服務辦公室)的要求“限期清理該公司搬離產業園”。
監管的真空
打著新生事物的幌子,玩著古老的江湖把戲,創富通寶是不少互聯網金融公司的縮影。事實上,看似“高大上”的互聯網金融并沒有多少好名聲。有人戲稱,“名稱解釋,互聯網金融是指一群無金融機構許可證的公司、個人或者騙子,打著金融創新的旗幟,冒充合法金融機構,利用互聯網技術在中國大陸開展金融活動。”而騙子最集中的就是當下火熱的P2P(Peer to Peer)眾籌領域。“現在網絡傳銷很瘋狂,不少以前做傳銷的搖身一變成了P2P平臺。”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
一位眾籌從業者分析說,“眾籌的發展可能會出現另一條路,那就是傳銷”。在他看來,傳統的傳銷是一種模糊消費和投資的概念、為少數頂級上線牟取暴利的騙術,而眾籌是互聯網孕育出來的“孩子”,本身就帶有高效、共享的互聯網特性,在互聯網上建立起來的朋友圈的基數遠大于日常的朋友圈,所以很容易“網絡洗腦”一部分網友,層層擴展下去,其危害性相對于傳統傳銷有過之而不及。
馬云龍的創富通寶雖然面臨傳銷和山寨的質疑,但目前尚未爆出取現出現問題,也暫無跑路的跡象。而后者才是這個行業真正的噩夢。
2013年至今,已有淘金貸、優易網、安泰卓越、及時雨、網贏天下等超過80家P2P網貸平臺因出現提現困難、限制提現等流動性風險而倒閉,甚至出現了“眾貸網”這樣試運營不到一個月即宣告破產的極端例子。“及時雨”倒閉時涉案金額達1.4億元,存活僅4個月的“網贏天下”則有1.8億資金尚未退回。業內人士分析,如果按照平均每個倒閉平臺2000萬的資金來算,投資人被套資金在16億元以上,這些人至今仍奔波在艱難而渺茫的維權之路上。對平臺的不信任,造成投資人人心惶惶。有時候某平臺周末進行網站維護,投資人發現登陸不上,都會到論壇上心急如焚地詢問這家平臺是否跑路了。
如此的不牢靠,但為何投資人又對P2P平臺趨之若鶩?自然有豐厚的收益做誘餌。主流P2P平臺的年收益率都在10%以上,根據P2P第三方平臺“網貸天眼”的統計,2014年3月,人人貸的年收益率為12.85%,微貸網為18.27%,紅嶺創投為10.59% ,拍拍貸為18.55% 23,一起好為18.95% ,一些新出的、規模較小的P2P網貸平臺給出的年化收益率更高,有的高達30%。相比銀行理財才5%左右的年收益率,不少投資人自然愿意刀刃上舔血,鋌而走險,甚至專門“打新”——即投資收益較高的新平臺。
那么,這些P2P網貸平臺為何會如此輕易倒掉?這位業內人士認為,不排除有人設計龐氏騙局惡意斂財,但更多的還是因為自身運營能力不足,導致壞賬堆積,最終難以為繼。有數據顯示,2013年P2P行業的壞賬率高位盤旋在3.5%~5%,有個別網貸平臺已經超過了6%,而業內實際的壞賬水平可能遠不止如此。
即使規模最大、運營已久的平臺也無法讓投資人完全放心。2006年就成立、號稱全球最大的P2P平臺宜信,就在4月8日被香港媒體爆出一筆高達8億元的壞賬。報道引用知情人話稱,宜信此次似乎落入精心設計的“陷阱”,壞賬公司本身就是個皮包公司,盡職調查時的銀行流水都是造假的,抵押物都是東北四線以下城市的爛尾樓。但是在高達22%的利率吸引下,宜信仍然放出了這筆貸款。
種種亂象的背后是“監管的真空”。至今P2P網貸仍是一個無門檻、無標準、無監管的三無產業,除了央行副行長劉士余在2013年8月的互聯網金融大會上提出互聯網金融不能觸碰兩道紅線——非法吸收公共存款和非法集資——之外,政府對P2P的發展基本采取放任自流的態度。在4月11日斯坦福大學商學院China?2.0活動上,曾任美國最大P2P平臺Lending Club聯合創始人兼CTO、如今在中國創辦了點融網的蘇海德告訴記者,他理解現在中國的監管層正在觀察和了解P2P行業,因為對一個行業來說,出臺一個錯誤的監管政策遠比沒有監管的傷害更大。美國的P2P市場也經歷了幾年的野蠻生長,他所在的Lending Club曾經花了6個月的時間沒干別的,就是一個細節一個細節地與監管層溝通自己到底在做什么。雖然目前中國的監管機構沒有為P2P行業設置準入門檻,但市場本身的優勝劣汰會讓這個行業形成隱形的門檻,比如現在還沒有得到風險投資的P2P平臺基本可被看做是不太可信、沒有長遠競爭力的。
好消息是,互聯網金融行業的自律組織——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已正式獲得國務院批復,并且由央行牽頭,包括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工信部等多個部委正在加緊制定一份針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辦法。可以預見,下一步,針對互聯網金融監管的相關政策會陸續出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