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短房
2013年10月4日,越南人民軍大將、越南黨政軍元老武元甲去世,終年103歲。對于武元甲的去世,越南官媒連篇累牘,給予高度評價。如“世界名將”、“胡志明主席的優秀學生”、“天才軍事家、民族英雄、偉大的文化家和史學家”、“世界上十位最杰出的將軍之一”、“唯一同時打敗過法國殖民主義者和美帝國主義者的天才指揮官”,甚至“紅色拿破侖”、“人類歷史上最出類拔萃的軍事戰略家之一”,等等等等。
有評論認為,武元甲的推崇者將之和麥克阿瑟、蒙哥馬利相提并論,但他的戰績正應了“一將功成萬骨枯”的東方名言,他對本方士兵傷亡的不加顧惜令人側目。
“文武雙全”的“大哥”
事實上,這種推崇早在武元甲去世前就已開始。在去年武元甲102歲誕辰時,越南黨政軍就隆重舉行了一系列慶祝活動,越南通訊傳媒部還特意出版了《武元甲人生》一書,精心收集、剪裁了國內外20篇專題文章,將武元甲大將在越南當代史的地位,提升到僅次于胡志明的層面。
官方史學家紛紛稱贊武元甲“文武雙全”,其通訊傳媒部副部長杜貴尹則稱其“文采在世界名將中罕見”。
盡管不無溢美之詞,但武元甲的確是文人出身的武將。他1911年8月25日出生于越南廣平省麗水縣安舍村,擁有河內大學法學學士的文憑,還在越南私立升龍中學當過歷史教師。由于這段經歷,他能流利使用越南語、漢語和法語。更重要的是,他很早就結識了胡志明,并在1938年加入胡志明創立的印度支那共產黨,成為黨內元老和胡志明最信任的同志之一。他和別人合著《關于越南的農民問題》,成為越共早期經典理論作品。
直到此時武元甲仍然以“文人”面目出現,其政治活動也主要是宣傳、組織和撰寫文章。有記載稱,武元甲曾進入云南陸軍講武堂學習軍事,盡管的確有一些越南籍學員在該校學習,但武元甲并不在其內,他本人接受外媒采訪時也坦承“從未接受任何正規軍事教育”。
1944年12月22日,越共第一支武裝——越南解放軍宣傳隊在越南靖西成立,武元甲任總指揮,這支武裝的主要成員,是高平抗法起義失敗的流亡者和越南籍中國軍校生。
3天后,武元甲率部越境進入高平省,這被認為是越南人民軍(當時稱越南解放軍)的誕生標志,越共隨后成立第一個國內軍事組織——北圻革命軍事委員會,武元甲任委員,并很快被任命為越南解放軍總司令。由于這段經歷,武元甲在越南人民軍中被尊稱為“大哥”,這也一度是其領導游擊戰時的化名。
1945年越南民主共和國成立后,武元甲被任命為國防部長、武裝力量和民兵自衛隊總指揮。在河內期間,武元甲常常和企圖重返河內的法國人打交道,并得到一個“越南托洛茨基”的、并不算光鮮的私下綽號。
一些當時的法國記載稱,武元甲“額頭光滑,身材矮小,脾氣火爆而好戰,不耐煩多聽多說”,他的法語一開始總是很溫和,但一旦被激怒就會變得粗暴尖刻,常常喜歡展示“戰斗到死”和“不怕犧牲消耗”的決心,然而由于法軍后來攻占河內,武元甲曾一度被譏諷為“紙上談兵的小個子”。
“世界名將”的“煉成”
1946年12月9日,法越戰爭爆發,武元甲指揮的越軍節節敗退,只能在中法邊境活動。后來在得到新中國支持后,越軍重振旗鼓,先后編成4個師,總兵力達一萬人以上。在此期間,武元甲成為越軍第一位大將。
1954年3到5月,越軍發動奠邊府戰役,法軍戰死、被俘1.6萬余人。此役迫使法國承認戰敗,并最終退出整個印度支那。由于這些戰役的名義總指揮都是武元甲,因此他成為舉世聞名的人物,“奠邊府之虎”的稱號和“世界名將”的光環,很大程度上來源于此。
但許多資料均顯示,“大哥”在整個抗法戰役期間,戰略思想常常“慢半拍”:滿足于打通中越交通線,站穩腳跟,依托中國援助和法軍對耗,不敢下集中兵力、和法軍決戰的決心,胡志明的推動和各級中國軍事顧問的全方位參與,給了這位“世界名將”一舉成名天下知的契機。
1951年的越共二大排定了早期越南黨政軍最高領導人坐次,依次為胡志明(主席)、長征(越共總書記)、黎筍(綽號“三哥”,越共副總書記兼南方局書記)、范文同(總理),武元甲僅次于上述四人之后,以人民軍總司令、軍委書記、國防部長的頭銜,列第五位。
但1969年胡志明去世后,武元甲未進入“三人小組”(黎筍、長征、范文同),感到政治上開始失勢,為挽回頹勢,他唯有在軍事上再創輝煌。
為此,1972年春節,武元甲不顧中國顧問的勸阻,集中越南幾乎全部軍隊和現代化裝備,發動了抗美戰爭中越方最大的攻勢戰役——廣治戰役,試圖畢其功于一役,一舉吃掉南越。結果在這場“乞丐和龍王比寶”的大規模會戰中越軍慘敗,精銳損失殆盡,傷亡逾10萬人,此役讓武元甲“世界名將”光環大為減色。
1975年4月30日,越南統一,身任軍委書記、總司令的武元甲卻并未因此獲得“解放第一功臣”的稱號,而被黎筍支持的“小字輩”文進勇大將搶了頭功。1979年國防部長被文所取代,1980年任職30年的軍委書記被撤銷,1982年被排擠出中央政治局,1986年帶著副總理、大將虛銜的“大哥”被宣布退休。
而武元甲曾經在接受意大利著名記者法拉奇采訪時,卻堅稱“全世界每分鐘都有成百上千、成千上萬人死亡,為了革命和國家統一,即便這些犧牲者是我的同胞,我也在所不惜”。
兩種評價
黎筍于1986年去世后,和武元甲關系親密的長征任總書記,改革派阮文靈任總理,此時越南已被柬埔寨戰爭拖到筋疲力盡。武元甲受長征、阮文靈之托,開始秘密奔走中越之間,努力恢復兩國以及兩黨關系。
1990年北京亞運開幕式,一身戎裝的武元甲出現在主席臺上,引起全球媒體矚目,這件事后來被證明為中越關系全面正常化的標志性事件。恢復中越關系的“戰役”,“東方拿破侖”圓滿完成。
第二年,年逾八旬的武元甲辭去最后一個公職——副總理,從此轉入退休和著書立說的生涯。
在此期間,他仍然發揮政治影響力,如支持越共的“革新開放”,反對在經濟建設中忽視資源保護,反對“一邊倒”倒向任何一個國家,主張改善越美關系等等。領銜反對西原鋁礦開發項目,和反對河內拆除歷史建筑巴亭會堂等,成為其退休階段的“代表作”。
在越共早期領導人中,武元甲和中國的淵源僅次于胡志明主席,和好友長征不相伯仲,他在軍事生涯早期曾和國民政府合作,建軍初期又和陳賡、韋國清等中國軍事顧問進行密切合作;越戰后期,他對黎筍“一邊倒”侵蘇路線不滿,提出“和大哥、二哥都要搞好關系”;中越戰爭前夕,他公開強調“要和中國同志緩和”,結果丟了國防部長的職務;亞運會前后為中越關系正常化的奔走更是家喻戶曉。
但相反的理由也不在少數。
許多時人回憶錄和史料記載都顯示,抗法期間武元甲對中國顧問的意見并不甚買賬,中方“以分散對集中,以集中對分散”的戰法,他只喜歡前半句,而對集中兵力攻堅、決戰遲疑不決,以至于要胡志明親自拍板。
60年代兩次訪蘇后,他認為蘇聯軍事模式更先進,中國的戰略戰術過時,又轉而主張“大搞機械化”,公開宣稱“中國游擊戰不合時宜”。早在越南統一前夕,他就為越南軍隊刊物題詞“全力以赴保衛越南島嶼主權”,這被認為系含蓄表明了其在西沙、南沙等島嶼主權問題上的“越南正統立場”。
正如一些分析人士所言,武元甲是一個比較純粹的越南民族主義者,凡是他認為對越南有利的方針、政策,他就會堅持和遵循,反之則會反對。
(姜函薦自《廉政瞭望》)
責編:天翼endprint