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勤
維度一:技術創新
從較大的時間尺度看,人類進入信息社會后的歷史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從1950年代到2010年,是物理世界互聯網化階段;從2011年到未來一段時間,是互聯網物理化階段,尤其在最初十年里,是人們嘗試建立并適應“三維”的互聯網世界,并可能以在虛擬世界中積累的體驗、經驗和知識,反過來影響整個物理世界的技術與應用創新。
物理世界互聯網化是一個小魚吃大魚的過程,經歷了從巨型機-大型機-中型機-小型機-PC-手機/平板的演變,概括起來不外乎是把物理世界中的文檔、數據、業務流程和人等對象,進行抽象化、計算機化、虛擬化和互聯化,基本是以“機器模式“進行二維的輸入輸出與交互。
互聯網物理化的技術前提,是近年來逐漸成熟并正在普及的傳感器、更小也更低功耗的計算與存儲、自然人機交互、機器學習、神經網絡、IPv6、三維圖形學、三維顯示、新材料等技術。這個階段是希望在互聯網上創建一個更逼真的世界,并以”自然模式“進行三維的輸入輸出和交互,這個新世界的“物體”與“規律”會更加頻繁與深刻地影響物理世界。典型的應用場景包括車聯網、工業互聯網、可穿戴設備互聯網、智能家電等。
維度二:重構經濟生產要素
互聯網物理化最容易被大眾理解的,或許體現在對日常經濟生活的影響上,因為上述技術正帶來產品、生產方式、市場及商業模式、資源配置和組織層面的一系列創新。尤其體現在,企業如果采用降低信息不對稱性、按需生產與設計、快速迭代、減少流通環節、組織扁平化的方式,更容易被人們所接受。
最近產業談到的“互聯網思維”概念,可以看做是互聯網物理化影響民生的通俗版;”產業互聯網”、“工業互聯網”等概念則是互聯網物理化影響經濟的產經版,即互聯網世界的規則,正在從線上波及到線下,沖擊和改變著媒體、零售、物流、交通、金融、教育、制造等傳統行業的多個環節,并將延展到幾乎所有行業。
對中國經濟來說,互聯網物理化意味著巨大的機會。
其一,新入口更多。以前,入口是操作系統、瀏覽器和關系型即時通信,現在智能手機、智能電視、智能汽車、搜索框、超級應用、地點/位置,移動支付等都成為入口;
其二,是規模效應。快速迭代和按需生產的前提是要有足夠大的樣本庫。在小型區域市場,很難形成有價值的用戶行為數據分析;
其三,商業模式領先。很多人知道,微信的體驗和用戶黏度大大超過WhatsApp;淘寶、京東、當當在零售和快速送達方面的體驗,超過亞馬遜和eBay;嘀嘀和快的打車省錢的體驗超過Uber;相比余額寶、人人貸、91金融超市的火爆,Paypal、Leading Club和Kabbage的類似產品則在北美遠沒有如此高的用戶關注度。
在基礎技術上,中國和美國相比整體還有差距,但這種敢冒風險、渴望創新的商業文化,會影響整整一代企業家,并輻射到更多的個人。中國是最大的制造國,互聯網將會對產業升級為“中國智造”產生深遠影響。
維度三:改變人的行為模式
互聯網物理化,將如何改變人,尤其是青年的行為模式?從諸多90后青年調研報告中或許可以看到端倪:在他們眼里,現實生活中的一切本就與互聯網世界密不可分。他們還擁有比前人更多的自由時間與可支配資金。作為互聯網原住民,他們會期待實現更真實的三維互聯網世界,這將改變新生代人群的行為模式。
數字世界的三維化和自然人機交互,是新時代的關鍵點。以Kinect為代表的新一代體感控制器與深度攝像頭、三維激光掃描器的出現,讓人們能以一種易用、直接、低成本的方式,從現實世界中抽取物體的三維信息,然后在這一基礎上做進一步地修改、調整。
云計算提供了近于無限的計算,存儲,網絡和數據資源, 通過大數據和機器學習,機器不僅可以模仿人類的溝通模式,而且可以學習人類的思維方式做出更個性化、更智能的預測和決定。機器在可見的未來將會和人類一樣聰明。
那時候,物理世界與互聯網世界的邊界將不再那么清晰可辨,年輕人會樂于成為三維互聯網世界中的“造物主”,也會在潛移默化中將這個新世界的秩序,反射到現實社會。他們的心理與行為,會沖擊技術、商業、文化、道德的既有規則,我們是否做好了足夠的應對準備?
(本文作者系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微軟亞太研發集團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