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里川
和“魚翅”講講政治,這個可以有。
“聽講”的當然不是魚翅本身,咱沒吃過魚翅也不至于傻到如此。官員濫吃魚翅,由來已久,在飲食場、交際場,或明或暗地存在著一個“魚翅江湖”,它才是“被講”的對象。——當然也不妨這樣理解:在“魚翅”的問題上講講政治。魚翅消費本關乎經濟、社會文化,但在我們這里,由于公務接待的“沾染”,情境變得更為復雜。
現在,局面突然出現簡單化的趨勢。既然“公務魚翅”橫行霸道,那就先動它。
在近日推出的《黨政機關國內公務接待管理規定》中,有著諸多亮點,但無疑,人們最容易記住的是“魚翅燕窩”。這不是一個高尚的名稱,但一定是高貴的字眼,由它,可以涵蓋諸多尋常百姓怎么想都想不出的高檔食物。
《黨政機關國內公務接待管理規定》第十條規定,工作餐應當供應家常菜,不得提供魚翅、燕窩等高檔菜肴和用野生保護動物制作的菜肴,不得提供香煙和高檔酒水,不得使用私人會所、高消費餐飲場所。
公眾習慣稱之為“公務接待新規”。而某種意義上,它的新舊與否,就在于有沒有禁止魚翅。很顯然,魚翅既然成為一種規格或象征,那么高層籍鐵規剝奪官員“食翅權”,自然也是釋放強烈信號。強硬“治嘴”,提升新規的可操作性,回應民意期待,俱在其中。
別忘了,剝奪官員“食翅權”,也是一種政治承諾。2012年6月底,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明確表示,將在三年內發文規定公務接待不得食用魚翅。對這一表態,公眾極其感興趣,視為中央層面開始在“治嘴”問題上具體化、務實化的明確跡象。
如今,一年多一點,“禁翅令”就鏗鏘落地。而提前兌現承諾,又與眾多網友“三年太久只爭朝夕”的意愿合拍。人們如此對“禁翅令”加以十二分期望,源于對官員的饕餮大嘴的憎惡。以“治嘴”視角看,魚翅的被禁止,肯定不是最難的一件事。當然,“治嘴”無易事,當年“四菜一湯”的無疾而終就是明證,但是在諸多需要發力推動的事體上,“禁翅”有壓倒一切的需要。
回到前述,我們面對的“魚翅江湖”,是公款吃喝的最高境界。這不僅是指食欲上的貪得無厭,亦指“抵御”監督上的伎倆無窮。宴必魚翅,偷吃也歡,不少官員是要靠魚翅掙面子。
商務部公布的一組數據顯示,自八項規定和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倡議出臺以后,魚翅營業額下跌70%,鮑魚和燕窩的銷量下降40%。官場之外的魚翅消費并沒有被禁,這個數字,令官員是“翅客”主力軍的推測坐實。
而法新社報道也提到,資源保護組織皮尤慈善基金會的鯊魚專家安杰洛說,中國內地和香港的魚翅消費都在大幅下滑,“這與中國政府的反腐行動有關”。
魚翅消費者,非貴即富。魚翅消費的風向,如此受“公務魚翅”所影響,其實沒有出乎意料。
當制度的利刃一刀刀刮去消費魚翅的“流毒”后,我們無法不相信這一點:先予以制度性“治嘴”,直接抓住要害,比運用經濟、文化等手段慢慢“調控”,更有針對性和現實意義。
既然,在中國當下,解決“公務魚翅”問題就會一下子改變局面,有什么理由不選擇讓制度馬上“披上盔甲”呢?
誰都不能否認,在魚翅消費驟降的情況下,制度的乘勝追擊,是一種政治智慧。
無疑,國際上,包括國內近年來興起的“拒吃魚翅,保護鯊魚”行動,打上的是非政治性標簽。企業家、明星們的奔走呼吁,廣告口號“沒有消費就沒有殺戮”在文化意義上的直指人心,亦見效果。但是就“受眾”而言,顯然,被我行我素的官場風氣所裹挾的愛翅官員不容易聽得進去,如果魚翅能帶來仕途幫助和其他利益,他們為什么要聽從那些溫柔的勸告呢?
說到底,官員拒絕吃魚翅,也應該是一種政治操守。如果他們不能自覺擁有這種品質,根本的出路,還是在于制度的出擊。和“魚翅”講講政治,更重要的是向貪婪之嘴亮劍。這和反腐本一個道理。
讓魚翅成為“魚刺”。這種事,想想就很有快感。
這不是陰暗的詛咒,而是——制度來了。
(方一航薦自《看世界》)
責編:我不是雨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